八大軍閥秘聞(33)

八大軍閥秘聞(33)

1866年,袁世凱跟隨嗣父袁保慶來到了濟南。 1874年,袁世凱回到項城的第二年,叔父袁保恆也從西北回來了。 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的名下,得到了一筆相當豐厚的家產。

圖書簡介

作者: 陳風 編著
出 版 社: 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8-5-1
  • 字數:
  • 版次: 3
  • 頁數: 289
  • 印刷時間:
  • 開本: 16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801306647
  • 包裝: 平裝
定 價:¥38.00

內容簡介

近代軍閥肇端於1895年袁世凱天津小站練兵。八大軍閥中,袁世凱當了洪憲皇帝,段祺瑞戀權而不貪財,吳佩孚最講“道義”誓不當漢奸,張作霖雖講“良心”而死於日軍之手,孫權芳有縱橫之才,終又死在佛門,還有精於應對周旋的閻錫山,出身草莽的韓復榘,人稱小諸葛的白崇禧……
梁啓超:“軍閥之為政,以剛強自喜,而結果也,必陷於優柔而自亡。外強中乾,上剛而下柔。是其征也。”
陳獨秀:“軍閥……(是)那毫無知識,毫無功能,專門干預政治破壞國法馬賊式的惡丐式的軍閥。”
譚平山:“我們的國家,變成軍人專有的國家;我們的政治,變成軍人獨擅的政治了。所以軍人在社會上,握了一種特殊的勢力,成了一種特別的階級,組織了一種特別的系統,這就是叫做‘軍閥’。”
胡適:“其實中國哪有軍‘閥’可說,只有軍人跋扈而已。北京學生奮臂一呼而武人倉皇失措,這便是文治勢力的明例。今日文治勢力所以失其作用者,文治勢力大都已走狗化,自身失掉其依據,只靠做官或造標語吃飯,故不能澄清政治鎮壓軍人了。……二十年中的軍閥鬥爭,何一非無聊政客所挑撥造成的?”
費正清:“軍閥們製造的分裂和混亂正好為思想的轉折與反傳統傾向流傳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那些年間,中國的知識分子對於中國將以什麼方式實現現代化和富強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它也部分地是對軍閥統治的罪行的回報。”

目錄

第一章 現代軍閥老祖――袁世凱
 1.巧入仕途
 2.朝鮮發跡
 3.小站練兵
 4.結黨營私
 5.奪取權力
 6.皇帝夢
 7.詩文愛好
 8.氣死
 9.一妻九妾
第二章 不愛財的段祺瑞
 1.赤足少年
 2.被李鴻章看中
 3.結緣袁世凱
 4.一造共和
 5.與袁世凱的恩怨
 6.府院之爭
 7.再造共和
 8.虎狗之爭
 9.晚年:沒有家產
 10.七個妻妾
第三章 綠林出身的張作霖
 1.老鼠生子打地洞
 2.從獸醫做了鬍子
 3.獨霸奉天
 4.袁世凱封他為子爵
 5.“東北王”
 6.三次人關
 7.日本人4次暗殺張作霖
 8.一妻六妾
第四章 不當漢奸的吳佩孚
 1.父親夢見戚繼光
 2.吸鴉片,掀翻了人家的戲台
 3.子玉是我的最大本錢
 4.做了張作霖的“新娘子”
 5.寧願戰死疆場
 6.引著蔣介石到處跑
 7.死於牙病
 8.納妾無數,但無後人
第五章 死在佛門:孫傳芳
 1.在扭打中,孫育典的髮辮被揪下來一大縷
 2.靠著姐夫起家
 3.孫傳芳這小子比張敬堯厲害得多
 4.進入杭州那天,雷鋒塔轟然倒塌
 5.花子軍摸進了南京城
 6.槍殺了陸軍上將
 7.智囊團
 8.與劉海粟較勁
 9.死在佛門
第六章 三個雞蛋上跳舞:閻錫山
 1.從萬喜子到閻錫山
 2.上台
 3.扮成一個和尚,騎著毛驢北伐
 4.和盟兄盟弟爭鬥
 5.與日本人“跳舞”之謎
 6.與共產黨“跳舞”
 7.與蔣介石“跳舞”
 8.逃離萬無可守的太原
 9.沒有生育的髮妻徐竹青之謎
第七章 草莽英雄韓復榘
 1.十二歲做了新郎
 2.“你給我站崗去!”
 3.剿匪
 4.“韓青天”奇聞
 5.出巡
 6.微服私訪
 7.“知錯改錯”
 8.爭風吃醋的妻妾們紅杏出牆
 9.尋歡作樂
 10.與日周旋
 11.“逃跑大王”
第八章 小諸葛白崇禧
 1.打人的優等生
 2.跛腳將軍
 3.三次逼宮
 4.戴罪生涯
 5.一級上將競成風流花下鬼

