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由農業部於2002-06-01發布的通告。

【發布單位】農業部
【發布文號】
【發布日期】2002-06-01
【生效日期】2002-06-01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檔案來源】農業部

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在農產品擺脫長期短缺局面,實現總量平衡的歷史性跨躍的同時,農業生產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銷售不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更大的挑戰,農產品市場競爭將更趨激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實現轉化增值,是國民經濟成長的新亮點和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對於滿足和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我部在調查研究和專家諮詢的基礎上,制定《全國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劃》。規劃重點放在切需要加工轉化的農產品,包括糧、棉、油、糖、果、蔬、茶、肉、蛋、奶及水產品等關係國計民生的主要農產品。同時,對於到2015年的遠景目標進行了初步展望。
一、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現狀
(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成就和特點
改革開放20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特點有以下幾個。
1.迅速發展並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2000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1070億元,占整個工業產值的24.6%。其中食品工業總產值8434億元,占整個工業產值的9.8%。“九五”期間,農產品加工業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9.2%,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速度。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相當於農業產值的百分比,2000年達到84.6%,比1995年提高了5.8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擴大農產品市場、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整體效益的提高發揮了重大作用,而且每次加工業的大發展都對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2.產品結構向多樣化方向發展
在農產品加工業結構中,食品工業比重上升,2000年食品工業占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的比重為39.7%,超過紡織類而居農產品加工業的第一位。隨著農產品直接消費需求的下降,初級加工品和高級製造品的比重上升,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品結構開始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原料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
3.產加銷一體化和產業化經營迅速發展
據調查,目前實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的企業已超萬家。這些企業以產業化利益機制為紐帶,與基地(農戶)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利益共同關係,既保證了企業自身的經濟效益,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帶動了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2000年,全國平均每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平均產值達3918萬元,是1995年的1.1倍。
4.為增加農民收入和擴大就業開闢了新途徑
近幾年,農產品加工業從業人員一直保持增長態勢,鄉鎮農產品加工企業仍然是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主體。2000年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4萬家,從業人員967萬人,比1995年增長了2.4%。
5.為國家出口創匯做出了突出貢獻
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地形成了一批外向型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加工出口貿易區,外向型加工業企業又有大的發展,推動了我國農產品加工整體水平的提高。2000年農產品加工出口額為764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0.6%。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水平差距較大。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我國只有30%左右(粗加工以上);已開發國家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農產品占80%,而我國只有20%左右;已開發國家加工製造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大約為80%,而我國還不到30%;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一般為農業產值的2~3倍,而我國只有80%左右;已開發國家從事農產品加工業的勞動力遠遠多於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而我國正好相反。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原料與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約著加工業的大發展
一是農產品品質不能滿足加工需要,缺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需要的專用、優質原料。二是原料生產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使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規模受到影響。三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履行契約的信用程度差,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缺乏穩定可靠的原料基地保障。
2. 科技基礎薄弱,企業創新發展的後勁不足
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設備和技術,80%處於世界70~80年代的水平,約15%居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設備簡陋,有的甚至還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勞動生產率低下。多數企業缺乏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套用程度低。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重視硬體,忽視軟體,配套性差,自我創新不夠,影響了國產化程度的提高。企業技術人才缺乏,在全國食品加工企業職工中,大中專畢業生只占1.5%左右。
