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玻璃器

元明清玻璃器

中國元、明、清時期玻璃生產更加普及。清康熙時清宮設玻璃廠,集中了山東顏神鎮和廣州的優秀工匠,使用西方傳教士和技術人員,引進西歐玻璃製造技術,創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種。

元明清玻璃器

正文

中國元、明、清時期玻璃生產更加普及。清康熙時清宮設玻璃廠,集中了山東顏神鎮和廣州的優秀工匠,使用西方傳教士和技術人員,引進西歐玻璃製造技術,創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種。
元明玻璃器 元代和明代的玻璃器生產文獻中都有記載。元時已設立了製造玻璃的官辦作坊,玻璃生產保持有較高的水平。已發現的重要出土物有甘肅漳縣徐家坪元代汪世顯墓出土的一套玻璃蓮瓣托盞。盞呈淺藍色,半透明,器形規整,工藝精湛。元末張士誠之母曹氏墓中出土的大量玻璃珠和 1件玻璃圭,圭為涅白色,長42.5厘米,下寬6.8厘米,上寬6.5厘米,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元代玻璃器(見圖)。

元明清玻璃器元明清玻璃器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記載了當時玻璃製作的全過程。今山東博山已發現了元末明初的玻璃作坊遺址,出土了玻璃廢絲頭和珠、簪等殘品。明代的寺院中也保存了一些比較精美的玻璃容器,如北京護國寺西舍利塔出土的蓮瓣口沿的玻璃盤、碗各 1件,都是白色,半透明。北京天寧寺出土的 1件深藍色玻璃盤,口徑21.7厘米。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玻璃器不多,僅有玻璃圍棋子和玻璃帶板。這是由於玻璃器已在民間普及,達官貴人不再珍愛的緣故。
清代玻璃器 除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外,已知的民間玻璃產地還有山東博山、廣州、北京和蘇州等地。博山在光緒年間每年向外地輸出玻璃品 7千餘擔,產品有青簾、佩玉、屏風、棋子、念珠、魚瓶、簪珥、葫蘆、硯滴、佛眼等幾十種。有些玻璃珠飾曾出口到東南亞各國,有些珠子還被轉銷到北美洲,受到印第安人的歡迎。
清宮養心殿造辦處玻璃廠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立,清亡(1911)時止,在長達兩百多年中製造了大量玻璃器。西方傳教士汪執中、紀文等人都曾參與並指導內廷的玻璃生產。康熙時的玻璃器渾樸簡古,已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和套色玻璃,今故宮博物院藏有 1件帶“康熙御製”刻款的玻璃水丞。乾隆時的玻璃器型華麗,花紋精美,是清代玻璃生產的極盛時代。當時已能生產金星玻璃、纏絲玻璃和三、四種顏色的套色玻璃。裝飾技法多採用雕刻、描彩、泥金和琺瑯彩,代表性的作品有“古月軒”鼻煙壺、纏絲玻璃瓶等。嘉慶以後,清宮玻璃走向下坡路,器物顏色混濁,器型不正,雕刻粗糙,款識潦草。由於清宮玻璃器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工藝精美,所以深受各國人民的讚賞。歐洲和北美的一些大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清代宮廷玻璃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作品。
清代宮廷對玻璃器的偏愛,也促進了西方玻璃器的進口,義大利、比利時、捷克等國都曾送給清宮大批玻璃製品,現多保存在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