書摘

第一章 現代軍閥老祖――袁世凱
1. 巧入仕途
袁世凱有史可據的祖先,可追溯到他的祖父那一輩。
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是個庠生,不到40歲就死了。據說是讀書太用功累死的。曾祖母叫郭氏,卻他丈夫長壽的多,一直活到90多歲。
郭氏出身於同郡的大戶人家,很懂得詩文禮儀的重要。在她的傾心教育下,四個兒子都很有出息,家裡沒有一個白丁。長子袁樹三是個廩貢生,曾經署理陳留縣訓導兼教諭。
袁樹三就是袁世凱的祖父。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袁保中,一個叫袁保慶。袁世凱的生父袁保中,字重臣,他一生雖然捐了一個同知,但沒有正式出仕為官,一直在家經營田產。他是袁樹三的長子,是袁耀東的嫡長孫。因此在袁家,他以長子的身份主持家政。他很熱忠於程朱理學,豪門顯宦的門第,使他在項城縣獨持一方,官府也讓他三分,是個地道的“土皇帝”。
1858年底,項城、新蔡、沈丘、阜陽4縣捻軍部眾聯合起事,攻伐富豪,占領了項城縣城東新興集、尚店等地。這樣,住在項城東北張營的袁家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於是袁保中把家眷接到陳州。為了對付捻軍起事,袁保中和他的叔父袁甲三一道,聯合當地富豪之家,籌辦項城縣團練,並在城東北40里處,擇險要易守難攻之地,圍築牆垣,牆外壕溝環繞,寨門前架設吊橋,寨門上及四角修築“炮樓“,並派鄉勇防守。
這於是在當地成為很有名的堡寨,人稱“袁寨”。
項縣袁寨原名石腰莊,袁家自鹹豐七年遷入寨中,袁寨規模宏大,占地數十畝。寨中東部、中部、西部並列3座三重四合院,樓堂瓦舍各具形式。1859年9月16日,即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袁世凱就出生在這個封閉堅厚的堡寨中。
這時候,袁家已是三世簪纓之家的大豪門,已經在北京天成亨錢莊、陳州的於家典當鋪等處放貸。一家30餘口,三世同堂,衣食富足。
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是靠對捻軍作戰起家的,他曾隨叔父袁甲三轉戰豫皖。據說他用兵往往能出奇制勝,很有些謀略。後來,被河南團練大臣毛昶熙看中了,調到河南襄助河南各州府縣籌劃團練武裝,並統兵在項城、夏吧等地區圍攻捻軍,是個殺人如麻的悍將。
袁世凱生下不久,袁保慶的妻子牛氏也生下一個兒子,但生下來不久就夭折了。袁世凱的生母劉氏產後奶水很缺,而牛氏的奶水極其充足。因此,袁世凱就由牛氏哺乳。結果,牛氏非常疼愛袁世凱,視同己出。
在袁世凱童年時期,捻軍活動日熾。捻軍非常強悍,所到之處,塵土四起,遮天蔽日,萬馬奔騰,有如狂飆天落。所以捻軍一到,蟄居在袁寨中的袁家人就不由得緊張一番。這時,15歲以上的男丁都要登上炮樓,鳴槍放炮,負隅抵抗。直到捻軍撤去,袁家人才鬆一口氣。袁世凱在這種環境下生長,從小對於戰場征塵、殺人撻伐、城池攻掠已是司空見慣。
據說,在袁世凱5歲時,有一次,捻軍一哨人馬又來攻襲袁寨。有人把袁世凱抱到城垣之上,眼見捻軍征塵飛起、呼嘯而至,袁世凱竟然毫無懼色,這使大家都感到很驚異。
1866年(同治五年),捻軍勢力北移,河南、安徽一帶兵事稍息。袁世凱的叔父袁保慶從家鄉起程,奉旨以知府赴任山東濟南補用。這時,袁保慶年已40,但仍無子嗣。袁保中便將袁世凱過繼給袁保慶。這一年袁世凱7歲。從此,他一直跟著嗣父袁保慶轉赴濟南、南京直到嗣父去世,袁世凱才返回項城老家。
1866年,袁世凱跟隨嗣父袁保慶來到了濟南。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故鄉閉塞的小城。
