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

光明網評

《光明網評(第1季)》內容簡介:網路評論是網際網路上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優秀網路評論文章,是凝聚思想精華的公開表達,受到網民的普遍歡迎。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工作,需要源源不斷的優秀網路評論文章。《光明網評(第1季)》精選了光明網評論員欄目去年發表的一百多篇評論文章,結集出版,對推進網路評論工作是很有意義之舉。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光明網評(第1季)》編輯推薦:直面熱點,理性評述,針砭時弊,激濁揚清。

作者簡介

陸先高,湖北公安人。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MPA。歷任光明日報總編室、文藝部編輯,光明日報社總經理室副總經理、經理部主任。現任光明日報社副秘書長、光明網總裁。中國記協理事。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經營管理人才。

圖書目錄

序 001
第一輯·著眼民生話幸福
搭建讓體面生活夠得著的“階梯” 001
期待“幸福指數”測評的倒逼效應 002
食品要安全,行政要問責 004
“平民蔥”變身“貴族菜”誰最尷尬? 006
明晰“全民免費醫療”,別錯過了真問題 008
破解食品安全難題需用好手中兩張“票” 010
提高菜農在市場上的議價權 012
城管還需憲法和法律的確權與賦權 014
襲警事件中可怕的行為“定勢” 016
搭建讓體面生活夠得著的“階梯” 018
六成添加劑無法檢測,不能還是不為? 020
是什麼把農民工子弟阻隔在校門之外? 022
可疑的月餅,可疑的稅 024
人大11歲新生入學法學專業明顯失當 026
有“不差錢”的財政,百姓焉有痛苦之理 028
“溫州市民砸毀賓士車”背後的社會心理 030
房地產開發商“很快就只剩褲衩了”? 032
重金屬污染:不是所有增長都能帶來發展 034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好! 036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從身份到契約的跨越 038
中國富豪拔腳要走? 040
財政收入10萬億,多留一點給教育 042
富豪移民“賞西天的月亮”喜耶?悲耶? 044
治病的藥品,奪命的藥價 046
公路亂收費:不是搶劫,勝似搶劫 048
公路收費,不能收得那樣心安理得 050
給孩子們多切一點“蛋糕”! 052
華北、北京濃霧凸顯社會公共管理短板 054
公益型國企需真正體現公益性 056
國家經濟發展是為了民富國強 058
80%的小康社會是個什麼樣子 060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合問題不容拖宕 062
從制度上解決“菜賤傷農”的問題 064
調整公共財政結構,落實校車資金來源 066
土地制度問題是中國農村的根本問題 068
第二輯·弘揚道德鑄誠信
社會誠信重建的首責在政府 071
取消“三公”經費,可否從不喝“茅台”始 072
對於善舉,我們不能止步於讚美 074
莫讓社會底層行善者孤單 076
永不落幕的雷鋒精神 078
黃麴黴素M1吃幾噸致癌?公眾期待答案 080
不能靠“3·15”晚會來治理消費環境 082
壓縮“三公”經費要釜底抽薪 084
教授抄襲本科生僅賠1000元,這是獎勵剽竊 086
根治網路謠言,需“自律”和“他律”共發力 088
各級黨委發言人:不缺位,不失聲,不迴避 090
對“最年輕市長”應查疑與除疑 092
迴避公眾質疑,回應不得要領 094
看企業危機公關的擺脫之術 096
院士評選不能“仕而優則士” 098
中國高校排行榜,沒有也罷/100
慈善款萬萬不能有糊塗賬 102
“百年不遇”年年遇,拷問政府應對力 104
紅十字會的教訓:好事也不能“隨便”乾 106
銀行業“收費說明會”怎能角色錯位? 108
故宮門票收支信息公開究竟難在哪? 110
高鐵四天三停:嘴硬,質量也得硬 112
杭州“橋塌塌”事件:有一種發布叫敷衍 114
動車事故救援:微博的力量不微薄 116
公布“三公”經費,誰是最後一個? 118
試論兩大油商對中國的“貢獻” 120
社會誠信重建的首責在政府 122
“傷不起”的公信力 124
