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部類比例
正文
在社會再生產中,生產資料生產(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第Ⅱ部類)之間的數量對比關係。兩大部類的比例是馬克思首先提出並加以考察的,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以及國民經濟計畫學的中心問題之一。兩大部類的劃分 兩大部類是以社會產品的經濟用途為標誌來劃分的。一種產品由於具有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自然屬性,有的只能用作生產資料,有的只能用作消費資料。也有不少產品既可以用作生產資料,也可以用作消費資料,如小麥既可以作為種子也可以食用,煤炭既可以用作燃料動力也可以直接用來取暖。這樣劃分的結果,同一種產品可能只屬於一個部類,也可能分別屬於兩個部類。在計算和分析兩大部類比例時,有的因數量較小可以舍象或扣除掉,有的可以根據該產品最終使用情況的歷史資料來計算它用於生產消費或生活消費的比例。
比例的種類和內容 兩大部類的比例可以按照部門來考察,也可以按照產品來考察。按部門考察的是該部門兩大部類產品的生產比例,如工業中生產資料工業和消費資料工業的比例;按產品考察的是該種產品或該類產品兩大部類的比例,如生產用電子產品和生活用電子產品的比例等。
整個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比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兩大部類產品之間的交換比例或交換關係。它是第Ⅰ部類生產的為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同第Ⅱ部類生產的供第Ⅰ部類使用的消費資料之間的比例關係,即第Ⅰ部類的供給同第Ⅱ部類的需求以及第Ⅱ部類的供給同第Ⅰ部類的需求之間的比例。在不同的條件下,這一比例涉及到社會產品的不同組成部分,因而形成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不同的實現條件,即形成兩大部類產品的交換比例的不同內容。②兩大部類產品生產比例。這一比例既可以用Ⅰ(第Ⅰ部類產品產量):Ⅱ(第Ⅱ部類產品產量)或者Ⅱ:Ⅰ來表示,也可以用Ⅰ(或Ⅱ)/(Ⅰ+Ⅱ)來表示。前者表示的是一個部類是另一個部類的倍數,後者表示的是各部類產品在整個社會總產品中的比重。這一比例變化的時間序列,反映了整個社會生產發展的進程和趨勢。③兩大部類產品增長速度的比例。它表現為下標1和0分別表示報告期和基期)。這是兩大部類的動態比例。它以兩大部類的現有比例為基礎,是決定兩大部類未來比例的條件。從各個年份來看,這一比例的變化呈現出複雜的情況,可以大於1、等於1、小於1,即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既可以快於,也可以慢於消費資料生產的增長,還可能二者增長速度相等。從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幾百年的歷史發展總和來看,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快於消費資料的增長。如果按技術進步的類型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個階段,則可以看到,在手工勞動機械化階段,二者增長速度的比例一般大於1,即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較快;在手工勞動機械化實現以後,二者的比例接近於1,即兩大部類的增長速度趨於接近。
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兩大部類比例是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中最基本最綜合的比例之一。保持兩大部類的合理比例,是社會產品得以實現、社會再生產過程順利進行的前提,從而是保證國民經濟平衡穩定發展的條件。
兩大部類比例同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其他比例,特別是積累與消費比例有著密切的聯繫。兩大部類比例制約著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以及積累基金的實物構成。積累基金主要由生產資料構成,消費基金全部由消費資料構成,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第Ⅰ部類產品比重越高,積累率就不可能很低,反之就不可能很高,否則就會造成比例失調,影響擴大再生產的速度;反過來,積累的規模,從而出現的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以及積累基金的使用方向和分配構成,又直接決定著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比例。積累的規模越大,所需物資的生產部門,主要是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規模就要擴大,積累基金投向哪個部類,哪個部類的生產規模就要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