在當時,濟南稱得上是物阜民豐之地,商業發達、交通便利。袁世凱在這裡第一次過上了都市的生活。大明湖、千佛山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著他。儘管袁保慶給他請了當時的名舉人王志清做他的啟蒙老師,但袁世凱興趣卻完全不在讀書上。
1868年,兩江總督馬新貽奏調袁保慶到南京赴任,管理淮軍右標兵營務處,不久,袁保慶又去署理江南鹽運道。鹽運道的職務是負責督銷官鹽。鹽運歷來是炙手可熱的肥缺。袁世凱又隨嗣父到南京,完全過上了衣食玉錦的闊公子生活。
南京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已算得上是個紙醉金迷的地方了。歌樓舞榭、茶肆酒樓、店鋪林立,繁華極了。加上南京的明孝陵、紫金山、清涼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風景名勝,袁世凱完全為遊樂所陶醉了。他整日打拳、下棋、賭博。雖然他當時只有十二三歲,但馬卻騎得很好,走馬觀景,四處遊玩,倒也是風流狷介一少年。
在南京,袁世凱的家庭教師是個文武雙全的舉人,寫得一手的漂亮文章,而拳也打得很好,這位教師看袁世凱讀書不用功,卻對拳腳武藝很迷戀,就每天教他習武練藝,這時,袁世凱的哥哥袁世敦、袁世廉看到這個不愛讀書的弟弟急在心裡,卻也毫無辦法。
袁世凱從小就很聰明,只是不愛讀書。他的嗣父袁保慶除正妻牛氏外,還有一個很寵愛的姨太太金氏。牛氏和金氏妻妾不和,時有齟齬,而袁世凱竟利用自己嗣子的地位,從中調和轉圜,因此牛氏、金氏都很喜歡他。對於他不讀書這種當時人認為不務正業的行為,自然出於疼愛,有所庇護,這樣更使袁世凱在南京每日盡興玩樂了。
但是,袁保慶卻不忘調教袁世凱。袁保慶是有功名而為官的人,家庭背景又極顯赫,所以意氣很高,自命不凡。加之兩江總督馬新貽很賞識他,因而袁保慶更不同於一般空食俸祿的庸官。他很細心,對於數十年官場風習、將兵心得,每有感悟就順手記下來。後來他把這些心得札記整理出來,題名為《自名瑣言》,每每有空便念與袁世凱聽。
這些官場經驗,帶兵心得,對於袁世凱日後宦海沉浮、將兵帥勇等一些韜晦之策,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凱在南京前後生活了6年。1873年7月,袁保慶因染上了霍亂,命喪黃泉。
這年冬天,袁世凱不得不隨嗣母牛氏,扶柩還鄉。啟程時,吳長慶曾前來送行。
吳長慶,字筱軒。安徽廬江人。他的父親吳廷襄是廬江地區地主團練武裝的首領。鹹豐年間,太平天國軍包圍了廬江,吳廷襄便派兒子吳長慶趕往宿州,請求當時駐紮在此的袁甲三馳兵救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訊息後,因事關軍務,一時舉棋不定,於是便徵求兒子袁保恆、侄袁保慶的意見。袁保恆認為“地當強敵,兵不能分”,分兵救援,會招致強攻擊,所以主張不救援。而袁保慶則認為吳廷襄一片忠心可嘉,而且“紳士力薄,孤城垂危“,力主出兵救援。雙方意見爭持不下,拖延數日,致使太平軍破廬江城,吳廷襄被殺。所以,吳長慶恨透了袁保恆。
由於袁保慶曾力主救援,吳長慶與袁保慶卻換帖,訂了兄弟之好。袁保慶任職赴南京時,吳長慶正好帶兵駐紮在浦口,兩人日益交好,過往甚密。
袁保慶死時,吳長慶異常悲痛,渡江視殮,扶棺痛哭,並出力幫助料理後事。以後,吳長慶對於袁保慶的嗣子袁世凱,也格外疼愛。
1880年冬,吳長慶率淮軍六營由浦口移駐山東登州,很受李鴻章賞識,督辦山東海防,在山東很有根基。後來,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吳長慶不僅樂意收留,而且格外信任照撫,以後不斷對袁世凱提拔重用,這是後話
