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民國卷》於20165年6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兩岸近代史學界第一次合作撰寫的中國近代史。 參與“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學者共57位,其中大陸學者34位、台灣學者21位、香港學者2位。《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分晚清卷和民國卷,各卷又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通史,下冊為專題史。全書論述了中國近代史上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出版信息

作者:王建朗/黃克武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15
頁數: 1268
定價: CNY 268.0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09781982

內容簡介

晚清以來的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時段,包含著多重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內容,不僅具有歷史的意義,更因其與現實密切關聯,而引起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國史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國學者明確提出“中國近代史”的概念及開展相關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間有關研究成果數量豐碩,涉及的主題包括了中國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績斐然。1980年代以來,隨著大量過去深藏不露的檔案文獻的開放,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及學術潮流的衍變,隨著學術交流的廣泛進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認知的變化,海內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斷發展、深化、創新,成果迭出。

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進海峽兩岸學者對中國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發起“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研究計畫,約請大陸及海峽對岸的台灣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同仁共同參與,並得到他們的積極回應。其後,該項計畫進入實質性研究階段,其研究宗旨為:

1、以專題研究的框架,展現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尤其著重展現1980年代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史料運用、研究方法、個案解讀、歷史詮釋等方面的新進展與新趨向,注重其學術性與前沿性。

2、面向學界同行,具有國際視野,體現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的新特點。同時,亦考慮到大學本科以上學生及社會大眾讀者的學習需要和閱讀興趣,力求有更廣大的讀者面。

3、在注重學界過往比較重視的政治、經濟、外交史研究的同時,也注重體現近年來學術研究的新視角與新趨向,在思想、文化、社會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充分的寫作與討論空間。

4、各章節以專題和專論為中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感而發,內容詳略得當,文字通暢可讀,書後附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

考慮到學術研究的百家爭鳴特性,以及本研究計畫的參加者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機構,具有或同或異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經歷,我們不要求以同一視角和話語系統從事研究與寫作,而是充分尊重作者個人的研究興趣、學術見解與表述方式,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在自由討論切磋的基礎上,以客觀真實、實事求是為本,既凸顯學術共識,又保留表述差異,最終形成在中國近代史各個不同論述主題之下的異彩紛呈的學術研究精品。

參加本研究計畫的學者共有57位,其中大陸學者34位、台灣學者21位、香港學者2位,每位學者就其所擅長之研究主題各撰寫一章。北京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王建朗研究員統籌主持研究計畫,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時任所長黃克武研究員在聯絡台灣學者參與研究並提出撰寫意見方面貢獻良多。王建朗、黃克武研究員慨允共同主編本書並為序。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完成出版,是兩岸學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良好開端,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未來兩岸合作研究具有無限廣闊的空間。我們期待兩岸學者有更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時代,建立我們對中國歷史的主體性詮釋,留下我們這一代學者的學術印跡!

作者簡介

王建朗,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秘書長。專業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外關係史。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復興樞紐》、《抗戰初期的遠東國際關係》、《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中華民國史·外交志》、《中國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戰爭》等,自1985-2012年以來,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二戰爆發前國民政府外交綜論》、《新中國成立初年英國關於中國聯合國代表權問題的政策演變》、《衰落期的炮艦與外交——“紫石英”號事件中一些問題的再探討》分獲中國社科院第三、四、五屆優秀成果獎。

黃克武,台灣中生代中國思想研究的代表人物,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牛津大學東方系碩士,史丹福大學歷史系博士。從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論文幾十篇,並編有多種專題性的學術論文集。著作有《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密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等。

目錄

民國卷上
第1章 辛亥革命:“低烈度”與大業績(廖大偉)
第2章 北洋政治的“亂”與“治”(楊天宏)
第3章 北洋外交的成敗(唐啟華)
第4章 訓政框架下的國民政府(劉維開)
第5章 國民黨的派系與內爭(金以林)
第6章 國民革命軍的制度與戰力(張瑞德)
第7章 革命的底層動員: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動員·參與機制(王奇生)
第8章 中國蘇維埃革命的源流(黃道炫)
第9章 國共分合的背景、經過與原因(楊奎松)
第10章 戰前蔣介石與中共、日本之間的三角關係(黃自進)
第11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步平)
第12章 戰時外交:從苦撐待變到大國擘畫(王建朗)
第13章 汪精衛政權登場與落幕(邵銘煌)
第14章 國民黨統治的衰頹(汪朝光)
第15章 國民黨大陸統治的瓦解及其退台(林桶法)
民國卷下
第16章 善後大借款析論:民國財政的奠基與民族主義的激盪(林美莉)
第17章 從銀元到法幣:民國幣制演進(卓遵宏)
第18章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變遷:以官商互動為中心(吳景平)
第19章 階級和職業:1930—1940年代上海銀行界的政治和經濟動態(李培德)
第20章 官僚資本與“官辦商行”(鄭會欣)
第21章 南京政府十年中美經濟關係的考察(吳翎君)
第22章 黨國體制肇建與商民運動之興衰(馮筱才)
第23章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鄭大華)
第24章 尋找富強之路: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觀察(陳進金)
第25章 由“學戰”到“思想戰”:民國時期的思想與學術(章清)
第26章 信仰與社會:民國時期的宗教變動(陶飛亞)
第27章 現代性與民國城市日常生活(忻平)
第28章 民國時期的邊海疆交涉(陳謙平)
第29章 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雙重奏——以雲南為例(楊維真)
第30章 祖國去來:日本統治與光復初期台灣人的兩岸往來(謝國興、林欣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