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簡介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建成”一字之差,但意義深遠。

概念

“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標準

小康的標準和我國現階段小康水平:1991年國家統計與計畫、財政、衛生、教育等12個部門的研究人員組成了課題組,按照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涵確定了16個基本檢測和臨測值。這十六個指標把小康的基本標準設定為: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係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復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用綜合評分方法對這十六個指標進行測算,根據其結果我們可以豪邁地向世界宣布: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紀我們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基本標準

一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20%。

八是大學入學率20%。

九是每千人醫生數2.8人。

十是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五位一體五點要求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經濟建設

(1)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性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政治建設

(2)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文化建設

(3)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復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社會建設

(4)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復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生態文明建設

(5)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個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14年11月,習近平到福建考察調研時提出了“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三個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則將“三個全面”上升到了“四個全面”,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台階”,新增了“全面從嚴治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四個全面”的龍頭

胡鞍鋼說,“四個全面”的龍頭在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這個總目標,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在於“全面”,在於解決極端貧困人口。

胡鞍鋼表示,自中國提高貧困線標準以來,中國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66億下降到2014年的7017萬,貧困發生率從17.2%下降到7.2%。按照這個速度,在2020年,這個貧困線將基本消除,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之後中國將進入減少相對貧困人口階段。

一、歷經數代領導人發展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

胡鞍鋼認為,“四個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國綱領”,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四個全面”是不斷繼承、不斷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筆,而且隨著中國對世界經濟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作為中國國家治理大布局的“四個全面”也將成為繼“中國夢”之後,第二個有世界影響的中國話語。

具體到“四個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胡鞍鋼向記者詳細梳理了黨的十六大以來有關建設小康社會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提出,從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時間,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從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偉藍圖;此後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針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則首次提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

胡鞍鋼指出,目前中國處在又一次經濟起飛、現代化加速的時代,上一次經濟起飛階段則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三十年。相較於改革開放之初,現階段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任務的形成,經歷了幾代領導人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民的小康社會。其維度不僅僅是經濟、政治,也包括生態環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個全面’的龍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後三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各項目標順利實現的根本保證。”胡鞍鋼表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全面的小康社會,不是片面的小康社會;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而不是惠及少數人口的小康社會;是進入“共同富裕”階段,告別了“先富論”階段。

“為了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可以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即‘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基本納入科學發展軌道;第二個階段即‘十三五’規劃,繼續加快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實現重大關係協調發展,全面納入科學發展軌道。”胡鞍鋼表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貧困人口

“中國特色的全面小康社會內涵,可以概括為‘九個社會’和‘一條道路’。具體來說,小康社會的本質是共同發展社會和共同富裕社會,此外還是全民學習型社會、全民健康社會和全民健身型社會、安居樂業型安康社會、生態文明型社會、開放創新型社會和知識型社會、社會主義民主社會和法治社會、中華文化文明道德社會。‘一條道路’則是指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世界和平,建設和諧世界。”胡鞍鋼指出,全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核心總目標具有深刻內涵,就是建設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會。

胡鞍鋼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含義,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建設“六位一體”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全面建成,這也反映了我國進入“全面現代化”的時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體包含了五個方面的目標,一是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建成世界經濟強國;二是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三是政治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建成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四是文化建設大繁榮、大發展,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五是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新階段,初步建成綠色中國。”胡鞍鋼認為,這些國家發展主要目標的實現,可以通過25個量化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現,這其中包括反映經濟成長與經濟結構、科技教育、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等四項主要內容。

“根據最新公布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儘管2014年我國7.4%的經濟成長率是1990年以來最低的一年,但卻是發展質量最好、發展路徑最好、發展績效最明顯的一年,可以說給了全國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一系列數據及分析中,胡鞍鋼指出,城鄉收入差距減少、貧困人口進一步下降值得特別關注,“2014年城鄉收入差距從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徑計算,則為2.75倍,出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這一點令人欣慰。中國貧困人口四年減少9500萬,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萬,這一數據可以說是統計公報中最大的亮點。”

胡鞍鋼表示,中國在減少絕對貧困方面為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貧困問題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不過按照目前貧困發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國貧困線將基本消除,“這意味著中國從過去30多年解決絕對貧困階段,進入到減少相對貧困階段。實際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或者說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就是中國人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水平不斷提高,絕對貧困人口能不能大規模減少,為‘十二五’規劃的順利完成和‘十三五’規劃制定奠定基礎,更為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中的地位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時間表,以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

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講話中集中論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邏輯關係。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四個全面”理論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總體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個全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戰略目標,又包含了實現戰略目標的動力、引領規範、根本保證。但是,“四個全面”在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中具有總攬全局的地位,其他“三個全面”要始終服務於這個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引領和規範,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攬全局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都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採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的戰略舉措。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渝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全面從嚴治黨不僅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因此,要完成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項戰略目標和工作部署,必須抓緊推進全面改革。否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會失去動力,就不可能勝利完成。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引領和規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

全面從嚴治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對加強黨的領導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屆三中對“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做出了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均進行了專門論述,指出: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不論是全面深化改革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對從嚴治黨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黨的領導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馬寶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