學術、科研經費造假是腐敗藤上的倆爛瓜 126
社會信任的敗壞始於“矢口否認” 128
評比達標表彰項目過多折射政府功能錯位 130
請勿以“孔子”為空子來回“穿越” 132
回應天價名片,中石化為何又有理? 134
油價一降,油荒就現,咋回事? 136
縣處級領導“起居注”:看看都在忙些啥 138
中國網際網路:“火箭”的價格,“牛車”的速度 140
沉默的電信壟斷,高調的硬嘴鴨子 142
研究“恢復重建”圓明園要公開透明 144
財政預算:不透明就沒有科學性和完整性 146
用工不付酬、欠債不還錢違背社會公理 148
“天價過路費”案的塵埃仍在 150
有責部門應公開回應“董事長家被劫”案 152
如此訴訟詐欺,法院“臨時工”所為? 154
每天一杯奶,強壯了中國的誰? 156
警察代收贖金付綁匪,凸現執法規範問題 158
第三輯·發揚民主保公平
政務公開具有道德的正當性 161
“農民工”:重要的不是稱謂而是待遇 162
“大衣哥”當選政協委員是政治之殤 164
“初一”不合法,“十五”咋就合法了? 166
“天價酒”緣於壟斷企業“里外通吃” 168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和司法理應偏嚴 170
個稅起征點調整:向公平靠近 172
個稅法修改,還須好好算算賬 174
公共財政:“掌勺者”的手不能抖 176
別因收費異化公路的公共資源屬性 178
“我就是王法”背後的“權法”邏輯 180
讓“強悍者”見光很有必要 182
“電荒”:壟斷這筆賬怎么算 184
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廓清權力和市場的邊界 186
誰把聽證會玩成無人喝彩的“獨角戲”? 188
“行為藝術”式民意表達呼喚開放性渠道 190
刑訴法修改:法治原則應一以貫之 192
局長微博調情:誰讓權力如此顢頇 194
廣州交警按倒送水工:誰讓權力如此“隨意” 196
“聽證會”走到了窮途末路 198
政務公開具有道德的正當性 200
院長開房:被嬌慣的權力不驕橫也難 202
從“智障者坐監”看刑訴法修改 204
8人巡視組20多天花銷80萬,巡視啥? 206
“兒子闖禍爸爸受過”說是誤讀公眾表達 208
“特供”農產品基地是無制約權力之果 210
誰在巡視組頭上扣了“屎盆子”? 212
應取消所有公務員“待遇型”公務用車 214
行政透明度是政府治理績效評價的基礎 216
一個縣級官場的解剖實例 218
公務員要管好自己的“兩袋”“一帶” 220
當選院士的規則還應該“進化” 222
犯眾怒換座椅,犯官怒換床鋪 224
“裸官”張曙光,濫權的“範本” 226
如此判案,就是把法律當兒戲 228
第四輯·深化改革促發展
制度的正常運行才是關鍵 231
把“教育蛋糕”做大、分好同樣重要 232
公租房征民意不僅在設計層面 234
異地高考方案“衝刺”,越快越好 236
“用行動昭告世界”:是承諾更是自信 238
制度的正常運行才是關鍵 240
教育公平不能緩行 242
從校車安全條例到校車制度,要快馬加鞭 244
建築是看得見的歷史 246
中國高校的投石問路之舉 248
GDP增幅:“健康”地降下來也不容易 250
市場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偏好” 252
“雙重標準”涉嫌歧視國民 254
國博辦LV展覽背後的邏輯混亂 256
就業“綠燈”破解畢業生流動的戶籍限制 258
教育經費支出應避免集中於“櫥窗” 260
高考作文應該回歸常識 262
巨觀經濟數據應向市場主體擴大開放度 264
國情和國際標準中的利益“軌名堂” 266
狀元的選擇讓內地一流大學“二流化” 268
香港高校“生源”搶奪戰大勝的警示 270
京滬高鐵:建了“陽關道”別拆了“獨木橋” 272
可笑的“中國化”可樂並不可口 274
駱家輝“低調”赴任為何成熱點新聞? 276
性教育:讓孩子從正常渠道得到正常內容 278
由石油、銀行業暴利看壟斷的市場危害 280
刑訴法修正應體現文明的進步 282
“民間高利貸”折射金融市場價格扭曲 284
官員坐經濟艙是“美國的價值觀”? 286
刑訴法修改不應給“穿越案”判決留縫隙 288
中國赴美上市公司莫把華爾街當“忽悠街” 290
破解溫州企業困境套用好“兩隻手” 292
沒“被企業綁架”就不是“全球最差”? 294
既有結構下的“保增長”,不保也罷 296
速度不再是經濟發展中唯一重要的事情 298
解決“中等收入陷阱”重在經濟戰略轉型? 300
指導性案例,不容忽視的司法制度變動 302
“美國教育一塌糊塗”說明了什麼? 304
康菲,聖誕快樂! 306

