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是201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鵬翔。

內容簡介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中醫學(第8版)》重點涉及中醫基礎理論及臨床綜合運用兩方面,《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中醫學(第8版)》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中醫基礎部分,包括導論、中醫學的哲學思想、藏象學說、病因病機、診法述要、辨證、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等。下篇為臨床綜合運用部分,包括中藥、方劑、針灸學基礎及內科常見病證、其他常見病證、腫瘤等的診療內容。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中醫學(第8版)(供基礎、臨床、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的特點:①為了保持中醫學這一學科的完整性,我們針對歷版教材導論中系統性、連續性不足等問題,適當增加了一些醫學史內容,便於學生自學及提高學習中醫的興趣;針對西醫院校醫學生的特點,增加了中西醫結合內容,以便習慣於西醫思維方法的學生學習和理解中醫。②鑒於活血化瘀法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在治法部分增加了活血化瘀法。③鑒於腫瘤患者日益增多的狀況及中醫藥在腫瘤治療中的優勢,增加了抗腫瘤的中藥及腫瘤治療的篇幅。④本著刪繁就簡的原則,中藥篇每節介紹一兩味常用中藥,方劑篇每類介紹一兩個常用方,其餘列表介紹,同時方劑中增加了現代研究等內容,以供學生自學參考。書後除附方劑彙編及參考文獻外,還增加了名詞術語索引,以供學生查閱。

圖書目錄

上篇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中醫學的歷史沿革
一、中醫學的起源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醫學攝生及預防醫學思想
四、中醫學的學科優勢與展望
第二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恆動觀念
三、辨證論治
第三節中醫學的認知與思維方法
一、司外揣內
二、援物比類
三、心法和頓悟
四、試探和反證
第四節中醫學與西醫學的比較
一、中醫學與西醫學基本屬性及特徵的比較
二、中醫學與西醫學各自的優勢及互補
第五節中西醫結合研究的進展
一、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研究與套用
二、熱毒證與清熱解毒法的研究
三、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四、急腹症與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五、惡性腫瘤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第二章中醫學的哲學思想
第一節元氣論 27
一、元氣的主要內容 27
二、元氣論對中醫學的影響 29
第二節 陰陽學說 29
一、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30
二、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32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34
第三節五行學說 38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38
二、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38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套用 42
第三章藏象學說
第一節 概述 4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45
二、藏象學說的主要內容 45
三、藏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46
第二節 臟腑 47
一、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與系統連屬 47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59
三、奇恆之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62
四、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63
第三節精、氣、血、津液 67
一、精 67
二、氣 68
三、血 71
四、津液 72
五、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 73
第四節體質 75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75
二、體質的形成因素 75
三、體質的分類 76
四、體質學說的套用 76
第四章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 79
一、外感致病因素 79
二、內傷致病因素 83
三、其他致病因素 86
第二節 病機 87
一、正邪相爭 88
二、陰陽失調 89
三、氣機失常 90
第五章珍法述要
第一節 望診 92
一、全身望診 92
二、局部望診 94
三、望排出物 96
四、望小兒指紋 96
五、望舌 97
第二節 聞診 100
一、聽聲音 100
二、嗅氣味 101
第三節問診 101
一、問寒熱 101
二、問汗 102
三、問疼痛 102
四、問飲食口味 103
五、問睡眠 103
六、問二便 103
七、問小兒及婦女 104
第四節切診 104
一、脈診 104
二、按診 108
第六章辯證
第一節八綱辨證 110
一、表里辨證 110
二、寒熱辨證 111
三、虛實辨證 113
四、陰陽辨證 114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係 115
第二節臟腑辨證 115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115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117
三、脾與胃病辨證 120
四、肝與膽病辨證 122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124
六、臟腑兼病辨證 126
第三節衛氣營血辨證 128
一、衛分證 129
二、氣分證 129
三、營分證 129
四、血分證 130
第四節六經辨證 131
一、太陽病證 131
二、陽明病證 132
三、少陽病證 132
四、太陰病證 132
五、少陰病證 133
六、厥陰病證 133
第七章防治原則與治療方法
第一節防治原則 135
一、養生與預防 135
二、治病求本 137
三、調整陰陽 138
四、扶正與祛邪 139
五、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139
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139
第二節 治法 140
一、汗法 140
二、吐法 141
三、下法 141
四、和法 142
五、溫法 142
六、清法 143
七、補法 143
八、消法 143
下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