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類使動物暫時失去意識感覺,但能保持生命的藥物。這類藥物作用於 中樞神經系統的同時,須對延腦影響輕微;麻醉量與中毒量之間有較大的距離; 停藥後能迅速恢復原有的生理機能。
作用機理
尚無統一的看法。時下有幾種解釋:
①神經突觸學說。認為全身麻醉藥主要是通過阻斷神經衝動在突觸部位的傳遞,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
②腦幹網狀激活系統抑制學說。認為全身麻醉藥對腦幹網狀激活系統有選擇性抑制作用, 外周傳入衝動受到抑制,產生麻醉現象。
③分子學說。認為麻醉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主要決定於中樞的水相。某些吸入麻醉藥能促進腦液中形成由分子構成的水合微晶物,微晶具有籠形結構, 能將蛋白質的活性側鏈及其他基團和離子等套於籠中, 妨礙其活性, 從而干擾腦的機能產生麻醉。隨著血藥濃度的不斷升高,最先麻醉大腦皮層,其次是皮層下中樞,再次為脊髓,最後為延腦。
吸入性麻醉藥
吸入性麻醉藥(inhalation anaesthetics)是揮發性液體或氣體,前者如乙醚、氟烷、異氟烷、恩氟烷等,後者如氧化亞氮。
介紹
①氟烷。無色流動液體, 質重無引燃性, 有氯仿樣臭及燃灼的甜味。麻醉作用比乙醚強,對黏膜無刺激性,誘導時間短,不引起分泌物過多、咳嗽及喉痙攣等。用作全麻藥及誘導麻醉藥。
②麻醉乙醚。無色澄明易揮發液體,易燃,有特異臭味,能溶於水,易溶於醇,油脂等。乙醚蒸氣與空氣混合後,遇火能爆炸。動物吸入乙醚後,首先抑制大腦皮質,誘導期較長。適於作中、小動物全麻藥。
作用機制
吸入性麻醉藥經肺泡動脈入血,而到達腦組織,阻斷其突觸傳遞功能,引起全身麻醉。其作用機制的學說很多,尚未趨統一。但脂溶性學說,至今仍是各種學說的基礎。有力的依據是化學結構各異的吸入性麻醉藥的作用與其脂溶性之間有鮮明的相關性,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強。現認為吸入性麻醉藥溶入細胞膜的脂質層,使脂質分子排列紊亂,膜蛋白質及鈉、鉀通道發生構象和功能上的改變,抑制神經細胞除極,進而廣泛抑制神經衝動的傳遞,導致全身麻醉。
麻醉深度分期
吸入麻醉時,需掌控臨床麻醉的深度和避免過度麻醉的危險,常以麻醉分期最明顯的乙醚麻醉為代表藥,將吸入麻醉深度分為四期,簡介如下:
第一期(鎮痛期)是指從麻醉給藥起始到意識和感覺消失為止。患者由清醒呈現意識和感覺消失而進入鎮痛的麻醉狀態。鎮痛期的狀態與大腦皮質和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受到抑制有關。
第二期(興奮期)是指從意識和感覺消失到外科麻醉期開始。患者出現興奮躁動、呼吸不規則、血壓不穩定等大腦皮層下中樞脫抑制的症狀。第一、二期合稱為麻醉誘導期。在誘導期內,容易出現喉頭痙攣或心跳驟停等麻醉意外,不宜做任何手術或外科檢查。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患者由興奮轉為安靜,呼吸和血壓趨向平穩為本期開始的標誌。隨著麻醉深度再增加,大腦皮質下中樞由“皮質-間腦-中腦-腦橋” 自上而下逐步受到抑制,脊髓則由下而上被抑制。外科麻醉期可細分為四級:一般手術在此期第二、三級麻醉時進行。在深度達第四級麻醉時,延髓生命中樞受抑制,患者表現呼吸抑制,缺氧紫紺,血壓下降,醫生應立即減量或停藥,避免麻醉意外。
第四期(延髓麻醉期)患者呼吸停止,血壓測不到。萬一出現延髓麻醉狀態,必須立即停藥,進行急救,維持呼吸循環功能,關注生命體徵,全力進行復甦。
上述分期為單獨套用乙醚麻醉的典型分期表現,為麻醉深度的理論基礎,可作為一個參考性尺度去衡量麻醉的深度,對臨床麻醉管理有重要作用。現在臨床常用複合麻醉的方法,以減少麻醉誘導期的風險。