3. 投資不足,影響著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不足。“九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167億元,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1%;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71億元,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2.8%,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另外,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不足,缺乏強有力的巨觀調控手段,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的熱情。
4. 巨觀調控乏力,企業布局和規模結構不盡合理
農產品加工企業缺乏必要的巨觀指導和信息服務,一些產品結構滯後於市場需求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有些行業在低水平上盲目擴張,高檔產品生產能力不足,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過剩。在布局上,70%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原料和市場優勢的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很少;鄉鎮企業接近原料產地,與農業關係密切,但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只占其工業增加值的不到三分之一。
5.管理混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從原料生產到加工過程管理分散,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十分突出。農獸藥殘留、土壤重金屬污染、畜禽疫病、使用違法禁用藥物、添加劑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消費的安全,也是我國有價格競爭優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主要障礙。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意義
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戰,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農產品加工業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我國人口眾多,城鄉居民生活已穩定越過溫飽線並向小康邁進,食物消費結構正向著要求安全衛生、營養保健、經濟方便、風味適口、增強身體素質、提高生活質量轉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可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進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
現代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僅是農業生產的簡單延伸,已成為一種“從田頭到餐桌”的完整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將向農業提出生產各種專用型原料的需求,從而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與最佳化。
(三)農產品加工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農產品加工業是農業產業鏈的延伸,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深度,可以較大幅度地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為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為增加農民收入開闢新的有效途徑。近年來,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的發展,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與農民的利益緊密結合,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為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四)農產品加工業是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措施
加入WTO後,我國農業必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農業發展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不斷增強競爭力。當前我國農產品出口水平較低,主要原因是農產品品質差、加工、包裝、貯藏等環節落後。各國農業發展的經驗證明,農業比較優勢的發揮,不僅取決於“原”字頭農產品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更取決於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程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利於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的比較優勢,充分挖掘資源潛力,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和整體效益。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五”期間和到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要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這一主線,以穩定農業、繁榮農村和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著眼點,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依靠科技進步,著力提高農產品綜合加工能力,逐步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在發揚廣大具有傳統風味特色的傳統加工工藝的同時,向現代高新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轉變,實行大中小型加工企業全面發展,重點扶持大中型加工企業的發展。實現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化,農產品及其加工製成品優質、安全化,產加銷經營一體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努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二)發展原則
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在鞏固城市消費市場的同時,把開拓廣大農村、小城鎮和國際市場作為重點和突破口,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數量和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方便化、安全化和營養化等需求。
