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非運動會

全非運動會

全非運動會是全非洲國家參加的運動會,由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顧拜旦首次提出,1965年7月,首屆全非運動會在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國際奧委會承認其為洲際綜合性運動會。第四屆全非運動會以後,全非運動會開始走入正軌,每四年舉行一次。

背景介紹

第九屆全非運動會第九屆全非運動會

第九屆全非運動會於2007年7月11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開幕,這是阿爾及爾第二次舉辦全非運動會。

1920年,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創始人顧拜旦首次提出了舉辦非洲運動會的構想,但是由於殖民主義勢力的反對和阻撓,這一構想終未成為現實。

上世紀60年代初,非洲講法語的國家開始舉辦友誼運動會。1960年,馬達加斯加成為第一個主辦國。1961年,在象牙海岸舉辦了第二屆友誼運動會。在1963年第三屆運動會於塞內加爾舉辦之前,非洲各國的青年與體育部部長於1962年在法國巴黎舉行了會議。在當時已經有一些講英語的非洲國家也參加了該運動會的情況下,他們在會上決定將這一運動會名稱改為泛非運動會。

1965年7月,首屆全非運動會在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國際奧委會承認其為洲際綜合性運動會。首屆全非運動會共設定了田徑、足球、腳踏車、游泳、摔跤、網球、手球、排球、籃球、拳擊等10個項目的比賽,其中女運動員僅參加了田徑和籃球項目的比賽。獲得金牌總數前三名的國家是: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8枚)、奈及利亞(9枚)和肯亞(8枚)。

由於受到一些問題的困擾,原定於1969年在馬里舉行的第二屆運動會被迫取消,剛剛誕生的全非運動會只舉辦了一屆便告中斷。直到1973年,第二屆全非運動會才在奈及利亞首都拉各斯舉行。世界著名的美國黑人運動員穆罕默德·阿里傑西·歐文斯應邀出席了開幕式。運動會設立了田徑、籃球、拳擊、柔道、足球、腳踏車、手球、游泳、草地網球、排球、桌球等11個比賽項目,共有36個國家的3000多名運動員參賽。獲得金牌總數前三名的國家是:埃及(25枚)、奈及利亞(18枚)和烏干達(8枚)。

原定於1977年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三屆運動會因技術原因推遲了一年。於是,相隔五年之後,非洲45個國家的3000多名運動員才又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相聚,參加了1978年的第三屆全非運動會。運動會的12個比賽項目是:田徑、籃球、拳擊、柔道、足球、腳踏車、手球、游泳、桌球、摔跤、網球、排球。獲得金牌總數前三名的國家為:突尼西亞(29枚)、奈及利亞(22枚)和阿爾及利亞(21枚)。

自全非運動會創辦之日起,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就決定每四年舉辦一屆,但由於非洲大陸的經濟困難和一些國家的政局動盪,這一願望始終未能實現。最初定於1982年舉行的第四屆全非運動會因肯亞的經濟狀況不得不延期至1983年,後來又推遲到1985年,最後又延期到1987年。

1987年8月1日至12日,來自非洲41個國家的運動員參加了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的第四屆全非運動會。運動會的主會場設在由中國提供資金和人力援建的卡薩拉尼體育場,80000多名熱情的觀眾出席了盛大的開幕式。該屆運動會包括14個比賽項目,參賽運動員達3000多人。獲得金牌總數前三名的國家是:埃及(33枚)、奈及利亞(30枚)和突尼西亞(28枚)。東道主肯亞以獲得22枚金牌的成績排在第四位。從該屆以後,全非運動會開始走入正軌,每四年舉行一次。1991年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1995年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舉行,1999年在南非首都約翰內斯堡舉行,2003年在奈及利亞的阿布賈舉行。奈及利亞也成為全非運動會歷史上第一個兩次舉辦該運動會的國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