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太上老君
全真道統自老子始,東華帝君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該宗嗣太上老君遺教,秉東華帝君演教,承正陽帝君鍾離權和純陽帝君呂洞賓二祖傳教,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氣、全神”和“苦己利人”為宗旨,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和全真派,是世界道教的主流宗派,被天下奉為“太上玄門正宗”。
全真道北宗為太上老君傳於瑤池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上真傳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傳正陽帝君鍾離權,鍾離權授純陽帝君呂洞賓和明悟帝君劉海蟾,呂洞賓授輔極帝君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
始祖東華帝君
東華帝君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教始祖,道教中人說他就是王玄甫。元彭致中編《鳴鶴餘音》卷三收有王重陽的《滿庭芳》詞,上闋云:“汝奉全真,繼分五祖,略將宗派稱揚。老君金口,親付與西王聖母,賜東華教主。東華降鍾離承當,傳玄理,富春劉相,呂祖悟黃梁。”
由於東華青童君(東華帝君)掌學仙簿錄,因而修道求仙之人特別尊崇之。而修仙之經典和方法也是由東華青童君(東華帝君)傳到世上的,故以之為仙道之祖。這大概可以作為全真道奉東華帝君為始祖的一個主要原因。
教祖王重陽帝君
王重陽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開宗者,是全真教的創教之祖,被全真派門人尊為教祖,後被尊為道教的重陽開化輔極帝君與北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後改名王嚞,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
中國南宋著名道士。幼好讀書,後入府學,中進士,系京兆學籍。金天眷元年(1138),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年47 ,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於甘河鎮遇異人(考證為純陽真人——呂洞賓)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大定元年(1161),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三年,功成丹圓,遷居劉蔣村。七年,獨自乞食,東出潼關,前往山東布教,建立全真道。其善於隨機施教,尤長於以詩詞歌曲勸誘士人,以神奇詭異驚世駭俗。在山東寧海等地宣講教法。
他有七位著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王重陽揉合儒家和道、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合一。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認為“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著作有傳道詩詞約千餘首,另有《重陽立教十五論》、《重陽教化集》、《分梨十化集》等,均收入明代的大型道教典籍《正統道藏》。
宗祖丘處機真君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被後世弟子尊為全真教宗祖。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民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 行程 35000 里)。
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丘處機在長春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是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中興之祖王常月
王常月(1522年-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屬全真龍門派,為全真道龍門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師,他最大的貢獻,在於讓本已衰落的龍門派復興,可說也是全真的復興,甚至可以說是整個道教離現今時代最近一次的復興。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康熙十九年,他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而後飛升。後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賜號“抱一高士”。
王常月(1522年一1680年),明末清初著名高道,道教律師。據道書載:王真人,名常月,號昆陽。原名王平,山西潞安府長治縣人。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甫弱冠,慨然有出塵之心,即遍歷名山,參求大道。博覽三教典籍,研修仙道多年,參師20餘位。中年師事全真龍門派第六代律師趙復陽,師見其學道誠懇,便密於天壇王屋山王母洞告盟天地,授以戒律心法。並囑之:“成道甚易,然亦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持,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元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王常月後來在九宮山,再次見到其師趙復陽。趙復陽問他:“邇來應物持心,何得何失?”王常月以玄風頹敗、求師振拔為對。趙復陽告訴他:“君子窮於道之謂窮,通於道之謂通,道備吾身,何患宗風不振耶?”遂以《天仙大戒》密授之。王常月別師之後,隱棲華山拜斗台。清順治皇帝入關之始,王常月即北上掛單于靈佑宮。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三月望氏奉旨主講於北京白雲觀。先後三次登壇說戒,度弟子千餘人,並受賜紫衣三次,康熙皇帝曾從其受方便戒。使道風大振,後被譽為全真龍門派的中興之祖。康熙庚申(1680)九月九日以衣缽授弟子譚守誠,留頌而解。住世159年。康熙皇帝聞之,賜號“抱一高士”。生前撰有講稿《心法正言》,後代弟子整理為《龍門心法》(又本《碧苑壇經》)。他曾言:“戒是全真第一關”,強調要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定心守意,清靜身心,最後功德圓滿。他還認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遠矣。
全真道
全真起源
道教教派,開宗於王重陽。以“三教合一”、“全黃老之真”和“苦己利人”為宗旨,去鬼道而歸老莊,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開宗者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鹹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
其中全真龍門派祖師丘處機真人以74歲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掌管天下宗教,為全真道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末著名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嚴”,整頓教門,開創“龍門中興”,促進全真道復興。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成為幾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當今中國道教協會會址即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雲觀。
全真北宗
全真道北宗為太上老君傳於瑤池金母,金母傳白雲上真,上真傳東華帝君王玄甫,王玄甫傳正陽帝君鍾離權,鍾離權授純陽帝君呂洞賓和明悟帝君劉海蟾,呂洞賓授輔極帝君王重陽,重陽授北七真。全真道統自老子始,東華帝君王玄甫為全真道的始祖。北五祖即是王玄甫已降的五位祖師,即東華帝君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後經元世祖、武宗的詔封,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等遂被全真道北宗奉為“五祖”。全真道因有南宗北宗之分,王重陽等屬北宗,故名北五祖。
全真南宗
全真道南宗的道統譜系具南宋白玉蟾《題張紫陽薛紫賢真人像》載:“昔李亞以金汞刀圭火符之訣傳之鐘離權,權以是傳呂岩叟,岩叟傳劉海蟾,劉傳之張伯端。”白玉蟾三傳弟子鄧錡在《道德真經三解》中,載其師蕭廷芝所列“大道正統”,從浮黎元始天尊遞傳至華陽真人李亞,再遞傳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岩、海蟾真人劉玄英,劉玄英分別傳重陽真人王嚞、紫陽真人張伯端。
南北歸宗
全真道的發展儘管有低谷,但並沒有停滯。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實現了南北統一,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傳的條件,當然也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的機會。最早進入黃河以南傳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陝西郃陽人。“師喬潛道及潘清容。博學多聞。後居武當山,十年不火食。”於中統甲子(1264)逝世。喬潛道是馬鈺弟子,吉志通即是馬鈺之再傳。推其居武當山的時間,當在元憲宗時。比吉志通稍晚,武當山又有魯大宥和汪真常相繼成為全真道士,此後全真弟子日眾,武當山遂成為全真道的重要據點。繼武當山之後,全真道繼續南傳至蘇、浙、閩、贛等地區,如居江蘇儀征的李道純(或謂居鳳陽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鶴、黃公望,居浙江黃岩委羽山的趙與慶,活動於江西、福建一帶的金志揚、桂心淵,以及活動於江西、浙江、福建一帶的李珏至陳致虛一系等。他們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者。
全真道的南傳,使原來互相隔絕、但卻同源於鍾呂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與全真道)增加了接觸的機會。由此經過接觸,彼此認同,逐漸產生了合為一宗的要求,特別是南宗更有回歸全真道的願望。為了使二宗合為一宗,必須對二宗原來各自尊祀的祖師傳系作必要的研究,以便合宗後共同崇祀。這是二宗合併必不可少的工作。在這過程中,陳致虛是積極的推動者,他根據二宗已有的成說,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五祖七真”的祖師系統,完成了二宗的合併。時間大約在元代中後期。
全真道除合併南宗以外,元代中後期又合併了真大道、樓觀道和部分淨明道,成為唯一的一個丹鼎大派,蓋過了符籙教派正一道。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對全真道的禁令以後,苗道一、孫德彧、蘭道元、孫履道、完顏德明等相繼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為真人、演教大宗師、知集賢院道教事。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獲得過的褒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