文摘

搭建讓體面生活夠得著的"階梯" 6/5/2011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的《關於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近日獲批轉。這是一個指導今年經濟工作,布局今年重點領域改革的綱領性檔案。《意見》的諸多要求中,今年將“擇機實施居民用電階梯電價”引人關注。這個要求意味著,傳聞已久的“階梯”價格,將於今年開始在全國各地實行。
“階梯”價格的實行,是以一個假設為前提的。這個假設就是:居民的水、電、(燃)氣的用量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必需使用的,另一部分是非必需使用的,也就是說,一部分是“剛性”需求,另一部分是“彈性”需求。由此,必需的“剛性”需求的價格,處在“階梯”的最低部;而非必需的所謂“彈性”需求價格,則隨著需求“彈性”擺動幅度的加大,要不斷攀升價格的“階梯”。這樣,通過價格的槓桿,來控制和限制非必需的“彈性”需求的需求量,以此來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假設,“階梯”價格的設計,就沒有了“合法性”,就成了水、電、氣變相漲價的一個噱頭。
那么,什麼是必需的“剛性”需求,什麼又是非必需的“彈性”需求,標準誰來定?此外,必需的“剛性”需求量是多少,確定這個量的標準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必要在實行“階梯”價格前就搞清楚。否則,“階梯”價格也一定會成為壟斷供應商漲價的代名詞。
在今日中國居民之構成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過“緊日子”和“窘日子”的人,應該在一半以上。可以說,現今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生活習慣,仍然深刻烙印著物質緊缺年代的生活習慣。揮霍、浪費,或者大手大腳、一擲千金,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而言,也仍然只是傳媒上的傳說。甚至一些被揭露出來的“巨貪”,雖然花起公家的錢來毫不痛惜,摟起不屬於自己的錢物來也豪爽大方,但是,一旦錢物歸己,不也是難改匱乏年代形成的習性,“外表樸素”,摳門吝嗇么?
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今居民對水、電、氣的需求量,基本上就是必需的“剛性”需求量。無疑,把最低“台階”搭建得低於這個量,其實與漲價無二。不能認為人們的臉蛋鼓了、腰圍粗了、信用卡多了,其揮霍寶貴資源的嫌疑就大了,浪費的習慣就養成了。實際上,即使是水、電、氣的現行價格,甚或把這個價格再下浮一些,那些沒有經歷過物質供應緊缺年代的年輕人,由於房貸、子女教育以及不斷上揚的物價的壓力,也絕不敢浪費通過自家管線流出來的資源。
水、電、氣“階梯”價格的基礎部分,應該採取“量化寬鬆”的標準。寬鬆的基礎部分之外,其價格不妨陡生。當然,“量化寬鬆”,並不是“松”得沒了標準,其底線應該是讓居民能夠過上一個體面的生活。體面生活,就是進門洗手,便後沖水,衣著乾淨,窗明几淨;就是在高溫時節可用空調降溫,在寒冷日子可以加溫取暖;就是勞作一天后可以沖個澡,在靜夜裡有明亮的燈光伴讀總之,就是不能讓人們跨進自己的房門之後,活得猥瑣不堪,一使用點“自然資源”,就心懷焦慮,盤算著自家的合法收入是否足以應付自己體面的生活。
“階梯”價格的實行,應以居民體面生活為基礎。小康社會也好,和諧社會也罷,在一個人均GDP已經接近4000美元的國家裡,人們有理由生活得更舒心、更暢快,有理由過上一個富而不奢的體面生活。(光明網評論員)
80%的小康社會是個什麼樣子 12/22/2011
昨天的幾則訊息引人關注。
一是有媒體報導了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這個數據顯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在2010年已經達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2.05個百分點。以此平均速度,到今年底,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至少應該達到82.15%。因為從今年的GDP增速和財政收入增速來看,2011年中國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提升的百分點應該高於以往10年的平均數。小康社會實現程度82.15%,這當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這個數字,意味著最多在10年以內,中國將百分之百實現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這個數字,也契合了今年年初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所述: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第二則訊息是,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會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公布了PM2.5和臭氧監測“四步走”的時間表。按照這個時間表,明年,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將開始PM2.5和臭氧監測,至2016年,中國所有地方都要實施上述監測並向社會發布監測結果。周生賢對此解釋說,環保部門必須避免監測數據和民眾感受“兩張皮”問題的出現,不能讓人民民眾遭受污染之害,而監測數據自說自話這其中官方“數據”與公眾“感受”“兩張皮”的提法耐人尋味。