2.堅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發展有優勢和有特色的農產品加工業,逐步形成適合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提倡加工與原料基地結合,上下游產品銜接,工農結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環。
3.堅持適度規模和產業化經營
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規模,要與原料基地的規模和銷售市場輻射半徑相適應,實行“大中小”結合。同時,為適應加入WTO後國際市場競爭的要求,要重點扶持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要實行產加銷一體的產業化經營,壯大龍頭企業,培育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型主體。
4.堅持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
在保護和發揚廣大具有民族特色風味的傳統工藝的同時,要加大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引進、開發套用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著重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5.堅持發展與保護相結合
在加工企業建設和發展中,要高標準、嚴要求,採用先進工藝技術,認真解決好環境保護和食品衛生問題,在企業布局過程上,注意防止周邊環境對產品的污染,同時,也要防止加工企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
(三)發展目標
1.“十五”計畫目標
一是努力減少農產品收穫後損失,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實現農產品多重增值,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為農民增收開闢新途徑;二是最佳化加工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國際競爭力。具體目標:到2005年,預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可達34000億元,年均遞增10%。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粗加工以上)由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5%以上。其中:糧食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70%左右,水果由5 %提高到8%,蔬菜由1 %提高到2%;肉類由3~4%提高到8%,水產品由20%提高到30%。主要農產品深加工比例(二次以上加工的產品占其產量的比例)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5%以上。農產品的加工及製成品向多樣化、營養化、方便化、安全化、優質化方向發展,主要產品總體質量達到工業已開發國家當前水平,部分特色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2015年預測目標
2006~2015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要向更高水平發展。要繼續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著重提高加工業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最佳化結構,總體實現專業化生產,合理分工協作,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形成一批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有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產品在滿足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的同時,質量和功能達到更高的水平。總體上,一些主要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裝備和產品質量達到已開發國家的同期水平,部分特色產品保持世界先進水平。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重點、布局和規模結構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要重點發展糧、棉、油、肉的精、深加工,把蔬菜、水果和奶類等產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新的增長點。繼續鞏固糖、茶和水產品等傳統加工。要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布局的要求,在鞏固和提高東部地區和城市農產品加工水平的同時,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發揮各自優勢,積極促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等要素加快向中西部地區和小城鎮的流動,合理調整農產品加工業布局。要在“大中小結合”全面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同時,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大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的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創造出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的企業規模結構。
具體產品和產業發展的重點和布局,按照以下三個方面規劃。
(一)農作物加工業發展重點和布局
以種植業產品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要突出糧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和茶葉等產品的加工。
1. 糧食類產品加工
要從粗加工向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從簡單產品向深加工產品轉化。重點是要搞好稻穀、小麥、玉米和薯類的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努力提高基礎原料產品質量,實現加工品種多樣化、系列化、專用化,加快糧食產品向食品製造業的延伸。
――稻穀加工。目前,我國稻穀加工企業規模小,加工方式傳統落後,深度開發不夠,90%的稻穀在農村加工,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明顯。今後要在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上做文章,著重發展優質稻穀精加工,重視加工過程中的精碾、調質、成品整理等技術的開發與套用,大力開發米糠等副產品制油等多種用途,向高出米率精米、特種米(包括胚芽精米、營養強化米、蒸穀米及其他專用米)、碎米深加工(包括米粉類製品)、大米添加劑(上光劑、增香劑等)及稻殼、米糠綜合利用5類系列產品方向發展,扶持合理規模企業發展。在加工企業的布局上,要以國家商品稻穀基地為依託,實行產地就近加工。東北、華北及西北地區稻區主要發展精米加工,華南、華中、西南稻區在搞好優質米加工的同時,發展飼料稻和以早秈稻為原料的精深加工。
