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物理單位
光通量的單位為“流明”。光通量通常用Φ來表示,在理論上其單位相當於電學單位瓦特,因視覺對此尚與光色有關。所以依標準光源及正常視力度量單位採用“流明”,符號:lm。
1、光通量是每單位時間到達、離開或通過曲面的光強度。
2、光通量是燈泡發出亮光的比率。
流明(lm)是國際單位體系(SI)和美國單位體系(AS)的光通量單位。如果將光作為穿越空間的粒子(即光子),那么到達曲面的光束的光通量與1秒鐘時間間隔內撞擊曲面的粒子數成一定比例。

λ:波長,事實上人眼只對波長位於380nm~780nm的可見光有反應,習慣上我們把低於380nm的光波稱為紫外線(Ultraviolet,簡稱UV),把高於780nm的光波稱為紅外線(Infrared,簡稱IR),這一點也反映在了視見函式V(λ)中。
V(λ):稱為人眼相對光譜敏感度曲線,亦作視見函式曲線,是總結了眾多針對人眼的測試經驗而得到的,它描述了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反應強弱。
說明

人眼對亮度的敏感程度與顏色有關,在整個可見光範圍內並不是均勻的,可以用相對敏感函式曲線進行描述。
在環境明亮時,人眼對於波長X=555nm(環境黑暗時為507nm)的光線最為敏感,我們定義這時的相對視敏度Vs(555)=1。當X為其它值時,Vs(X)均小於1。如果對於某一波長X的單色光,其輻射功率為P(X),相對視敏函式為Vs(X),則可以定義光通量為Y(X)=P(X)*Vs(X)。
當P(X)以瓦為單位時,Y(X)的單位為光瓦.只有當X=555nm時,1瓦光輻射功率產生683lm(流明)的光通量。
由於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的視見函式不同,所以不同的波長的光的輻射功率即使相等,其光通量並不相等。例如當波長為5500的綠光與波長為6500Å的紅光輻射功率相同時,前者的光通量為後者的10倍。光通量的單位是流明(lm)。在光度學中,它是據發光強度的單位cd以及根據發光強度與光通量的關係而導出的。1lm數值上等於在某一方向的發光強度為1cd的點光源在該方向上的單位立體角內傳送出的光通量。
光強
光強是發光強度的簡稱,表示光源在單位立體角內光通量的多少。
發光強度是指光源在指定方向上的單位立體角內發出的光通量,也就是說光源向空間某一方向輻射的光通密度。符號用I表示,國際單位是candela(坎德拉)簡寫cd。光強代表了光源在不同方向上的輻射能力。通俗的說發光強度就是光源所發出的光的強弱程度。
亮度

光源的明亮程度與發光體表面積有關係,同樣的光強的情況下,發光面積大,則暗,反之則亮。
亮度與發光面的方向也有關係,同一發光面在不同的方向上其亮度值也是不同的,通常是按垂直於視線的方向進行計量的。
如在常用照明中,如果要降低被攝物的亮度,尤其是人物臉部,正常的做法是把燈的距離拉遠一些,或者在燈前加上柔光紙,以減輕光線的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