第三則訊息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趙家榮日前表示,2011年初確定的全年節能減排目標難以完成。根據發改委的數據,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國單位GDP能耗僅下降1.6%;而根據發改委在今年3月公布的2011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目標,單位GDP能耗的下降值應該在3.5%。顯然,在距離今年結束還剩下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要完成3.5%的年度目標,已經沒有任何可能。
還有一條訊息來自歐盟。該訊息說,歐盟在許多國家的強烈反對下,還是於昨天“悍然”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開始徵收國際航空碳排放費——亦即人們所謂的航空“碳稅”。這個從天而降的稅種,對中國而言,不啻飽漢子從餓漢子的碗裡搶食。
上述幾則訊息,都與中國公眾的生活質量有關。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有關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在去年就已達八成的訊息。小康社會,當然要有一些“硬”指標。國家統計局把這些“硬”指標分解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六個方面。
按照小康社會的“硬槓槓”(此既定標準應該為公眾所知曉),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分解後的數據為:“經濟發展”的實現程度已經達到76.1%,“社會和諧”的實現程度為82.5%,“生活質量”的實現程度為86.4%,“民主法制”的實現程度為93.6%,“文化教育”的實現程度為68%,“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為78.2%。不難看出,這其中,“民主法制”的實現程度最高,“文化教育”的實現程度最低。不過,略為遺憾的是,這些百分比數據所比對的標準目標值為多少,人們不得而知;而且,得出這些統計數據樣本的調查範圍、被調查對象的地區分布以及人員構成等基礎性資料都沒有披露。
當然,“硬”指標之外,小康社會也肯定不是全由“數據”構成的。這也是有的地方政府屢屢強調“幸福感”的原因所在。“幸福感”,關鍵在於“感”。只有“幸福”的數據,沒有那個“感”,最終也還是沒有“幸福感”。當然,還有的地方,把“幸福感”也搞成了數據。可這就如同“因為幸福數據,所以有幸福感”的自說自話,公眾不買賬是必然的。(光明網評論員)
讓GDP增長促進經濟福利淨增長 3/29/2011
28日,工信部公布“十二五”期間和今年工業節能減排四大約束性指標,明確2011年我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這三項指標同比要分別降低4%、4%以上和7%左右,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提高2.2個百分點。這個指標,是對“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分解和落實。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中國在“十二五”期間要達到的一系列節能減排目標。與此相對應,工信部公布的“十二五”期間中國節能減排四大約束性指標是,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別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在接下來的5年裡,實現這些目標,任務可謂艱巨。
完成這個指標,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力促經濟結構轉型,大力淘汰落後產能,擴張服務產業,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經濟成長在原有的結構中打轉轉,那么,中國要完成上述指標,是根本不可能的。
應該明確的是,降低能耗、排放和污染指標,當然不意味著降低經濟發展的指標。在今年和整個“十二五”期間,既定的經濟發展指標不僅不能降,而且還要保質保量地維持在高水平。這也正是實現上述節能減排指標的難度所在。可以說,能否完成這些指標,是經濟結構轉型是否順利的標誌之一。
完成上述節能減排指標,許多地方的發展思路、尤其是各級決策者的思維和思路都要有所改變。首先要改變的就是GDP唯上的思維定勢。實事求是地說,傳統經濟成長方式,其過程確能給人一種轟轟烈烈的感覺。許多人喜歡以至沉迷於這種所謂“幹事業”的方式,追求在短短几年任期內就能夠見物、見效的所謂發展,對需要費時、費力、需要協調矛盾、決定取捨的調整、轉型,對事關百姓的長遠發展、事關後代的千秋大計不感興趣,心生牴觸,能躲則躲,能拖則拖,以致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喊了三十多年,其結果是結構的扭曲程度緩解不大,有的領域和行業的扭曲度更甚以往。思維不變,思路不改,用什麼實現節能減排的指標?近聞中央相關機構正在根據不同地區和部門的自然資源和工作目標等不同情況,制定指標不一的領導幹部政績考核標準,希望這樣的措施可以為領導幹部思維和思路的改變增加一些有利的因素。
為什麼要在保持GDP增長的同時,要把能耗、排放和污染降下來?說到底,就是因為GDP的增長值並不等於經濟福利的增加值。在能耗、排放和污染居高不下的情況下,GDP不顧一切的發展,帶來的很有可能是負數的經濟福利。這就是說,GDP的價值,還抵不上治理其帶來的“後遺症”所需的花費。由此,那些為了自己任內幾年的政績而耗盡了無數後代的資源、留下萬劫不復的環境的人,哪裡還是什麼GDP增長的功臣?
把GDP增長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的同時,把能耗、排放和污染降下來,這當然不僅僅是領導幹部主導GDP發展的政績,與百姓總體經濟福利增長之比值大小的問題,更是當下這幾代中國人在這個地域之內,是否注意到了代際公平、並且為後代預留了合理的發展資源和環境的問題。(光明網評論員)