――小麥加工。目前,我國小麥制粉行業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太大,但總體裝備水平與國外有差距,麵粉加工品種單一,加工能力過剩,優質專用粉生產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以麵粉為原料的食品加工業的發展。今後5~10年,小麥制粉行業應對現有麵粉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不斷開發新產品。發展從專用小麥種植到加工的產業化經營,對出粉率低、能耗高的小型麵粉廠適當控制發展,避免盲目引進國外加工設備。要在提高總出粉率、好粉出粉率的同時,大力發展多種專用麵粉,開發冷凍麵團、營養強化麵粉及特殊人群適用的專用麵粉等;開展面制主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加工。布局上,在北方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的優質、專用小麥集中產區鼓勵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優質、專用麵粉加工企業;在大中城市的郊區和沿海地區結合產業調整重組,建設以麵粉為原料的食品加工聯合企業,推進面制主食品的工業化。
――玉米加工。我國的玉米加工技術水平較低,僅占產量的20%左右,普遍用作口糧和飼料,深度加工只占產量的9%。今後要加大高油玉米、優質蛋白玉米等新品種的培育與開發力度,開發多樣化的玉米食品和多用途的工業原料;提高現有加工企業的綜合利用水平,開發澱粉、玉米粉、玉米漿、玉米蛋白粉、纖維渣或玉米皮及胚芽等產品。要在玉米澱粉的深度開發利用方面做文章,生產變性澱粉、檸檬酸、澱粉糖等高附加值產品。玉米飼料加工要向專用化、特種化、保健化和顆粒化方向發展。在布局上,重點是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玉米主產區擇優扶持和建立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玉米加工企業。
――薯類加工。薯類是比較經濟的澱粉原料之一,也是許多工業產品的中間原料。近年來,薯類用作口糧越來越少,除加工成薯乾、澱粉、粉條等傳統產品外,還進一步開發了澱粉及其衍生物、澱粉糖、有機酸、胺基酸以及化工原料等產品。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薯類加工量的比例只有15%左右,加工深度不夠,今後要向深度開發進軍。培育適於不同加工用途的專用薯類品種,發展專用薯類品種的種植基地,保證薯類深加工的原料供應。如加工型馬鈴薯,其乾物質、還原糖含量,薯體形狀,芽眼深淺等指標要嚴格加以控制。加大薯類深加工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開發力度,加工薯類澱粉、變性澱粉、馬鈴薯全粉、馬鈴薯複合薯片和速凍薯條等產品,實現多次加工轉化增值。在薯類的集中產區,尤其是貧困地區,國家要給予適當扶持,建成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薯類加工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帶動當地的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
2. 棉花加工
我國是世界第一產棉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對棉產品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別是對高檔棉紡織品的需求增加更快。
目前棉花加工企業較多,經整頓後關閉了一批不具備加工條件的棉花加工廠,使棉花加工質量有了較大提高,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般棉花加工廠的加工周期為5~6個月,往往造成棉花霉爛、變質,品質下降。特別是長絨棉的加工仍沿用60~70年代的設備,工藝落後,生產效率低,棉花質量下降,急需加以改善和提高。“十五”期間,應重點解決長絨棉的加工工藝與設備問題,縮短周期,提高長絨棉的加工效率,保證棉花的加工質量。加工廠應有一定的規模,並採用較現代的加工設備,生產出優質的棉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3. 油料加工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食用油的需求日益增大,國內自給不足,相當一部分需要進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油料加工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油料加工企業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突出,加工設備利用率不高,產品加工檔次較低。今後要通過引進新技術,擴大企業規模,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精深加工產品,實現油料資源的合理利用。
油脂加工方面:繼續推廣浸出法制油。進行油料膨化、浸出制油工藝與設備產業化開發;研究高含量油料直接浸出、低溫脫溶等工藝與設備的系統化和規模化;加速物理精煉技術與設備國產化,開發功能性食品專用油系列產品;研究油脂加工副產物或餾出物液晶、超臨界萃取制油提取分離精細化工產品和食品添加劑產品技術。
植物蛋白的開發利用:研究不同工藝條件下油脂餅粕質量對植物蛋白的影響,探討為植物蛋白開發提供優質原料的最佳制油工藝條件和參數;研究植物蛋白生產技術,開發大豆、花生的功能性植物蛋白產品;套用棉籽、菜籽餅粕脫毒技術,生產飼用和食用蛋白產品;開發蛋白生產的超濾、低溫冷凍真空乾燥技術和裝備;加速組織蛋白、分離蛋白的產業化開發。
油料加工企業的布局要在油菜籽、花生和大豆等的集中產區,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逐步淘汰加工檔次低的小型加工企業,培植一批技術先進、產品品牌質量優良、綜合利用程度高的大中型油料加工企業。控制非油料主產區油料加工企業的發展。重點扶持傳統蛋白製品的現代化生產和新興蛋白製品的開發。在大豆主產區或主要銷區改造一批大豆加工企業,改進設施設備,提高科技含量。
4. 糖料加工
我國是世界上既生產甘蔗糖、又生產甜菜糖的少數國家之一。在國家糖料基地建設的推動下,我國糖料面積不斷擴大,食糖產量迅速增長,食糖供應實現基本自給。但由於我國糖料生產單產低、成本高、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綜合利用程度不高、多數企業的經濟效益不理想。今後要實行總量控制,依靠科技進步,著力調整結構,培育糖料優良品種,加速機械化,提高單產和含糖率。對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無原料保障的企業,實行關閉破產。對基礎較好、規模較大、管理規範的食糖加工企業要進行技術改造,引進新技術、新設備,不斷提高食糖質量和糖料綜合利用程度,擴大企業規模。鼓勵發展精製糖和一次性小包裝糖、澱粉糖、營養型甜味劑和軟飲料用澱粉糖,嚴格控制糖精生產。
在企業布局上,一是扶持廣西、雲南、廣東的甘蔗糖廠和新疆的甜菜糖廠進行技術改造,防止重複建設;二是引導福建、四川、海南、湖南、江西的甘蔗糖廠和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的甜菜糖廠進行結構調整,開發新產品,提高綜合利用率,降低成本,恢復競爭力;三是引導不宜發展糖業的地區退出。
5. 蔬菜加工
目前,我國蔬菜總產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已發展成為我國種植業中的第二大類產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國蔬菜加工的比例和水平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絕大部分蔬菜未經清洗、分級就投放市場,保鮮和加工薄弱,蔬菜損耗浪費比已開發國家高出20個百分點以上。加工產品仍以傳統的醃菜、泡菜、制乾為主,近幾年才逐步在沿海地區建立了一些以出口為主的速凍菜、罐藏菜、脫水菜加工企業。今後,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蔬菜基地,努力提高蔬菜品質。要大力提高采後清洗、分級、預冷、保鮮、破碎、殺菌和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推行淨菜上市。對傳統的蔬菜加工製品要改進加工工藝、更新機械設備,使其在產品包裝、質量等方面上一個新水平。加快發展具有出口潛力的蔬菜罐頭、速凍菜、脫水菜、蔬菜汁、蔬菜粉、蔬菜脆片以及膨化蔬菜和保健蔬菜等。加大野生菜資源的開發利用。
