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護理注意事項
本片為“十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劃品種、衛生部醫學視聽教材。本片介紹了14種兒科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分別是:約束法、沐浴法更換尿布法、嬰兒撫觸、糞便及尿樣本採集法、頸外靜脈穿刺術和股靜脈穿刺術、頭皮靜脈輸液法、小兒口服給藥法、小兒鼻飼法、小兒灌腸法、藍光療法、溫箱使用法、吸氧法、腰椎穿刺術,內容包括目的、用物準備、操作步驟、注意事項。本片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製作,片長38分鐘。
一、讓嬰兒整夜睡覺
二、忽略嬰兒的進食要求。
三、將嬰兒帶入擁擠場所。
四、將嬰兒禁閉家中。
五、不相信自己的直覺。
護理常識
兒科一般護理常,病室應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定時通風,室溫以18-22度為宜,濕度以55%~65%為宜,按年齡和病種安排床位,避免交叉感染.
急性期臥床休息.
飲食按醫囑,自備食物需醫務人員同意方可食用.教育病兒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
新病人入院每日測T,P,R三次,連續三天正常後改為每日測二次,7歲以下兒童可只測體溫,高熱39.5度以上者,每四小時測體溫一次.高熱患兒按高熱護理常規,體溫不升者,應保溫.
住院患兒每周測體重一次並記錄於三測單上.
新入院患兒應做好衛生處置,及時通知醫師,危重患兒住搶救室便於及時搶救處理.按醫囑收集各種標本及早送檢.
注意患兒安全,必要時加床欄,防止墜床.
堅持晨晚間護理,保持床單位乾燥,清潔以及患兒皮膚,口腔清潔,定期沐浴和修剪指甲,危重患兒進行床上擦浴,嬰幼兒經常保持臀部清潔乾燥,消滅臀紅.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經常巡視病房,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根據病情作好計畫護理及護理記錄.
認真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並向家屬宣傳衛生常識,保護患兒,防止感染.
兒科護理用藥
一、藥物的來源
藥物的來源有兩個
自然界,自然界的藥物為天然的中藥
部分西藥。人工製備,主要為化學成分,大部分西藥是人工製備的
二、兒童藥物代謝與藥物動力學特點
1、兒童藥物吸收特點:符合藥物轉運的一般規律,但受生理因素影響
2、兒童分布特點:不同年齡段小兒體液分布對藥物分布可能不同
3、兒童藥物代謝特點:藥物代謝受肝臟相對大小及發育程度與藥物代謝酶的影響
4、兒童藥物排泄特點
5、乳母用藥對乳兒的影響
三、兒童藥效學方面用要特點
1、肝藥酶對藥效學的影響
2、神經系統發育對藥效的影響
3、消化道發育對藥效的影響
4、泌尿系統發育對藥效的影響
四、小兒用藥的特點
小兒年齡不同,發育營養狀況不同
不能一概以成人劑量的幾分之幾計算
除了要儘量按體重或體表面積計量
必須充分考慮其生理特點。
五、藥物劑量計算
根據體重計算:
前6個月:月齡×0.6+3(kg)
出生體重(g)+月齡×700g。
7-12個月:月齡×0.5+3.6(kg)
6000g+月齡×250g。
1歲以上:年齡×2+7(kg)或8
藥物劑量=藥量/kg×估計體重
六、給藥途徑和方法
胃腸道給藥:口服或鼻飼給藥
經皮給藥或黏膜給藥:鼻腔、口腔、直腸給藥
胃腸道外給藥:
病情嚴重,需要快速發揮療效時。
患有消化道疾病而藥物不易從消化道吸收時。
昏迷或嘔吐不能不能從口進食時。
七、兒科用藥的護理特點
兒科用藥劑量小,需要進行換算,有時甚至稀釋後再進行配置;
粉劑時,稀釋劑量與標籤劑量等同:如0.75/支,用7.5毫升鹽水稀釋就比較容易換算。
護理人員配置藥物時口算:
一般將劑量以10倍的比例進行換算。
2毫升10毫克的藥物,需要3毫克時,可以算從1毫克算起,1毫克為0.2毫升,3毫克乘以3就是0.6毫升。
護士在配置藥物時,需要核對藥物的劑量,大概算一下給藥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