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憶三查運動

兩憶三查運動

瀋陽部隊某部八連,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關於“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的教導,在野營訓練的休整期間,運用“兩憶三查”的方法,對幹部戰士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大家的兩條路線鬥爭覺悟,進一步增強了官兵團結、軍民團結,促進了連隊革命化、戰鬥化建設。八連幾年沒有評上四好,去年他們到一個比較後進的生產大隊支農,幹部戰士和貧下中農一起開展“兩憶三查”運動,有力地促進了幹部戰士的思想革命化,連隊第一次評上四好,生產大隊也一躍成為先進隊。回憶了這一段實踐,他們遵照毛主席有關新式整軍運動的教導和林副主席有關“兩憶三查”的指示,決定在野營訓練休整期間運用“兩憶三查”的方法,對部隊進行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提高階級鬥爭、兩條路線鬥爭覺悟,鞏固和發展官兵之間、軍民之間的團結,進一步加強連隊革命化,戰鬥化建設。

運動簡介

兩憶三查運動 兩憶三查運動

六九年的冬天,全軍開展“兩憶三查”運動,兩憶三查運動開始了。即: “兩憶”是憶階級苦、憶民族苦;“三查”是查立場、查鬥志、查工作。一九六一年一月,軍委辦公會議決定,各單位在貫徹軍委《關於加強軍隊政治思想工作的決議》,整頓連隊黨支部的基礎上,普遍開展“兩憶三查”教育運動。 安排人去 河邊摘了一些柳樹葉,在八所大牆外摘了一些榆樹葉,摻和了少量的玉米面,做了一頓憶苦飯。人們一邊痛苦地吃著難於下咽的憶苦飯,一邊憶苦思甜。紛紛表示要不忘階級苦,民族恨,牢記血淚仇,搞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黨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健康做貢獻。

運動起源

發生在解放戰爭中的“新式整軍運動”在我軍政治工作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被史學界稱為“我軍政治工作的一個偉大創造”。它對加強人民軍隊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加速解放戰爭勝利進程均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47年秋天,西北野戰軍兩次圍攻榆林均未成功。撤圍之後,彭德懷麾下的將領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兩次打榆林為什麼都沒有成功?358旅政委余秋里奔走於部隊幹部戰士中,想找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有人說是因為思想上輕敵,對敵情估計不足,戰役組織準備不夠充分;也有人說是因為馬鴻逵、傅作義的部隊來得太快了等等。余秋里覺得這都是原因,但還不是根本原因。

715團的座談會上,有人說,除開外部的原因,主要是部隊的鬥志不強。余秋里問:為什麼鬥志不強?有人說是思想不堅定。有的同志看到仗越打越大,擔心今後戰鬥更加激烈、艱苦、殘酷,個別幹部不願靠前指揮,甚至有編造假情況,打滑頭仗的問題。還有的說,戰士成分變化太大,“解放戰士”數量激增,部隊靠“俘虜”來補充減員,他們的覺悟程度直接影響到戰鬥力。聽到這裡,余秋里說:“剛才在操場上集合,我一看,好傢夥,黃乎乎一片(當時國民黨軍穿黃軍裝)。你們這裡‘解放戰士’的比例平均占多少?”得到的回答是:“70%左右,有的連隊在80%以上。”

余秋里的思緒開始清晰起來。打仗靠什麼?除了指揮的正確,就是士兵的勇敢。在“解放戰士”已占兵員總數百分之七八十的情況下,如果不提高他們的覺悟,不把他們轉變為一個自覺為人民解放而戰的人民戰士,提高部隊戰鬥力就是一句空話。余秋里和旅長黃新廷研究決定,利用冬季戰鬥的間隙進行一次整訓,整訓以提高“解放戰士”的覺悟為重點,發動幹部戰士訴舊社會的苦,訴舊軍隊的苦,在訴苦的基礎上開展查階級、查思想、查鬥志,進一步解決少數幹部戰士思想不堅定、鬥志不強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