在加工企業布局上,要在蔬菜集中產地建設一批淨菜上市加工企業,在沿海和有出口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出口蔬菜加工企業,對傳統的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加工企業給予適當扶持。
6. 水果加工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產國。我國水果90%以上是鮮銷,與已開發國家40~70%進行加工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我國水果品質良莠不齊,多數品質不高,不適合進行加工,影響加工業的發展。因此,今後首先要加強優良品種的培育與原料基地的建設。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水果的貯藏保鮮與加工。要重點建設產地貯藏庫,開發水果生物保鮮技術,提高水果采後清洗、分級、預冷、殺菌、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程度,加大冷藏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要改造、改組現有水果加工企業,重點發展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的果汁、果醬、果粉、果酒和膨化果品等產品。要注重野生水果的資源開發,提高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
在加工企業的布局上,在水果的集中產區,分期分批投資建設水果自動分級包裝廠、冷藏庫,對現有的果汁、罐頭、果醬、蜜餞、果酒、果乾等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重點建設一批上檔次、上水平的水果加工企業。
7. 茶葉加工
我國茶園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出口占全球貿易量的20%,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雖然是茶葉生產大國,但人均消費量並不高,年人均消費茶葉300克,是世界人均消費量的60%。茶葉是我國具有出口優勢的農產品。但加工的設備陳舊、產品的質量和包裝檔次低,綜合利用不高。今後,要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加快傳統制茶業的改造,提高連續化和自動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產品開發仍以飲料為主,要以保質、保鮮、保特色和使用便捷為基點,以名優茶、綠色食品、有機茶、保健茶為重點。茶葉加工要與醫藥業、其他食品業更加緊密結合,大力開發以茶葉為原料的健康食品、食品添加劑、保健品和藥品。
在加工企業布局上,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大宗茶葉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在名優茶產地大力推進機械加工,在大中城市適當發展罐裝茶飲料企業。
(二)畜禽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和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生產快速增長,畜禽產品加工也有長足發展。2000年肉類總產量6125萬噸,加工肉製品260萬噸,蛋製品4萬噸,湧現出一批規模較大、產品質量較高的“龍頭”加工企業。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畜禽飼養結構不合理,畜禽產品加工整體水平低,用於加工的肉、蛋分別只占總產量的3~4%和1%,而已開發國家一般為總產量 30~40%。我國鮮奶加工成乳製品只占50%,而已開發國家一般在80%以上。我國畜禽產品加工行業內低水平的重複建設比較嚴重,環保意識不強,產品的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還很不夠。今後,畜禽產品加工業要嚴格執行有關屠宰法律、法規,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肉類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進一步提高加工產品的衛生質量,推廣HACCP衛生管理系統,提高深加工產品比例,規範市場有序競爭,重點抓好肉類、蛋類和乳製品的加工。肉類加工要進一步向機械化屠宰、加工與冷藏相結合、深度加工和綜合開發利用的方向發展,並解決好產地與市場間冷藏運輸環節薄弱的問題。乳製品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
1.肉類加工
要推廣冷卻肉的生產及供應,大力發展低溫肉製品和生物發酵製品。提倡把中國傳統風味醬、鹵、燒、烤等肉製品的生產工藝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實現中式肉製品的工業化生產。發展可微波加熱的速凍肉製品、真空冷凍乾燥肉製品。發展畜禽的頭、蹄、尾、內臟等深加工製品及為生化製藥提供原料,提高肉類加工附加值。鼓勵肉食品加工企業進入食品配送領域,通過超市、連鎖方式銷售加工肉製品。注重骨、毛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在加工企業布局上,對現有肉聯廠、冷凍廠和大型龍頭加工企業,要引導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增加花色品種和開展綜合利用,在畜產品集中產區扶持建立一批包括冷藏、保鮮和深加工在內的龍頭企業。
現在,我國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肉雞生產國。雞肉膽固醇低、脂肪含量低、經濟可口,產品從整雞到分割雞、深加工、熟食雞等,種類豐富。預計未來十年內,世界雞肉的消費量占肉類消費量的比例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現代肉雞產業涉及糧食、飼料、飼養、加工等多方面,具有資金、技術和勞動密集的特點,投資少、周期短、技術易普及等優點明顯。今後我國家禽的養殖、加工、銷售要引進國際上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瞄準國際市場。要大力推廣無動物性蛋白飼料,生產無投藥健康產品。
2. 蛋類加工
自1985年以來,我國一直保持世界禽蛋第一生產大國的地位,總產量占世界蛋類總產量的40%左右。今後要在鞏固松花蛋、鹹蛋、糟蛋等傳統花色品種蛋加工的同時,大力發展液體蛋和乾蛋品。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培育壯大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年產量1000萬噸以上的出口創匯基地。要在我國禽蛋產區,加快鮮蛋製品加工能力建設,形成加工規模,改善生產設施和質量監測條件,改進加工工藝,提高加工產品的衛生質量,不斷增加禽蛋加工的花色品種,同時,合理利用禽蛋中的殼膜、蛋殼、溶菌酶和其他成份,發展食品、醫藥、飼料和化工等用途產品的深加工。
3.奶類加工
要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狠抓鮮奶和乳製品質量,開發適合不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多樣化的新產品。重點發展液體奶、保鮮奶、無菌奶及各種優酪乳飲料,開發牛奶甜點製品,以及免疫牛奶、功能性奶、花色奶等。要進一步開拓奶源,加快發展規模化良種奶牛奶源基地,整合散養奶牛、奶羊奶源,鼓勵集中機械化擠奶,完善收奶冷鏈設施,建立標準化、優質化奶源基地。
在大中城市奶源基地,重點發展液體奶及其延伸製品;在農牧地區奶源基地重點發展脫水乳製品及其延伸製品,結合國家改善營養行動計畫,科學引導消費,加快實施“學生飲用奶”計畫等,使奶類、乳製品及其延伸製品深入到國民特別是廣大農村居民的飲食生活中,提高人均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
