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世冏卿

兩世冏卿是一匾額屬四牌樓匾額之一,為為明朝憲副趙宋立。“兩世冏卿”原匾被毀於文革。1990年由川藉書法家何應輝先生重題。何先生時任中國書協理事、四川書畫院畫師。

匾額簡介

此匾額屬四牌樓匾額之一,為為明朝憲副趙宋立。“兩世冏卿”原匾被毀於文革。1990年由川藉書法家何應輝先生重題。何先生時任中國書協理事、四川書畫院畫師。

趙宋簡介

趙宋,字方宇。嘉靖三十八(1559)年進士,累官至山西巡按副使兼寧武兵備道,別稱“憲副”。不久改任為山西太僕寺卿,歷經嘉靖、隆慶兩朝(世),故譽為“兩世冏卿”。“卿”一詞,系太僕寺主官(卿)的別稱,源自《書· 命序》中“穆王命伯 為周太僕正”之典。

歷史溯源

太僕寺歷來為中央政府管理車馬的機構,趙宋所任的山西行太僕寺卿卻只管馬不管車,而且這種“行太僕寺”僅存在於明朝少數幾個省份,這與明代的“馬政”密切相關。

馬在冷兵器作戰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所謂“甲兵之本、國之大用也。”明王朝一統後,養馬成了朝廷必須考慮的重大問題,這就引出了“馬政”。“馬政”的核心是強令民間牧養、將其列入賦役中之“正役”,增重了人民負擔。使它與南方的漕糧共同構成了明代兩大社會問題,一直困撓始終。

明王朝為了加強馬政的管理,除依例在南北兩京各設太僕寺外,又曾于山西、陝西、遼東、甘肅等省,專設行太僕寺。兩級太僕寺都設主官“卿”(趙宋為省級“卿”),卿以下設少卿和寺丞。又於相關府州縣專設管馬通判、管馬判官和管馬主簿。管制嚴厲,民不聊生。

趙宋的家鄉興化就是受害地區之一。

興化僻居海濱、地處卑濕,歷來不適合養牧,且四周皆水,從無牧馬、養馬的習慣。宣德年間,深受馬政之害的寧國府宣城縣(今安徽宣州市)向南太僕寺申訴,說是境內有虎傷馬,於是便將宣城馬匹調至淮、揚二府中無馬州縣派養。其中硬行分配興化牧養種馬540匹。於興化專設養馬主簿署,擠占大批糧田,劃設出19處馬場基和19處牧馬草場。興化至今尚有城南和昌榮鎮兩處“馬場基”的舊地名和一批與姓氏無關的“馬舍”、“馬港”、“馬村(莊)”。同時強令興化每年向政府解繳駒馬80匹,而興化“種馬尚且倒死,小駒何由孳生?”(明知縣凌登瀛《求免馬價文》),只得攤捐於民間養馬戶,集資往山東、河北購馬抵繳。冗繁的糧賦和沉重的勞役逼得人民逃亡流散。到嘉靖年間,東西長達120里的興化縣止存62里,62里之中“甲無全戶、戶無全丁,人民僅有三分之一”。嘉靖四十四年(1565),雖然同意裁革種馬,但卻以高於市價一倍的每匹20兩白銀抵繳兵部,同時還得承擔每年一萬包草料的征繳。而這一切,“俱於人丁攤派”。

100多年的興化養馬史是一篇血淚史。

趙宋身為山西管馬主官,深知其中弊害,他性格剛毅,敢於直言,結果“被言者嗾”,降任為南雄知府。知府任上清正廉明,為人稱道。曾有某武官被誣獲罪,其親屬賄重金求趙宋為解,趙宋嚴拒不納。但他細心察訪,查明真相,為此人雪冤,因而名氣大振。

辭歸後,與其弟監生趙榘及故友作布衣游。謙遜待人,從無官氣,生活儉樸清淡,為鄉人稱道。著有《昆邱集》行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