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

開本: 第一講 第二講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第2版 (2006年8月1日)
叢書名: 文化理論叢書
平裝: 44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16開
ISBN: 7301081499
條形碼: 9787301081495
尺寸: 23 x 15.3 x 2.1 cm
重量: 621 g

作者簡介

張旭東,1965年生於北京,在上海受中國小教育。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美國杜克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美學教研室、美國新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東亞語文系。現為紐約大學(NYU)比較文學系和東亞研究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講座教授(兼職)。主要中文著、譯包括:《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德萊爾》(本雅明)、《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啟迪》(本雅明)、《幻想的秩序:批評理論與現代中國文學話語》、《批評的蹤跡: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通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等。

內容簡介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是一部比較系統、經得起研讀的觀念史和當代文化理論批判專著。這是一次把國外教學和研究同國內語境下的思考結合起來的嘗試,更具體地說,是一次打通中西學術規範、話語界限和思路的努力。內容取自2002年春季和夏季的兩門研究生課程。一門是在紐約大學比較文學系開設的專題研討班,Modernity and Identity: Universalism and Its Discontent (現代性與認同:普世主義及其不滿),閱讀材料和授課語言是英文,對象是比較文學系和其他文科系的博士研究生,目的是幫助學生系統了解當代理論背後的觀念史、社會史和政治哲學基礎。另一門是2002年五月和六月間在北京大學比較文研究所和中文系開設的以《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為題的系列講座,對象是中文系和其他文科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閱讀材料和授課語言是中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就是在這兩種語言和課程的基礎上整理、修改而成的。

媒體評論

書評
這是一本多年少見、頗值一讀的書。作者通過對思想史的獨到敘述,我
以為所提示的是:不是抽象的普遍(自由派),不是文化的特殊(新左派),不
是普遍主宰獨特,也不是獨特呈現或反抗普遍,而特殊改進和充實普遍,這
才是中國現代化的創造之路和這路對人類的意義。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
這是一部探討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的理論著作。通過對西方現代思想
的富於穿透力的解讀,作者系統地闡釋了全球化條件下的文化政治問題。就
論述的深入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代序 我們今天怎樣做中國人?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反思
導論
比較的時代
普通與特殊的辨證法
作為問題意識的文化政治
現代西方普遍性話語的譜系
第一講 總論:文化政治視野里的普遍與特殊:現代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譜系
“主人與奴隸”:從政治哲學到文化政治
普遍性問題的方法論反思:文化政治與觀念史批判的雙重視角
政治哲學與文化比較
社會批判、文化研究與文化比較
觀念史批判與文化政治的介入:從康德到黑格爾的普遍歷史理念及其內在矛盾
觀念史批判與文化政治問題的激化:重讀尼采和韋伯
馬克思主義問題的切關性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觀念史批判與政治哲學問題的當代性
課堂問答
第二講 “普遍性”的歷史語境:從康德到黑格爾的自由和權利觀念
當代中國與文化政治觀念的相關性
康德政治哲學中的個人、理性與國家
黑格爾哲學裡面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康德、黑格爾政治哲學 觀念的當代語境
課堂問答
第三講 尼采(上):反歷史主義的文化批判(《不合時宜的觀察》)
從黑格爾到尼采:市民一基督教價值體系的解體
尼采的轉折及其當代意義:從盧卡契的《理性的毀滅》談
尼采的歷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時宜的觀察》
第四講 尼采(下):起源、“永恆的復歸”與價值的自我肯定
再談《理性的毀滅》
“神話”與“起源”
“永恆的復歸”
“真理是一個價值事件”:起向生活世界
消解與自我肯定:後現代主義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義
第五講 韋伯與文化政治
只有價值多元,沒有價值中立
自由的觀念
從存在到政治
非政治化——美國人的《上海故事》
政治經濟的基本問題
自我肯定
民族國家
歷史記憶
政治成熟的民族
課堂問答
第六講 文化政治的激化:從韋伯到施米特
韋伯的立場
理性的世界
施米特的挑戰
主權、例外情況與“人類最後的戰爭”
結束語:談談學術研究中的問題意識
課堂問答
第七講 多元文化時代的歷史與主體(北京大學中文系了民論壇)
文化多元與歷史主體
壓抑的多樣性:哈貝馬斯、羅爾斯、羅蒂與傑姆遜
西方獨特性的敘事:重讀韋伯《新教論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世界上本沒有路”
課堂問答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