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制造基地

目前,福建省一批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聚集、發展,東部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日漸成型。 2004年,福建省出台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著力構建先進制造業基地。 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推進並加速了福建工業化的進程,進而大大提升了福建的整體經濟實力。

定義

先進制造基地是一個由公司、政府、基礎設施提供者、供應商、客戶、研發機構、金融、行銷及其他相關中間服務企業和機構組成的有機集聚整體,具有區域集聚的特徵。先進制造業基地以先進制造技術為主要生產手段、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體、以傳統優勢產業為支柱、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徵,同時相關產業規模大、創新能力強、核心企業帶動作用強,並且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

範圍

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首先是製造業的主體必須是高新技術產業,或者是採用高新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具有高附加值和經濟效益,高新技術產業或高附加值產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要超過一半。其次是主要產業必須以先進制造技術為基礎,其技術工藝、研發能力、管理水平具有領先性,自主創新能力較強,掌握較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再次是集聚一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品牌,擁有一批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最後是具有較高的行業集中度,主導行業優勢相當明顯,產業的市場規模或出口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占據較高份額。

與傳統製造業的區別

區別於傳統製造業,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是體現先進性,主要包括:1)產業的先進性。主要是指具有較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的高新技術產業,比如儀器儀表及辦公與計算機設備、電子及通訊、航空航天、醫療、精密與光電器材和醫藥製造等。2)技術的先進性。主要是指在製造業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線上檢驗、行銷、服務和管理過程中,採用電子信息、計算機、機械、新材料等現代高新技術,以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型化生產。因此,能夠採用先進技術改造的傳統製造業也屬於先進制造業的範疇,例如汽車、船舶和飛機等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3)管理的先進性。先進制造業要求企業採用先進管理方法,能夠藉助網路和通信等信息技術,最佳化配置各類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4)發展模式的先進性。先進制造業要改變傳統製造業依靠廉價資源和人力的低價產品策略,不再以消耗巨大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而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投入產出效益不斷提高,實現可持續發展。

海西:先進制造業基地日漸成型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一批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加速發展
我國東南沿海一帶製造業發達,扛起中國製造業的“半壁江山”,有“世界工廠”之稱。海峽西岸經濟區定位為“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是從國家層面上對我國東部沿海進行新的戰略分工,意義非同凡響。
目前,福建省一批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聚集、發展,東部沿海先進制造業基地日漸成型。以福建煉化一體化、漳州古雷石化和特種鋼材、羅源灣鎳合金及精品板材、南平鋁精深加工、龍巖銅冶煉、福廈乘用車、廈門重工為龍頭的重化產業集群迅速崛起;依託福州、廈門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5個省級高新區的建設,以戴爾、冠捷、華映光電、新大陸等為代表的電子信息企業組成了從福州到廈門的IT產業集群。
現階段,福建省3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2%。其中,20個重點產業集群產值均超百億元,7個入選全國百佳產業集群。福建入選全國百佳產業集群數居全國第5位。
作為海峽西岸製造業主體的三大產業,近年來保持了高速發展的趨勢:信息產業5年平均增速超過20%,銷售收入去年達3100億元;被稱為“工業之母”的裝備製造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總產值7年增長了5.5倍,去年達2592億元;石油化工產業由弱變強,去年產值超800億元,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
先進制造業助推海西工業化進程
2004年,福建省出台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明確提出著力構建先進制造業基地。圍繞這一目標,福建省在加快工業化進程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創新推動工業發展的方式方法,提出並實施項目、品牌、創新、服務4個帶動,在全國率先搭建起海峽項目成果交易平台,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水平。
海西先行,工業要先行。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實施5年來,福建省工業實施項目帶動,以項目投產、項目開建、項目策劃促增長、調結構、增後勁、保發展開始顯現成效。今年,福建省加大對先進制造業和其它產業的一批重點項目的投資力度,其中投資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計畫投產項目約500項,總投資近1300億元,全部達產後可年新增銷售收入1780多億元。
在培育、認定、推薦馳名商標、著名商標方面,福建省相繼出台實施品牌戰略帶動政策,引導企業做大做強。2008年以來,全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總數達177個,並已連續4年居全國第5位。在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福建省的名牌產品、著名商標中,製造業占很大比重。
此外,福建省依靠不斷自主創新,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整個產業發展逐步實現從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從注重單項技術創新向集成創新轉變。其間,製造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發展,推進並加速了福建工業化的進程,進而大大提升了福建的整體經濟實力。2008年,福建省GDP首超萬億元,躋身全國“萬億GDP俱樂部”。從2004年的5000億元直至突破萬億元,福建僅用了4年時間,比其他幾個率先進入萬億元的強省分別快了2年至3年。“十一五”時期,福建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0年工業增加值將超過5000億元。
閩台產業對接在製造業發展中提速
閩台緊鄰的地緣優勢在福建製造業的發展中發揮了突出作用。特別是“大三通”後,海峽運輸時間大大縮短,福建省對台臨港工業、石化產業和海峽旅遊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發展空間。
截至2008年底,福建省累計批准台資項目近萬項。約108億美元的台資進入福建,初步形成了廈門LED光電產業、福安機電、泉州船舶製造、福清機械工業等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的集群基地。今年2月,福建省經貿交流考察團帶了22個重點項目赴台,帶回合作項目31個,涉及石化、機電、電子、光電、信息、鋼鐵、食品、金融、物流等多個領域;台資企業在大陸六成以上的研發中心、近六成的營運總部設在福建。可以說,閩台產業的深度對接,不僅提升了福建的經濟實力,也為台灣的發展創造了最佳機遇,促進了兩岸互利共贏。
值得稱道的是,海峽西岸製造業的發展並沒有以破壞環境為代價。2008年,福建省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為0.843噸標準煤,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比2007年下降3.7%,完成了年度節能減排目標。福建省森林覆蓋率由62.96%增加到63.1%,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今年,福建省製造業計畫完成投資1700億元,開工300項投資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實施300項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同時,建立與之配套的銀行貸款風險保證金制度,計畫到2010年形成6至8個總產值超500億元、30個總產值超100億元的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打造出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海峽西岸先進制造業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