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努特·哈姆生

哈姆生從小喜愛看書,對文學抱有一種天生的愛好,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一切能找得到的書。 《飢餓》使哈姆生功成名就,他結束了流浪生涯,定居下來,致力於長篇小說的創作。 哈姆生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流浪者,這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

簡介

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年)93歲,挪威作家 業 績:哈姆生一生作品豐富,有小說、戲劇、詩集。代表作有小說《飢餓》、《神秘的事物》、《潘神》、《維克多利亞》、《最後的歡樂》、《流浪者》、《賽格福斯村》、《夢》、《大地的果實》三部曲。劇本《凡特僧侶》。192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生活情趣:喜歡讀書,對文學有一種天生的愛好。對大自然情有獨鍾。 益壽格言:到海濱去,藍色的海水會給你清新的享受;到山嶺去上去,綠色的森林會給你自然的美感。 養生食物:鱈魚、鯡魚、燕麥。

生平

來自白夜地區的流浪漢

挪威,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北部,美麗富饒的景色令人著迷。她西南瀕大西洋,西北臨北冰洋。國土三分之一處北極圈內,然而她比同緯度其他地帶溫和,大部分海面冬季不結冰,這裡河流水量充足,漁產品豐富。1905年獨立為挪威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被法西斯德國占領,挪威人民與法西斯德國和傀儡政府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鬥爭,終於1945年初獲得解放。人們歡慶這得之不易的勝利,在首都奧斯陸大街小巷的門窗一時間全部打開了,大家欣喜若狂地走上街道,相識和不相識的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跳著、叫著,神甫們敲響教堂的鐘聲,鐘聲在空中迴響,人們的歡慶活動很快達到了高潮。就在這時,迎著喜悅的人群走來了一隊被拘捕的敵人,人們立刻圍上去斥罵他們的無恥。然而人們突然發現在敵人中有個滿頭白髮的老人,他不就是報紙上大肆宣傳的,為挪威帶來榮譽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的克努特·哈姆生嗎?他為何成了敵人?人們歡樂的心中蒙上了一層不愉快的陰影。 克努特·哈姆生原名克努特·彼得遜。1859年8月4日挪威中部偏南的洛姆地區,一個世代務農的農家添了一個男孩,新生命的降生沒有給這個家帶來多少歡樂,父母為本來就貧困的家又添了張嘴而憂愁,他們絕沒有想到這個哇哇啼哭,雙腳亂蹬的嬰兒會成為挪威著名的作家,會為這個國家帶來榮譽。這個孩子就是克努特·哈姆生。 在他3歲那年,全家搬到挪威北部位於挪威海中間的偏僻的羅佛敦群島居住。羅佛敦群島有茂密的、森森巍巍的群山和眾多的沼澤,夏天的太陽是不落的。這裡半年時間日不落,半年見不到太陽,四周寬闊的大海中盛產鱈魚和鯡魚。哈姆生童年時代大部分時光是在這度過的,海邊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給他以極深刻的印象,激起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為他以後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哈姆生家境貧寒,全家搬到羅佛敦群島後生活並沒多少改善,哈姆生幾乎沒有受過任何正規教育,他每天幫家裡乾一些農活或者到海邊捕魚,他們頓頓以燕麥鱈魚和鯡魚為食,這兩種魚含有豐富的營養,尤其是鱈魚的肝是制魚肝油的重要原料。哈姆生家境雖不好,但因為吃魚的關係,身體非常健康,精力充沛。 哈姆生從小喜愛看書,對文學抱有一種天生的愛好,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一切能找得到的書。哈姆生每日幫家裡幹完活後,便拿上書,信步而走,到茂密的森林中找個樹杈坐上去看看書,欣賞一下周圍的樹木花鳥;或是到海邊觀看潮起潮落,觀察漁民們工作的情形。累了就席地而坐,這時腦子卻不曾閒著,回味一下剛剛讀過的書中精彩部分,再編織些小故事。在那長長的日不落的半年時間裡,哈姆生常常沉迷在大自然風光中,餓了就在林中摘些野果充飢,渴了便就著山中小溪喝個夠。太陽總是高高掛在空中,他的雙腳也不知疲倦的四處遊走,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便趕回家中,講給大家聽。 後來,為了生存,他離開了羅佛敦群島的家,獨自出外謀生。他19歲在挪威北方港口城市博德城的一家製鞋鋪里當學徒時,開始嘗試寫作,他模仿挪威第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著名作家比昂遜的作品,寫一些他所熟悉的農村的小故事,可是並不成功。 此後十年哈姆生在各地流浪,做一份工作掙點錢又到另一個地方,他當過小販、店員、修路工。他還兩度去美國,在那裡做過秘書,給牧師當過助手,在芝加哥當過電車售票員,在北達科他州當過農業工人。這段時期他極其貧困,飽嘗了人間的冷暖,也學會了與命運不停地爭鬥。流浪生活使他煉就了堅毅的性格,也磨礪了手中的筆。

