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粵劇《八和會館》根據粵劇史上一段真實的史實創作而成。該劇描寫了清朝同治年間,清政府對本地班禁戲“亡行”之後,以新華為首的年輕粵劇子弟於艱難困苦的絕境中,堅強不屈、矢志不渝,更兼學習領悟當時廣東改革創新的思想,終使得官府解除禁戲。粵劇由復興走向繁榮,而新華等更團結起廣大粵劇藝人,以創新精神建立起保障藝人權利,組織粵劇生產,和衷共濟、共存共榮的“八和會館”,使得粵劇發展進入到嶄新的階段。“八和會館”的創建,體現了廣府人在歷史大變革中開放包容、務實進取、敢為人先、團結奮進的精神風貌。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新華 | 黃春強 |
翠屏 | 黃嘉裕 |
勾鼻章 | 黃新輝 |
職員表
出品人 | 廣東粵劇院 |
導演 | 丁凡任總導演,莫非任導演 |
編劇 | 黃維若 |
播出信息
2018年4月21日晚,粵劇《八和會館》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首演。2018年4月23號晚,該劇將繼續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公演。
根據粵劇史實創作而成
該劇由廣東粵劇院出品,廣東粵劇院一團演出,著名編劇黃維若擔任編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任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莫非任導演。粵劇新一代生力軍、實力派演員黃春強、黃嘉裕、黃新輝等主演。
節目花絮
《八和會館》從立項到舞台呈現,歷經三年時間。早在2015年,劇組主創便拜訪了香港八和會館以及廣東八和會館,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大量關於“八和會館”的珍貴歷史資料。擔任編劇的著名編劇家黃維若多次到廣東,參觀粵劇博物館,訪問了多位粵劇前輩,了解粵劇歷史,並隨廣東粵劇院演出團深入春班演出地吳川、化州及珠三角等地採風,為該劇的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藝術特色
武打場面是劇中一大特色
由黃春強飾演的小武王“新華”是“八和會館”的創始人,也該劇的靈魂人物。黃春強以唱念做打匯融於表演當中,傳神地塑造了“新華”這位廣府藝人領袖的藝術形象。劇中的武打場面是一大特色,導演組特意為擅長武功的黃春強度身設計了一系列以南派風格為基調的高難度武打技巧和動作,部分動作是第一次在舞台呈現。
該劇女一號“翠屏”由新晉花旦黃嘉裕飾演。劇中人“翠屏”是一位地道的廣府繡娘,為把這個角色演得更加接地氣,主演、主創特意前往順德拜訪順德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代表性傳承人曾劍琴、曾劍倫,學習刺繡,體驗生活。
該劇出現不少“戲中戲”場景,劇中“勾鼻章”的飾演者黃新輝呈現了19世紀廣東戲班男花旦的獨有藝術特色。他在劇中以“戲中戲”的方式演繹了粵劇《平貴別窯》及京劇《四郎探母之“坐宮”》,黃新輝的子喉唱功給人“驚艷”的感覺。
劇目呈現濃郁粵味
“粵味濃郁”是這齣本土題材劇目的一大特點。據創演團隊介紹,粵劇《八和會館》創作手法多樣,燈光、舞美場景以及道具等環節,均圍繞嶺南特色來展示,這也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舞美的呈現,則結合了多媒體手段,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運用巨型投影螢幕,通過時空變幻的手法,營造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的藝術效果,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觀眾帶來厚重的歷史感;全劇的主題音樂貫穿著剛毅氣息的粵劇傳統板式——士工首板(梆子首板),並選用了柔情似水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其中一段作為副樂,剛中帶柔的結合,對該劇的故事發展和矛盾衝突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而該劇的唱腔更是大量地運用了粵劇的傳統梆黃和曲牌,彰顯著濃厚的粵味。
該劇演至尾聲,一群來自廣州荔灣區青少年宮小梅花班的小朋友,用清脆的童聲數白欖介紹八和會館八個堂口的不同功能。
此外,該劇還有一場特別的“戲中戲”:劇中的粵劇藝人為祝賀粵劇解禁復興和八和會館建成,由一眾粵劇名家特別獻演粵劇傳統排場戲《六國大封相》。而在台上演出這個片段的是當今粵劇界重量級的粵劇大咖——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丁凡、蔣文端,國家一級演員林家寶、彭慶華、文汝清、郭建華,國家二級演員岑海雁、王燕飛、冼鑒棠等,成為全劇別出心裁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