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顧安倪瓚合作古木竹石軸

元顧安倪瓚合作古木竹石軸

1370年(洪武三年),顧安、張紳兩人應隱士通玄的請託,聯手畫了一幀《古木修竹圖》。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1108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580故宮書畫圖錄,第十四冊,頁321-322該作原為顧安、張紳二人,應隱者玄通之請,合作古木修竹一幀,畫上並有楊維禎和張紳的題詠。1373年(洪武六年)倪瓚見此畫,始補石,兼題五言古詩一首。此畫用筆高簡,意趣天成,書畫輝映,誠為佳作。[2]

藝術賞析

畫成之後,張紳和楊維禎(1296-1370)分別在左、上方添加了題詠。至1373年(洪武六年),倪瓚見到此畫,又另用一紙,補了一塊奇石,並題上五言古詩一首。藉著裱褙技術的協助,使原本的畫幅得以向右延伸,成為今日所見的格局。倪瓚補畫石之際,顧安、楊維禎二人業已辭世。張紳又老病,不良於行。所以在倪瓚的題詩中,才有“雲門屢約來看竹,未聞拄杖拖冰玉”的感慨。儘管此作的繪製過程十分曲折,但新、舊作之間,卻全無扞格之弊。全圖的墨色勻淨,用筆亦極簡約,加以詩、書、畫互動輝映,益顯境界高雅脫俗,誠為元代合作畫中難得的佳構。[2]

作者簡介

顧安(約1289~1365年以後),元代畫家,字定之,號迂訥老人,淮東(今江蘇省揚州市一帶),一說淮安人。專長畫墨竹,繼承文同的傳統,為元代畫竹名家。作品內容多描寫風竹的新篁。運筆遒勁,法度嚴謹,墨色濃潤而勻淨,無論表現風竹的偃仰扶疏、或是新篁的挺健嫩秀,結構取勢都恰到好處,具有生動之致。他的墨竹為明代王紱等人所師法。顧安還擅長書法,工行書、楷書。[3]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元四家之一。字元鎮,號雲林,別號幼霞生、荊蠻民、奚元朗等,常州無錫梅里祗陀村(今江蘇省無錫市梅里鎮)人。倪瓚書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隸,有魏晉人風致。尤擅長畫山水、枯木、竹石,多以水墨為之,偶亦著色。山水畫初宗董源,後參以荊浩、關仝,山石樹木兼師李成。崇尚疏簡畫法,以天真幽淡為趣,能脫出古法,別開蹊徑。作品大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章法極簡,於簡中寓繁;多用枯筆乾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實蒼,風格蕭散超逸,獨樹一幟,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對文人山水畫作出了新的創造和發展。在繪畫理論方面,主張作品表現畫家的“胸中逸氣”,重視主觀意興的抒發,反對刻意求工、求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