新浪漫派的代表

1890年31歲的哈姆生髮表了他的成名作,長篇小說《飢餓》。這部作品原是小品文體裁,連載于丹麥定期刊物《新土地》上,而後出版單行本。作品以自身經歷為基礎,描寫了一位在飢餓中孤獨無靠然而保持著精神獨立的年輕作家。這個住在小城鎮裡,窮困潦倒的青年文人,因為賣文不成而常常飢腸轆轆,他付不出房租,買不起麵包,整天在街上,公園裡遊蕩,以冷水充飢,露宿街頭。偶爾投稿得中,也只能維持幾天的生活。他極度貧困,但又高傲可貴。有一次,他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向他求乞,便脫下衣服典當掉,換來錢救濟乞丐。哈姆生著重描寫了主人公在飢餓中具有的奇妙想像力。作者的感情極為細膩、真實、生動。 《飢餓》的發表使哈姆生一舉成名,引起了國內外讀者和作家的廣泛關注,哈姆生成為新浪漫派的代表。從社會現實出發進行創作,使它成為代表這一時代挪威生活典型的作品,這對整個斯堪納維亞文壇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各國的作家對哈姆生的作品毀譽不一,歐洲作家們讚賞他作品中新穎的社會觀點和抒情風格;而一些文學大師如易卜生,托爾斯泰等人則批評《飢餓》脫離社會實際,是作者頭腦里虛構的產物。 《飢餓》使哈姆生功成名就,他結束了流浪生涯,定居下來,致力於長篇小說的創作。流浪生活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也鍛鍊了他的身體。人世間的冷暖辛酸、悲情苦痛沒有壓垮哈姆生,反使他更為積極地對待生活,他每日精力充沛地寫作,興趣盎然地吃他喜歡的鱈魚和鯡魚。寫作之餘,到大自然中欣賞妍花美景。暢遊在自然之間,他的身心是那么舒暢,看著鳥的嬉斗、魚的跳躍,聞著清新的空氣體味著生活的美好;黃昏中晚歸的漁船,小憩的人們,玩耍的兒童越發使他珍惜生活,愛護生命。從自然中汲取了力量他再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中,用文字來感受生活。 《飢餓》之後,哈姆生又連續地寫成了《神秘的事物》、《潘神》、《維克多利業》等作品,其中《維克多利亞》是一部傑出的愛情小說。富家之女維克多利亞同磨坊主的兒子約翰內斯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但維克多利亞的父親貪財,強迫她與一位年輕軍官訂婚。約翰內斯在錐心的痛苦中寫出一部又一部作品,傾訴他對維克多利亞的無限深情。維克多利亞也因無法與愛人相伴終生,不久便在鬱鬱寡歡中悽慘死去,臨終前她給約翰內斯寫了一封充滿真情至愛的信,表達自己對他始終不渝的愛情。這一切使約翰內斯悲痛不已,再也沒有精力從事寫作了。這部愛情悲劇小說塑造了一對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生動,感人肺腑,被列入世界愛情小說名著之一。這部小說又使哈姆生在世界文壇上獲得了聲譽,更使越來越多的讀者為他著迷。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大批的俄國讀者迫不及待地等候哈姆生的每一本新作問世。在德意志,在波蘭,在整個東歐、北歐以及中歐,無不如此。在上面所列的作品中哈姆生所描寫的都是一些所謂"不合群的英雄",他們不是一個無視社會約束的叛逆者,就是把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的人。這時,他思想上的"尼采主義"已開始在作品中顯現出來。 為哈姆生帶來殊榮並標誌他創作成熟的是發表於1917年的《大地的果實》三部曲。這是一部描寫田園生活,鄙棄工業城市社會,宣揚離群索居的作品。書中塑造了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農民伊沙克,他是哈姆生筆下又一個英雄,是一個反對現代西方文明,竭力追求自給自足農耕生活、渴望回到自然中去生活的農民。他反抗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也反抗地主的壓迫,但他屈服於自然。他認為人類只有回到原始的自然生活中去才能保持精神上的純潔和真誠,那種現代文明只能毀滅人的本性。 《大地的果實》是哈姆生受19世紀後半期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和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影響寫成的,小說表達了哈姆生返回自然的強烈哲學觀念,他把農村的原始生活與當時已經十分發達了的挪威城市工業社會對立起來,通過主人公的言論和行動來宣傳離群索居,返回自然的田園生活,這是"尼采主義"在藝術上的翻版。恰恰是這部作品使哈姆生成為挪威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的作家。1920年瑞典文學院"為了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大地的果實》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

