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先秦儒學對"怨"的診斷與治療》首先從語言學和現象學兩個角度對“怨”感的本質結構和內在心理機制進行了剖析,認為“怨”是一種深藏於心的抑鬱痛苦、憤恨不平之情,是主體在生活的境遇中自感受傷卻又無力做出即時的報復回應,只好強抑情緒激動和情感波動而形成的生命情態。它潛藏著巨大的否定激情和破壞動能,既毒害個體的生命感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也會導致人際失和、社會失序。《先秦儒學對"怨"的診斷與治療》分別從道德、藝術、社會三個層面闡述了先秦儒學中蘊含的“怨”的治療資源。在先秦儒家看來,防治“怨”疾最根本的途徑就在於個體心性道德的提升和生命品質的轉化。同時,先秦儒家還十分重視利用詩、禮、樂等藝術形式對人們躁動不安的自然情慾進行安頓、陶冶與升華,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擺脫“怨”氣,養成溫文爾雅、從容平和的君子性情。另外,先秦儒家也看到,不合理、不公正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也會導致怨忿積聚,因此,怨的消弭與治療內在地涉及社會正義的實施以及怨忿情緒的社會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