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先聲:國內外名家談改革(套裝共2冊)》指出在眾聲喧譁的時代,智者引領我們穿越思想的迷障。在這裡,聆聽智者的聲音;在這裡,感受思想的力量。
作者簡介
秦維憲,湖南湘潭人,1954年11月出生於上海。曾當過工人、中學教師、黨校教師,1983年7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上海《探索與爭鳴》雜誌社主編、編審、記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兼職教授,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倫理學會理事。1983年迄今,在各地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時評、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大特寫、散文、遊記、雜文、書評、詩歌等眾多文字。其中不少作品被《新華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讀者》、《作家文摘》、《報刊文摘》、《文摘報》、《法制日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幾十家報刊全文轉載或摘載。曾獲得省市級詩歌一等獎、報告文學和散文二等獎等。
圖書目錄
《先聲:國內外名家談改革(上)》目錄:
第1輯
調整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政治資源的開發與維護
——王滬寧教授訪談錄
中國社會轉型:政治經濟學的思考
——托尼·賽奇教授訪談錄
不要誤解了體制、機構改革的目標
——曹沛霖教授訪談錄
和平的革命:中國走向現代文明
——姜義華教授訪談錄
從政治學角度透視熱點問題
——林尚立教授訪談錄
第三次外部衝擊下的中國應對
——胡鞍鋼教授訪談錄
東方社會形態學說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吳澤教授訪談錄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李君如教授訪談錄
21世紀中國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的問題與出路
——劉君德教授訪談錄
全球化與民族主義
——何中華教授訪談錄
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整體研究
——高放教授訪談錄
正確審視和解決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
——楊春貴教授訪談錄
缺乏先進理論引導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沈寶祥教授訪談錄
切莫誤解了“非理性”
——夏軍教授訪談錄
求同存異是通向未來的關鍵
——裴宜禮教授訪談錄
從“文明交往論”看中東衝突問題
——彭樹智教授訪談錄
第2輯
經濟轉軌時期的社會關係和政府職能
——吳敬璉教授訪談錄
創造為樂·自由為樂·不懈追求
——于光遠教授訪談錄
休克療法·中國改革·世界經濟
——休克療法首創者薩克斯教授訪談錄
重新為經濟學確定方向
——楊小凱教授訪談錄
中國轉型發展與發展經濟學的復興
——哈佛大學戴衛·大彼教授訪談錄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與當代現實
——衛興華教授訪談錄
市場化:國有經濟的改革之路
——魏傑教授訪談錄
中俄經濟改革的兩種模式
——程恩富教授訪談錄
經濟學家的科學精神
——張軍教授訪談錄
建設企業道德倫理,塑造“法人人格”形象
——朱貽庭教授訪談錄
進入WTO:不付入場費?
——華民教授訪談錄
人世與中國金融業的對策
——薛求知教授訪談錄
WTO對中國企業發展的影響
——周敦仁教授訪談錄
WTO與我國市民生活的變化
——胡守鈞教授訪談錄
加入WTO後中國法律面對的挑戰
——朱攬葉教授訪談錄
人世對“三農”問題的影響與中國農業的出路
——丁寧寧博士訪談錄
林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的基礎
——張薰華教授訪談錄
中國農村組織體系面臨戰略性轉變
——石磊教授訪談錄
第3輯
理論研究的與時共進和改善學術生態環境
——鄧偉志教授訪談錄
理解中國國情與改革動力
——曹錦清教授訪談錄
不懈探索人類的真理
——蔡華教授訪談錄
防治腐敗,促進發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胡鞍鋼教授訪談錄
尊重歷史·正視國情·治理洪災
——葛劍雄教授訪談錄
洪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過剩
——張薰華教授訪談錄
工會重建:當下勞資關係和諧的基點
——胡守鈞教授訪談錄
如何從邊緣到主流: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的困境
——美國密西根大學王政教授訪談錄
影響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愛滋病政策:中國的經驗和教訓
——李楯教授訪談錄
現代化的回應:中國社會學的發生背景
——楊建華教授訪談錄
邁向21世紀的美國華裔研究與中國社會學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周敏教授訪談錄
第4輯
21世紀:東方文化全面復興的新紀元
——季羨林先生訪談錄
季羨林先生臨終前關注的八個問題(上)
季羨林先生臨終前關注的八個問題(下)
“情本體”是世界的
傳統面向現代才能使中國走向世界
——湯一介教授訪談錄
超越西方,超越傳統,營造新的價值體系
——章開沅教授訪談錄
世紀橋頭看中國文化
——蕭莛父教授訪談錄
用我們的優勢建設文化大國
——王蒙先生訪談錄
中國哲學的反思與未來走向
——張立文教授訪談錄
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趨向
——李慎之先生訪談錄
對文化市場的一些看法
——王元化教授訪談錄
中國文化轉型要旨: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馮天瑜教授訪談錄
……
《先聲:國內外名家談改革(下)》
名人推薦
我們所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不是改革帶來的;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辦法,是在推進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快政治改革。
——吳敬璉
中國的“人情”會對世界產生貢獻,要到300年後才能看出其重要性。
——李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