叛國罪使他走上審判台

獲獎之後的哈姆生和他的這部代表作成為人們爭執的目標,毀譽不一,眾說紛紜。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成員舍克特認為《大地的果實》沒有達到諾貝爾獎金所要求的標準,誠然這部小說是一部重要藝術品,但是在這部小說和哈姆生的其他作品中都缺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所必備的"文化、成熟的世界觀和人道主義"。而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反抗世紀未流派的新浪漫主義的領袖人物,他挽救了文學創作中過分自然主義化的傾向,並且形成了新穎的藝術格調,他的深思熟慮的非理性主義和那種倔強、自發的印象主義風格影響了整個歐洲。德國的托馬斯·曼,美國的艾薩克·巴仆維斯·辛格認為哈姆生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大師,認為他的主觀思想、精彩片段、倒敘以及抒情各方面的造詣是非常高的。 哈姆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後,沒有停止他的筆耕,又創作了許多作品,有小說《最後的歡樂》、《夢》、《流浪者》、《生活在繼續》和《賽格福斯村》等。此外還出版過詩集和幾部戲劇,其中最有名的戲劇是《凡特僧侶》。哈姆生有一個非常大的花園,種滿他喜歡的花草樹木,除雇有專人管理外,他自己也經常培土施肥,在這裡他感到身心愉悅,所有的煩惱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哈姆生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流浪者,這是他自己生活的真實寫照。到了晚年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狂熱,作品也失去了早期的熱情和幻想色彩,大都郁悶沮喪,情緒低沉,這在他後期的作品如《在秋天的星空下》和《最後的歡樂》中有較明顯的反映,表現出哈姆生的世界觀陷入苦悶沮喪的境地。 哈姆生在80歲時犯了一個最可悲的錯誤,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發表文章支持希特勒,甚至在他的祖國挪威被德國法西斯占領時,他仍站在入侵者一邊。對於他的許多追隨者來說,最傷心的無過於看到哈姆生迎接希特勒的照片出現在報紙上,在這張照片上,哈姆生表情羞赧。人們強烈反對哈姆生,他受到了理所當然的詛咒。 哈姆生之所以在二戰中去支持希特勒的侵略政策,關鍵在於他推崇尼采哲學,主張超人統治世界。尼采提倡主觀戰鬥精神和對生活的"肯定"態度。強調進化即權力意志實現其自身的過程,人生的目的在於發揮權力,"擴張自我"。鼓吹"超人"哲學,認為"超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有權奴役民眾,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實現自己權力意志的工具。尼采反對民主、社會主義和婦女解放運動,公開歌頌戰爭,宣稱"寧可戰爭而犧牲善行",因為戰爭就是道德。尼采的這些思想在哈姆生腦中根深蒂固,他對財富積累,婦女解放、工會組織等都持反對態度,而超人哲學與希特勒的大日耳曼民族主義一拍即合,因而在他的祖國遭受災難的不幸時刻擁護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權,與占領軍進行合作。 隨著希特勒的潰敗,哈姆生於1946年以賣國賊的罪名受到審判,但因為他已是87的老人,便釋放了他。這段歷史成為他一生無法掩蓋的羞恥。戰後他出版了《在樹蔭下的小徑上》一書為他墮落變節、投降納粹進行辯解,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人們並沒有因此而同情他。 1952年2月19日哈姆生病逝,結束了他長達93年的人生旅途,帶走了他的榮譽和恥辱。儘管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那段歷史損害了哈姆生的聲譽,但並不影響他作為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受到人們的研究和評論。他死後,他的許多作品被重新翻譯和介紹給各國讀者。哈姆生能夠活到93歲高齡,主要是因為他喜食鱈魚、鯡魚、熱愛大自然,以及到90歲還堅持寫作,延緩了大腦的衰老。另外,他長期生活在遠離污染和適宜生存的靠北極地帶,再加上他又提倡回歸自然--能夠長壽,似乎也理所當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