1874年,袁世凱回到項城的第二年,叔父袁保恆也從西北回來了。他看到袁世凱的相貌、舉止,聽到他善於應對的口才,非常喜歡。這時,袁保恆正在西北幫著左宗棠辦理軍務,於是又把他帶到西北去了。
以後,袁保恆調到北京,再調到河南開封督辦賑務,他都讓袁世凱跟在他身邊。當時,袁保恆的想法是:袁世凱如果長久住在項城,容易孤陋寡聞,不如跟著自己,一方面可以擴大眼界;另一方面,還可以督促袁世凱用功讀書。
事實上,袁保恆對於袁世凱的讀書督促得很緊。晚清時期,雖然西方教育體系已陸續被介紹到中國來,但是,還沒有取代科舉制。科舉應試仍是仕途的必由之路。袁保恆到北京時,袁世凱已是十五六歲的少年,開始抓緊功課,準備應試了。
這時,在北京做官的袁保恆已任戶部左侍郎,另一叔父袁保齡任內閣中書,他們都認為袁世凱是袁家中可堪造就的人,所以,對袁世凱的讀書功課都很重視。他們聘舉人謝廷萱教習八股文,舉人周文溥教習作詩,進士張星炳教習寫字。
袁世凱在堂叔的嚴督之下,儘管對八股取士厭惡之至,但讀書也很刻苦,每晚只睡五六個小時。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試帖詩作得也很有長進。只是寫文章還不得要領。
  1876年,是大比之年,袁世凱回河南老家參加鄉試。
按清制,父母去世3年是不能參加鄉試的。袁保中1874年11月在項城老家病故,到了1876年秋,3年喪期未滿,袁世凱本不應該應試,但因為袁世凱已經過繼出去,所以沒有居喪,仍躍躍欲試的參加了鄉試。
但是,結果卻兜頭一瓢冷水,袁世凱名落孫山。
1877年冬,河南大旱,袁保恆被調往開封幫辦河南賑務。袁世凱隨堂叔赴開封。但天不假年,到了開封第二年5月,袁保恆卻因染上當地的流病去世。袁世凱再次失去靠山,料理完後事,只好又鬱鬱寡歡地回到了故鄉項城縣。
對於袁世凱來說,自從7歲隨嗣父袁保慶離鄉,先後轉赴濟南、南京、北京、開封,在都市斷斷續續生活了12年。在此期間,都市繁華、官場風氣,他已了如指掌。因此,他是無法甘心在閉塞的故鄉淡泊一生的。袁保恆故去以後,他回到項城,開始了他一生惟一的一段文人詩酒生活。
袁世凱生性喜歡多事,又好出風頭,雖然他自己的文章作得並不好,卻聯合了一些讀書人,組織了一個文社。這個文社需用的一些房屋和必需的費用,都由他一個人負責籌辦。大家由於這個緣故,也公推他為文社的負責人了。
袁世凱籌辦了兩個社:一名麗澤山房,一名勿欺山房。袁世凱由於出資捐款,在當地吸引了一批文人雅士。
某日,袁世凱正在仰山堂讀書,一個秀才前來拜訪。袁世凱延納入室,兩廂坐定,兩人一見如故,話語投機,隨結拜換帖為兄弟。此人就是後來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
徐世昌1855年生,長袁世凱4歲,字卜五,號菊人,天津衛人氏。當時正為陳州授館課童,由於家道敗落,當時已是窮困潦倒。袁世凱曉得徐世昌一聞不名,無北上應試的盤纏,便解囊相助。結果,徐世昌此一次赴京趕考,果然榜上有名。
徐世昌1882年中舉,1886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從此以後,袁世凱宦海30年生涯,徐世昌是袁最知心的謀臣。
1879年秋,袁世凱第二次參加鄉試,再次落第。這次對袁世凱的仕途之夢,不能不說是極大的打擊。袁世凱盛怒之下,燒毀所作的所有詩文。
對於科舉,袁世凱是傷透了心,再也不問津了,可仕途進身之階,還是必須謀取的。袁世凱於是開始想辦法去捐官,但是捐官需要大量的錢。
