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內地與香港國中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比較和分析,用詳實的數據和實例,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一套優質的國中中國歷史教科書,必須首先考慮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及已有的認知能力和知識貯備,其次是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而最為重要的是,以最佳的欄目設計、版面設計和文字表述來呈現學習內容,科學合理地處理教科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避免內容過於艱深或過於淺化。這樣,主輔內容相結合,體現內容的多層次要求,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達到多元的教學目標。 可以幫助老師讓學生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主觀認識、獨立思考與判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書觀點鮮明、內容詳盡、分析全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出版價值。
作者簡介
李莉,女,1967年12月出生,湖北麻城人,黃岡師範學院副教授。2003年在華中師範大學攻讀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研究生,2006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目前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思想政治學科教學論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內地與香港中學中國歷史教育比較研究。近十年在《歷史教學》《湖北社會科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學歷史教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參與多部學術著作的撰寫。
文摘
在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起步較晚。一般認為,近代西方教育理論最早傳入中國的標誌是1882年,顏永京翻譯的史守本的《肄業要覽》,即斯賓塞的代表作《教育論》中的第一篇《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知識》。 而西方教育理論傳入中國的第一次高潮是甲午戰爭後,通過日本對赫爾巴特教育理論的學習。甲午戰爭後,中國人開始對“蕞爾小國”刮目相看,開始注意對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教育的研究。雖然二十世紀初有一批學者介紹西方的比較教育,並開始著手比較教育研究工作,但由於多方面原因,我國比較教育研究被迫中斷了幾十年,真正得以發展則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亦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三十多年來,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發展迅速,理論研究成果頗豐,也正在像世界比較教育研究一樣,向國際教育和發展教育的領域發展。
歷史教育比較研究是比較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支領域,也是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歷史教育比較研究相對薄弱的國家,歷史教育比較研究起步較晚。從清末中學堂正式開設歷史課程以來,我國歷史教育比較研究“經歷了從簡單譯介、到借鑑、再到本土化的運用過程,從最初的對國外歷史教育的譯介照搬,到對國外歷史教育的借鑑和超越,為歷史教育比較理論的構建提供了內容支持和方法論思考。”
序言
工作十多年後,我於2003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脫產潛心攻讀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學位,師從杜芳教授。在校學習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香港中國歷史課程教科書,對其精美的裝幀和圖文並茂的設計產生了濃厚興趣。仔細閱讀後,覺得與內地中國歷史教科書很有可比性。經多方蒐集資料後,我撰寫的拙文於次年在《歷史教學》上發表。這對我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於是,我下定決心,將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確定為《香港與內地國中中國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本書是在該論文的基礎上,補充了大量相關資料,經過加深、擴寬,並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而成。本書從構思到最終完成,斷斷續續,前前後後共花了十年時間,可謂“十年磨一劍”!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杜芳教授。2003年,我有幸成為導師的入室弟子。三年間,在導師的悉心指導下,我順利地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在論文答辯過程中,杜芳老師、王玉德老師等人對我的論文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建議,這些寶貴的意見開闊了我的視野,成為我日後思考修改和補充完善的方向,對他們的辛勤勞動表示真誠的感謝。
感謝黃岡師範學院各位領導、同事和朋友對我工作的支持,感謝政法學院居繼清院長、彭旺林書記對本書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謝黃岡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校級重點學科、黃岡師範學院教育學省級重點學科相關項目對本書出版的資助。
感謝黃岡師範學院政法學院繆偲博士為我提供了大量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歷史教科書資料,感謝黃岡師範學院政法學院周青鵬博士、江峰博士為本書提出了很多寶貴的修改意見。
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工作人員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所有關心和支持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親人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