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夾河簡介
內夾河位於福山區中、東部,為福山主要河流。清洋河俗稱內夾河。《漢書·地理志》稱“聲洋”。新舊唐書皆作“清陽”。唐初置“清陽縣”於境,縣治設“清陽城”。《明一統志》始稱“清洋河”,為“清陽”變音“清洋”,故名。後沿之至今。
清洋河發源於棲霞縣大靈山和郭落山,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棲霞縣,由高疃村入境,出門樓水庫後,北經金堆寺,至福山城東北2米入大沽夾河(外夾河)。全長65公里,流域面積1176平方公里。境內長27公里,河床寬約200米。最大洪峰流量1680m³/秒。中下游建有門樓水庫,系防洪、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
內夾河傳說
傳說一
相傳很久以前,芝陽山與青龍山土崗相連,清洋河只得沿著芝陽山南東流北折如海。據說清洋河是北海龍王的狼子青龍的化身,他每次回家都繞道而行,深感不便,想鑿崗開道,讓河水直奔大海,但苦於崗上葛藤擋道。一天夜晚,他託夢給家住南山腳下的葛木匠,請他幫忙開路,葛木匠百思不解。
一天傍晚,葛木匠從修建城隍廟的工地上回家,路過土崗時被碗口粗的大葛藤絆倒,一氣之下,他掄起斧頭,將大葛藤攔腰斬斷,當天夜裡,青龍託夢謝葛木匠,告訴他只有葛姓才能除掉土崗上的葛藤王。葛木匠醒來,只聽屋外狂風打坐,雷電交加,暴雨傾盆。不一會,清陽河水暴漲,將土崗沖開一道大口子,洪水像脫韁的野馬,直奔北海而去,洪水留下的河道,就是現在內夾河的區域段。
傳說二
相傳在福山地界,曾有一個姑娘,姑娘勤勞聰明,繡的一手好魯繡,她繡的花草能夠吸引蜂蝶,繡的金鳳好像隱隱會動,而她繡的青龍,那可謂是巧奪天工,放佛可以興雲吐霧,騰飛與天地之間。
有一年夏天,福山大旱,滴雨不見,水井幹涸,眼看莊稼都快要乾死了,繡花姑娘心裡十分著急。
她想,人人都說龍能化雨,那我何不繡一條青龍,或許真能降下甘霖。於是她開始一針一線認認真真的繡起來,不眠不休,一刻也不停,終於秀出一條青色錦龍,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樣。
繡花姑娘端來一盆清水,青龍魯秀擱置屋子裡朝東的位置,日日跪伏敬拜,祈求早日降雨。
然而,每天依然是烈日高照,滴雨未降。
終於有一天,刺繡姑娘實在太累了,伏在窗台上昏睡過去,夢中遇見一青衣老翁,老翁對她說:“水育祥龍,龍助民生,無水無龍,龍活雨至。”老翁說完,捋著白色鬍鬚化為一股青煙飄散而去。刺繡姑娘大聲呼喚老者,四處奔跑尋找,在不停的叫喊聲中,刺繡姑娘從夢中驚醒。她意識到,老翁對她的指點,刺繡光有青龍不可,還需一條長河。於是刺繡姑娘又開始繡一條寬廣的河流。
眼看莊稼的狀況一天比一天糟糕,刺繡姑娘不顧疲憊,日夜趕工,晚上燭光昏暗,針腳細密,姑娘的眼睛變得越來越模糊,終於,當刺繡姑娘縫下最後一針時,一條波濤洶湧的長河躍然而出,在長河之中騰飛出一條青色巨龍,騰志高空,瞬間,天空烏雲密布,大雨傾盆。百姓紛紛走出家門,歡呼擁抱,跪地感謝這場及時的甘霖。而刺繡姑娘卻累壞了眼睛,再也無法去刺繡。
大雨過後,青龍帶著一條氣勢磅礴的長河,衝下雲霄,化作一座青山,而那條長河也縈繞也青山,在這片土地上汩汩流淌,鎮守在刺繡姑娘的家門旁,調劑著福山土地的風雨,保佑年年風調雨順,從此福山歷史上再無出現過大的旱災與水災,成為真正的一方福地。而人們將這座青龍幻化而成的青山命名為青龍山,將為感謝刺繡姑娘的付出,以其乳名而將河流定名為清陽河,這一山一河從此便成為守候福山城福瑞之氣的象徵。
修治歷史
自秦以來,為了防止河水帶來的危害,歷朝官府都非常重視對內夾河的整修加固。明代天順間,“重修內夾河城區堤壩,兩岸栽柳數千株”。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南自曾家莊,北至南關,改土堤為石堤”。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再次“大修南關堤壩”。治河修堤,成為知縣的德政工程,騷人墨客留下諸多名詩佳句。新中國成立後,從1951年至1957年,人民政府發動民眾,對河堤進行5次大修,直至1958年門樓水庫興建後,內夾河成為煙臺的母親治河,1999年至2000年區政府籌資,對南起曾家莊北至水福園河道進行全面整修,主河道截彎取直,挖河清淤,河邊漿砌,岸上進行了綠化,成為城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