由於複合麻醉的套用快速進入外科麻醉期,上述典型麻醉深度的分期,尤其是麻醉誘導期(第一期和第二期合稱誘導期)在臨床麻醉實踐中已不再存在。但必須在實踐中仔細觀察外科麻醉期第三、四級和第四期指症,掌握複合麻醉深度,在達到滿意的外科麻醉時,避免麻醉過深造成危及生命。
體內過程
吸入性麻醉藥的吸收及其作用的深淺快慢,首先決定於它們在肺泡氣體中的濃度。在一個大氣壓力下,能使50%病人痛覺消失的肺泡氣體中麻醉藥的濃度稱為最小肺泡濃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各藥都有其恆定的數值,它反映各藥的麻醉效價強度,MAC數值越低,反映藥物的麻醉作用越強。
肺泡中藥物進入血液的速度還與肺通氣量、吸入氣中藥物濃度、肺血流量及血/氣分布係數等有關。血/氣分布係數是指血中藥物濃度與吸入氣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此係數大的藥物,達到氣/血分壓平衡狀態較慢,誘導期較長。因此,提高吸入氣中藥物濃度可縮短誘導期。
藥物由血分布入腦受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的影響。前者指腦中藥物濃度與血中藥物濃度達平衡時的比值,此係數大的藥,易進入腦組織,其麻醉作用較強。
呼入性麻醉藥主要經肺以原形排出,肺通氣量大及腦/血和血/氣分布係數低的藥物較易排出。常用吸入麻醉藥的特性見表13-1。
特性比較
吸入性麻醉藥的特性比較:
| 氧化亞氮 | 乙醚 | 氟烷 | 恩氟烷 | 異氟烷 |
血/氣分布係數 | 0.47 | 12.1 | 2.3 | 1.8 | 1.4 |
腦/血分布係數 | 1.06 | 1.14 | 2.3~3.5 | 1.45 | 4.0 |
MAC(%) | 100 | 1.92 | 0.75 | 1.68 | 1.15 |
誘導用吸入氣濃度(%) | 80 | 10~30 | 1~4 | 2.0~2.5 | 1.5~3.0 |
維持用吸入氣濃度(%) | 50~70 | 4~5 | 0.5~2.0 | 1.5~2.0 | 1.0~1.5 |
誘導期 | 快 | 很慢 | 快 | 快 | 快 |
骨骼肌鬆弛 | 很差 | 很好 | 差 | 好 | 好 |
常用藥物
麻醉乙醚(anesthetic ether)
為無色澄明易揮發的液體,有特異臭味,易燃易爆,易氧化生成過氧化物及乙醛,使毒性增加。麻醉濃度的乙醚對呼吸功能和血壓幾無影響,對心、肝、腎的毒性也小。乙醚尚有箭毒樣作用,故肌肉鬆弛作用較強。但此藥的誘導期和甦醒期較長,易發生意外,現已少用。
氟烷(halothane)為無色透明液體,沸點50.2℃,不燃不爆,但化學性質不穩定。氟烷的MAC僅為0.75%,麻醉作用強,血/氣分布係數也較小,故誘導期短,甦醒快,但氟烷的肌肉鬆弛和鎮痛作用較弱;使腦血管擴張,升高顱內壓;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誘發心律失常等。反覆套用偶致肝炎或肝壞死,應予警惕。子宮肌鬆弛常致產後出血,禁用於難產或剖腹產病人。
恩氟烷(enflurane)及異氟烷(isoflurane)是同分異構物,和氟烷比較,MAC稍大,麻醉誘導平穩、迅速和舒適,甦醒也快,肌肉鬆弛良好,不增加心肌對兒茶酚胺的敏感性。反覆使用無明顯副作用,偶有噁心嘔吐。是時下較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藥。
氧化亞氮(nitrous oxide)
又名笑氣,為無色味甜無刺激性液態氣體,性穩定,不燃不爆。用於麻醉時,患者感覺舒適愉快,鎮痛作用強,停藥後甦醒較快,對呼吸和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但對心肌略有抑制作用。氧化亞氮的MAC值超過100,麻醉效能很低。需與其他麻醉藥配伍方可達滿意的麻醉效果。血/氣分布係數低,誘導期短。主要用於誘導麻醉或與其他全身麻醉藥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