(三)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和布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生產持續快速發展,水產品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連續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水產品加工已基本形成一個包括水產品製冷(含冷凍、冷藏、製冰)、乾制、醃製、熏制、罐制(含軟罐頭)、魚糜加工、水產藥品與保健、調味品、魚粉與飼料加工、海藻化工(海帶提取碘、褐藻膠、甘露醇)與海藻(海帶、裙帶菜、紫菜)食品以及魚皮製革、水產工藝品等10多個專業門類的龐大行業。然而,我國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方面與世界水平相比差距還十分明顯。具體表現在:加工量比例較低,我國水產品加工比例不到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淡水水產品不足5%;其次是加工技術含量低、高附加值產品少;三是廢棄物綜合加工利用水平不高,加工過程中的魚頭、內臟、魚鱗、魚骨、蝦頭、蟹殼及腐爛水產品等廢棄物,主要用來生產飼料魚粉,對其中很有價值的成分尚未充分提取和利用。四是傳統產品加工技術落後,我國幾千年來形成的許多傳統風味水產食品仍然沿用傳統的作坊式手工加工方法,市場逐漸萎縮。
今後,水產品生產和加工要以大宗產品、低值產品和廢棄物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為重點,最佳化產品結構,推進淡水魚、貝類、中上層魚類、藻類加工產業體系的建立。培植和引導一批具有活力的水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加快企業技術改造,促進適銷對路的加工產品的開發,發展既有營養又食用方便的加工食品,不斷提高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1.海水產品加工
要重點研究開發新捕撈對象加工成食用及製成優質魚粉、魚片、魚糜、模擬食品和調味品等。海洋低值水產品的加工要在加大傳統水產食品開發力度的基礎上,大量開發精製食用鮮魚漿,進而以鮮魚漿為原料生產風味魚丸、魚卷、魚餅、魚香腸、魚點心等各式方便食品、微波食品及色香味俱佳的高檔人造蟹肉、貝肉、魚翅、魚籽等合成水產食品,提高低值產品的綜合利用率和附加值。
2.淡水魚加工
要按照“一保鮮、二保活、三加工”的原則,銷售以活、鮮為主,在冰鮮和冷凍的條件下,逐步發展“三去”、分割、切片加工,搞好配送,抓好魚糜、魚片以及新型鹽乾品、熏製品、調味製品的開發,綜合加工開發利用不可食部分,提高附加值。
3.貝類加工
主要是搞好保活、淨化和消毒,並進行多樣化開發,如貝類調味品、乾製品、熏製品和軟包裝罐頭等食品以及人體和動物鈣源食品等。
為適應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並根據國際漁業貿易一體化、自由化的新趨勢,要按照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選擇一些易加工、市場需求量大、出口換匯高的重點品種,建設一批從種苗培育到養殖、加工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生產基地。重點發展對蝦、羅非魚、斑點叉尾徊、鰻魚、大菱鮃、牙鮃等品種的苗種、養殖、加工一體化的出口基地。同時,要加強水產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統,制訂、修訂一批水產品質量、品種、生產技術、生態環境等標準,逐步與國際接軌,消滅無標生產,培植水產名牌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
五、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巨觀指導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應對挑戰,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客觀要求,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突破口,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各級政府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主管部門,並將此項工作納入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程。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方法,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巨觀指導和服務。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防止盲目發展和重複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與配合,共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
(二)創造政策環境,加快發展步伐
一是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支持。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建設的投資。投資重點用於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服務的基礎性項目,包括良種繁育、動植物保護、農產品包裝、倉儲、運輸等生產和流通設施,技術引進、示範和推廣、市場行銷、信息網路等服務設施,產品標準、質量檢測和環境控制等保障設施。在“十五”期間,中央和省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重要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
二是制定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所得稅方面,比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國有農口企事業單位徵收企業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字[1997]49號)規定,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快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財工字[1996]41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促進技術進步有關稅收問題的補充通知》(國稅發[1996]152號)規定,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在增值稅方面,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提高到13%,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值稅稅賦;根據國務院國發[1997]37號檔案精神,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並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引進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和先進技術,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是改進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服務。要在繼續防範金融風險、保證信貸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工作。商業銀行要通過資質評估,對一批實力強、資信好、資產負債率低和發展前景良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核定一定的授信額度。在確定對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時,要以企業授信等級為主要標準,不受銀行對地區授信等級的限制。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季節性收購農產品所需流動資金,商業銀行要及時核發;對於農產品加工企業申請固定資產貸款,商業銀行要適當放寬抵押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手續。