1878年,袁保恆死後,袁氏家族失去了一個通天的支柱。袁家的人自然是十分的悲傷。悲傷之後,袁家人不能不想起:從袁世凱祖父那輩開始,到袁世凱父輩,袁家人的年齡都不滿花甲而亡。曾父袁耀東不足40,袁甲三足年57歲,袁保中終年51歲,袁保慶更比其兄早亡,袁保恆52歲病死。袁家人在未滿花甲之年,紛紛滾鞍落馬,急走黃泉路,不由人不想到所居的宅地上去。於是,袁家人請來了風水先生。一番查看之後,這位半仙鐵口直斷:袁家宅地長祿不長壽,惟一的辦法就是分宅而居。
父輩的短壽,導致袁家人坐地分產。四室同堂的袁氏家族由此瓦解了。
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的名下,得到了一筆相當豐厚的家產。袁世凱過慣了公子生活,詩酒風流,籌辦文社,花錢如流水,並不量入而出,所以,袁世凱的經濟狀況並不妙。
在科舉無望的情況下,袁世凱不得不為籌措金錢而周折。開始袁世凱曾向內弟―于氏夫人的弟弟借錢。沒想到,這位小舅子不但不給,反而挖苦說:“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還是在家裡待著好些。“一句話弄得袁世凱乾瞪眼。
最後,袁世凱的一位遠方親戚借給他100兩銀子,作為他北上活動謀事的川資。袁世凱的嗣母牛氏和生母劉氏,愛子心切,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袁世凱,袁世凱啟程上路,從北京輾轉於上海、潮州,聯繫父輩的門生故吏,以圖謀取進身之階。
後來,袁世凱發跡、官至直隸總督時,他的那位小舅子從鄉下跑到天津,找到袁世凱,希望能借姻親而謀個一官半職,袁世凱倒是“來而不往非禮也”。袁世凱回話說:外邊無事可做,還是在家待著好些。後來袁世凱做了大總統,這位小舅子又從鄉下追到北京,袁世凱只見了他一面,支了一些路費就再也沒有下文了。倒是當初借給他100兩銀子的那位遠房親戚,袁世凱還了他5000塊大洋。
袁世凱帶著措資北上至京,想通過朝廷他父輩的老關係,謀取一官半職。而京城卻是公子王孫們揮金如土的地方,和他們打交道寒酸不得。所以,袁世凱到了北京,一開始就呼朋引類,講究玩樂,想在朝廷中留下大戶人家子弟的印象。結果,他官沒捐上,所帶的盤纏卻被一夥腥臊亂賭的人全給騙去了。
袁世凱內心的苦衷無法向家人說清,走投無路。就在這時,他恰巧遇上了曾經資助過的徐世昌。這時的徐世昌已是點了翰林的京官。徐世昌問明究竟,便拿出一筆款子,資助袁世凱回鄉。
對於袁世凱來說,項城老家絕對不是發跡之地,因此很快又南下到了廣東潮州。
這時,袁世凱的父交周馥在潮州任潮州府知事兼辦潮關。周馥,曾任李鴻章文牘,很為李鴻章所器重。袁世凱在周馥手下幹了一段時間。周馥幫他捐了一個正五品的同知,並且給李鴻章寫信,把袁世凱推薦給他。
這時,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可謂位極人臣、炙手可熱。在李幕府中的人,不是舉人便是進士,袁世凱覺得自己一去不免自慚形穢。於是,袁世凱拿著這封信,並沒有馬上去投靠李鴻章,他從潮州出來後,轉道上海。
上海是當時中國的繁華城市,又是西方思想首匯之區。袁世凱以為上海謀事的機會多些,但沒想到在上海仍拓展不開,久無成就。袁世凱隻身在外,不免寂寞難挨,所以便去逛妓院,因此結識了蘇州籍妓女沈氏。她就是袁世凱日後的長如夫人。
在科舉名落孫山,捐資謀官無望的情況下,袁世凱決定投奔吳長慶。他在致家中的信中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其實,他為科舉入仕,耗費了5年的青春。
1881年,袁世凱從上海起程赴山東登州,投奔慶軍統領吳長慶。從此,袁世凱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那年,他22歲。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