序言


網路評論是網際網路上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優秀網路評論文章,是凝聚思想精華的公開表達,受到網民的普遍歡迎。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工作,需要源源不斷的優秀網路評論文章。
由於工作關係,我十分關注網路評論的情況,也喜歡閱讀那些觀點鮮明、風格明快、短小精幹的網路評論文章。我注意到,2011年3月,光明網新開設了光明網評論員欄目,刊發原創新聞評論。該欄目一上線即受到網民的廣泛關注,刊發的評論文章得到眾多網路媒體的廣泛轉載。我感到,光明網評論員欄目有三個亮點:
第一,光明網評論員欄目由光明網與光明日報評論部合辦,這是該欄目成功的保證。作為光明網的主辦單位,光明日報是與共和國同齡的中央級重要媒體,為我國新聞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評論工作,一直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優勢。幾十年來,光明日報評論人才輩出,評論佳作不斷,許多優秀評論文章載入我國新聞事業發展史冊。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我國解放思想、開啟改革開放之路的先聲和重要標誌之一。光明日報積極推進報網互動,努力把中央媒體的傳統優勢體現到網路上來;光明網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光明網依託母體的政治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切實加強網路評論工作,積極開展網上輿論引導,從網上點擊量、轉載量來看,這個網路評論欄目是辦得十分成功的。這一做法,也值得其他傳統媒體和重點新聞網站學習借鑑。
第二,光明網評論員欄目上線後,堅持圍繞當天早晨新發新聞作出評論,上午定時發出。網際網路環境下的評論話語競爭,要訣就是一個“快”字。慢一拍或者慢半拍,就會失去話語先機,幾乎再無論說的必要。在我看到的去年以來的光明網評論員文章中,都是圍繞當天上午見諸媒體的重大新聞事件而展開,第一時間亮明觀點、搶先發聲,並且天天如此、篇篇如此。做到這一點,難能可貴。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光明網評論員欄目就是年度重大新聞的評論性歷史記載,或者說是年度重大新聞的評論性日誌。
第三,光明網評論員欄目的評論文章出自專業評論工作者之手,有不少精品佳作。在部落格、微部落格等社會化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評論和發布評論已經不再是專業評論工作者的職業“特權”。在網際網路上,許多網民貼發的簡短、睿智的帖文,往往能夠在網上廣泛傳播,影響網上輿論。如果專業評論工作者不能適應網路傳播特點,評論文章冗長、說教,必然會湮沒在無以計數的眾說紛紜的信息海洋之中,也起不到引導作用。光明網評論員欄目的評論文章都不很長,每篇不到1300字(當然,還可以更短一些),簡潔明快,一屏盡覽,符合網路閱讀習慣。不少文章言簡意賅地就新聞事件闡明時代背景、追溯歷史關聯、評述事件得失,既有論點突出、論證嚴謹、條分縷析的專業評論優長,也不乏貼近網民、幽默詼諧的網路用語。光明網評論員的實踐表明,在網際網路時代,專業評論工作者仍然可以憑藉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學識水平,在網路的海量評論信息中脫穎而出,發揮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專業評論工作者既要堅持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又要向社會學習、向網路學習、向網民學習,適應網路傳播特點,善用網言網語,不斷提高網路評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引導力,發揮好新聞網站評論工作在浩如煙海、紛繁複雜、躁動不安的網路信息海洋中,幫助人們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分析思考的積極作用。
以上是我瀏覽閱讀光明網評論員文章的幾點感受。近日,學習出版社精選了光明網評論員欄目去年發表的一百多篇評論文章,準備結集出版,書名定為《光明網評·第一季》。這對推進網路評論工作是很有意義之舉。報社領導囑我作序,我欣然應允,算是對新聞網站評論工作的倡導和支持。
是為序。
(作者為中央外宣辦、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副主任——編者注)
2012年3月 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