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

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用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治療。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較常見的髖關節畸形。特點是在初生時,多數病兒為部分股骨頭脫出髖臼,少數則為完全脫出髖臼。病變累及髖臼、股骨頭、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本病有兩種類型,即典型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畸胎型髖關節脫位。後者極少見,為胚胎器官生長時的畸形性疾病,常合併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先天性脊椎半錐體畸形等。典型性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變,輕者僅為髖關節鬆弛、不穩,重者有半脫位或完全脫位。

手術名稱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

別名

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open reduction of CDH through antero-lateral approach

分類

小兒外科/先天性髖關節和骨盆畸形的手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手術/髖關節切開復位術

ICD編碼

79.85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前外側入路

適應症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適用於:

1.年齡在3歲以內的病兒。隨著走路時間的延長,髖周肌肉韌帶、軟組織攣縮明顯,股骨頭上移。

2.髖臼發育不良,髖臼指數40°以上者。

3.閉合復位失敗者。

術前準備

1.術前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配血及各項化驗檢查。

2.雙側髖關節前後位及雙側外展內旋位X線片。

麻醉和體位

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仰臥位,術側墊高30°。

前外側入路局部解剖

前外側入路局部解剖見示意圖。

手術步驟

1.切口

沿髂骨嵴前中1/3向下經髂前上棘向外到大粗隆下方8cm做一弧形切口,即改良Smith-Peterson弧形切口,長15cm,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

2.剝離關節囊周圍粘連組織

沿闊筋膜張肌與縫匠肌之間進行鈍性分離。先在縫匠肌外側緣顯露股外側皮神經,並向內側牽開。縱行切開髂骨嵴骨骺,骨膜下剝離髂骨外板部闊筋膜張肌,部分臀中肌、臀小肌,顯露髖臼上緣及前側關節囊。剝離髂骨外板時,應將板障血管結紮或電灼止血,營養孔出血用骨蠟填塞止血。保留旋股外動、靜脈分支。

3.切斷股直肌止點肌腱及髂腰肌肌腱

分離股直肌近端,在接近其直頭和斜頭止點腱處切斷,並縫合一固定線,以備術畢重新縫合此肌腱。髂腰肌有時與關節囊前側部粘連甚緊,可鈍性分離,注意勿損傷股動、靜脈及股神經。在小粗隆部橫行切斷髂腰肌。

4.顯露髖關節

(局部解剖示意圖12.25.1.1.2-9) 沿關節囊的外上方斜向內下方切開關節囊,清除髖臼內阻礙股骨頭復位的肥大的圓韌帶和臼內脂肪組織。髖臼橫韌帶對股骨頭復位有一定的限制,往往需要切開或切除,切除髖臼緣內翻的盂唇軟骨,但對年齡小者,在切除內翻盂唇時應注意避免損傷髖臼上緣骺軟骨而影響髖臼發育。

5.試行股骨頭復位

先把患肢置於外展內旋位,在直視下試行股骨頭復位,如復位後股骨頭與髖臼間壓力大,且不穩定,須行股骨上端短縮截骨。同時糾正過大的股骨前傾角。

6.關節囊緊縮重疊縫合

將髖臼頂部多餘的關節囊修剪成一三角形瓣,用7號絲線褥式縫合關節囊,最後將三角瓣加固髖臼頂部縫合,術後單側髖或雙側髖人字石膏固定。

術中注意要點

1.注意辨認真臼與假臼

由於髂腰肌緊貼於關節囊前側,切斷髂腰肌後,同時切開前側關節囊就可以發現真性髖臼。當圓韌帶未斷裂時,沿著圓韌帶找到其近端止點即可發現真臼。此外,髖關節脫位時,股骨頭多向髖臼的後上方脫出,因此,切開關節囊時,可見脫位的股骨頭的前下方就是真髖臼所在。

2.股骨上端旋轉截骨術

對年齡較大的髖脫位病兒,切開復位同時,做股骨上端旋轉截骨。一方面可矯正過大前傾角,另一方面做股骨短縮,截除2~2.5cm,這對減低股骨頭復位後的壓力、降低股骨頭的壞死率、增加股骨頭復位後在髖臼內的穩定性有重要作用。

術後處理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前外側入路切開復位術術後採取髖關節外展、內旋位單側髖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時間為6~8周。石膏拆除後做髖關節伸屈及外展功能活動,手術後4個月患肢開始負重和功能鍛鍊。1年後除去內固定物,雙側髖脫位者,可安排另一側手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