四是拓寬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在同等條件下,證券機構要優先授理符合上市條件的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並在配股和增發新股方面給予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還可以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獨資、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吸引城鄉個體私有資本、集體資本、國有資本、金融資本和國外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多元化。鼓勵骨幹企業打破部門、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以資產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組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的企業集團,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充分發揮國外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和拓寬出口渠道。
(三)調整結構,建立穩定的原料基地
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要以市場為導向,按照農產品加工業標準化、優質化的要求,調整和最佳化農產品生產結構,實現由“生產什麼就加工什麼”到“加工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的轉變。
要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思路,突出地方特色,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建立一批與加工企業相配套的糧油、蔬菜、果品、畜禽、蛋奶和水產品原料基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在種植業方面,要大力發展優質稻、加工專用小麥、優質飼用玉米和高澱粉、高含油玉米,高產長絨棉、“雙低一高”油菜、優質耐貯存、可加工水果、蔬菜以及各種名、特、優、新、稀且適宜深度加工的作物。在畜牧、水產業方面,大力發展草食牲畜、瘦肉型豬、優質肉牛、高產奶牛和高附加值的水產品,發展適應市場需求和滿足加工要求的優良品種。
要大力提倡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按照講究營養、保證衛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歸自然的要求,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安全、優質的加工原料。農產品加工基地建設,要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走“小規模、大群體”的路子,鼓勵農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契約、合作等方式,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關係。提倡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等方式,興辦穩定的農產品原料基地。
(四)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
要加快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科技含量,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轉變。
一是要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企業要設立科技發展基金,建立科技開發中心。鼓勵企業加速折舊,增加新產品開發費用和風險調節基金的提取,提高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能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
二是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要積極加大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的力度。要加強現代生物技術、微電子、新材料等技術在農產品加工業中的套用研究。國家每年安排一定的科研經費用於農產品加工業的研究。技術持有單位要努力通過直接開發或技術入股、轉讓等方式,儘快實現技術的商品化。
三是要加大國外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和管理的引進。在重視“硬體”引進的同時,更要注意“軟體”的引進,推動國內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發揮現有一批國家農產品研究開發中心及國際援建的研究開發項目的作用,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開發條件,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人才和技術,形成一批推進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骨幹力量。
(五)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服務功能
要加緊制定符合我國實際和國際慣例的農產品原料和加工製品的質量標準,儘快完善農產品加工業質量標準體系。要把推行農產品質量標準與建設各類農產品加工基地和相關的科技示範園區結合起來,逐步建立標明產成品的產地、質量、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
要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全過程、有效的動植物檢疫、農藥(獸藥)殘留檢測、環境質量監測和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在加工過程中,防止使用違禁藥品,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國家與地方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拓寬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渠道,加強信息資源的分析與處理,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要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市場體系,扶持和發展各種中介組織,建立健全技術推廣、職業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服務,為農產品加工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二○○二年六月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