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兩儀”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星球的兩種儀容”的意思,代表著上古華人對宇宙星體模糊又抽象的認識。《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物質存在的兩種基本狀態,在不斷運動的過程中相互轉化。古人認為陰陽二氣是巨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右圖正確解讀:無極是空,太極是圓,兩儀是黑白,四象是老陰少陽老陽少陰。至此,道生一,無極變太極;一生二,太極變兩儀;二生三,兩儀變四象;三生萬物,四象旋轉,世界誕生。八卦,正如其名,是對宇宙後續變化的推演。我大膽推測,最後宇宙會再次走向無極,新的循環開始。
《易·繫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疏:“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火、水、木)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出陰陽。”
《晉書·摯虞傳》:“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準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涵義解析
綜述
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起初並無任何哲學內涵。 陰,《說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說文系傳》 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陽,《說文解字》曰:“高明也。”《說文解字義證》:“高明也,對陰言也。”
陰陽學說原自中國古人的自然觀,古時的人從生活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維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它是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
陰陽家
中國春秋時代的陰陽家認為天文氣象是“天道”,為天下綱紀。為政者“順天則昌,逆之則亡”。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存有相互轉化的關係。
《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劉向、劉歆《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陰陽哲學
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中國的傳統學術中,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及“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觀念。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特性如下:
兩者互相對立:萬物皆有其互相對立的特性。如熱為陽,寒為陰;天為陽,地為陰,說明了宇宙間所有事物皆對立存在。然這種相對特性並非絕對,而是相對。如上為陽,下為陰,平地相對於山峰,山峰為陽,平地為陰;但平地若相對於地底,則平地屬陽、地底屬陰,可見陰陽的相對性關係。
兩者相互依靠、轉化、消長:陰陽存在著互根互依,互相轉化的關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離開另一方單獨存在,因彼此的消長,陰陽可以變化出許多不同的現象分類。
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面
在道,天為陽,地為陰;實為陽,虛為陰。輕為陽,重為陰。上為陽,下為陰。清為陽,濁為陰。
在天,日為陽,月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悟為陽,迷為陰。放下為陽,執著為陰。升為陽,降為陰。
在地,晝為陽,夜為陰;早為陽,晚為陰。熱為陽,冷為陰。燥為陽,濕為陰。動為陽,靜為陰。
在時,暑為陽,寒為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快為陽,慢為陰。急為陽,緩為陰。速為陽,遲為陰。
在國,君為陽,臣為陰;尊為陽,卑為陰。本為陽,末為陰。始為陽,終為陰。高為陽,低為陰。
在家,父為陽,母為陰;夫為陽,婦為陰。雄為陽,雌為陰。攻為陽,守為陰。健為陽,順為陰。
在事,象為陽,理為陰;雷電為陽,雨雪為陰。表為陽,里為陰。膜為陽,核為陰。皮為陽,骨為陰。
在人,男為陽,女為陰;得為陽,失為陰。進為陽,退為陰。助為陽,阻為陰。熱情為陽,冷淡為陰。
在數,奇為陽,偶為陰;少為陽,多為陰。一為陽,萬為陰。聚為陽,散為陰。專為陽,雜為陰。
在門,開為陽,合為陰;出為陽,入為陰。通為陽,隔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左為陽,右為陰。
在心,向為陽,背為陰;前為陽,後為陰。未來為陽,過去為陰。遠為陽,近為陰。寬為陽,窄為陰。
在命,生為陽,死為陰;長為陽,滅為陰。露為陽,隱為陰。起為陽,伏為陰。顯為陽,藏為陰。盛為陽,衰為陰。強為陽,弱為陰。剛為陽,柔為陰。硬為陽,軟為陰。
中醫中的陰陽
《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醫學發展出以人體陰陽虛盛為判斷疾病與治療方向的指標。 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
背為陽、腹為陰;外為陽,內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流動性佳為陽,流動性差為陰;力與精神為陽,體液與溫度為陰。按照同樣道理,身體每一經絡系統都分為陰與陽,不同的病症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說法,就是因其 陰陽消長不同而來。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
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套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例如:五臟為陰;當中的每一個臟器,其活動狀態又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
其它涵義
指君主的父母
《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南山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指男女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