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山鎮[四川劍閣縣轄鎮]

元山鎮[四川劍閣縣轄鎮]
元山鎮[四川劍閣縣轄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山鎮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廣元市暨劍閣縣西南部,地處廣元、綿陽、南充三市及劍閣、梓潼、南部、鹽亭四縣結合部,東連演聖鎮,南鄰南部縣店埡鄉、鹽亭縣,西靠梓潼縣文興鄉,北鄰王河鎮, 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21個行政村,截至2013年底,共11615戶,30412人。 清代於元倉山建元山廟,後興場,得名元山場。民國時設元山鎮,後改元山鄉,1958年至1984年改置元山人民公社,1985年改建元山鎮。347國道、省道208線、縣道劍鹽公路以及元山至南部公路、元山至柘壩公路、元山至茶亭公路等在此交匯。 城鎮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城區面積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人。 元山鎮是一座工貿型邊陲區域中心城鎮,曾是“四川省省級試點小城鎮”,是劍閣縣西南部地區的重要的物流集散貿易中心和交通樞紐,是劍閣縣“一城八鎮”之一重點規劃建設的縣域二級城鎮和縣域兩個小城市之一,是劍閣縣“十佳文化先進鎮”、“戲劇之鄉”、“四川省文化先進鎮” 和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 元山川劇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建置沿革

古代時期

今元山鎮境域古時先後為梓潼縣、華陽縣、黃安縣、普成縣、普安縣、劍州屬地。  

今日元山 今日元山

南北朝劉宋大明(457至464年)間,今元山境域隸屬華陽縣(治今劍閣王河鎮南),屬南安郡(治南安縣,今劍閣普安鎮)。

北朝西魏廢帝三年(554年),今元山境域隸屬黃安縣(華陽縣改置),屬黃原郡。

唐朝末期,黃安縣更名為普成縣,今元山境域隸屬不變。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普成縣併入普安縣(南安縣改置,治今普安鎮),屬劍州(治普安縣,今普安鎮),今元山境域改屬劍州普安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廢普安縣,轄區併入劍州直轄,今元山境域改屬劍州。  

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元倉山建成一廟,因名元山廟,後興場,故名元山場。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置修睦保(治元山場),屬劍州(治州城,今普安鎮)。宣統二年(1910年),設誠睦鎮,屬劍州,轄修睦保、廣誠保(治開封場,今劍閣開封鎮),誠睦鎮、修睦保同治元山場。  

民國時期

元山鎮城區全景(2011年) 元山鎮城區全景(2011年)

民國二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誠睦鎮改屬劍閣縣。

民國三年(1914年),廢誠睦鎮,修睦保改為修睦團,轄區不變。

民國十九年(1930年),修睦團改為修睦區,設區辦事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劍閣縣,設定3個縣蘇維埃後,廢區、保,縣下設區、鄉、村蘇維埃。元山區蘇維埃轄元山鄉、演聖鄉、王河鄉、黑土鄉、仁和鄉、寶石鄉蘇維埃等,屬金仙縣(治今金仙鎮)。     夏,國民政府統一四川政權後,恢復劍閣縣,並設定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轄9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保全司令部駐劍閣縣城。   秋,劍閣縣政府將修睦區、劍安二區合併為第三區(治元山場),區下設聯保,全縣各聯保以序號定名,聯保下設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設第二區署;6月,縮編聯保,更用新名,設元王聯保(元山王河聯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廢聯保,設鄉鎮,始建元山鎮。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第三區改為第三指導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全縣定鄉鎮編制,元山鎮改為元山鄉,除普安鎮為甲等鎮外,包括元山鄉在內的其餘25鄉均為乙等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劍閣縣調整行政區劃,縣域劃分為3個指導區,第二指導區治元山場,轄元山鄉、仁和鄉、寶石鄉、柘壩鄉、開封鄉、馬迎鄉、演聖鄉、金仙鄉、香沉鄉9鄉,共154保,1486甲。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劍閣縣設4個區公署,元山區公署治元山場。

1952年,劍閣縣調整行政區劃,元山區改為第四區。

1953年1月,區公署改稱區公所;   6月(梓潼縣稱8月),第四區所屬仁和鄉、寶石鄉、二洞鄉、大興鄉、文興鄉、觀龍鄉6鄉42村全部劃歸梓潼縣。    

1955年11月,第四區所屬黑土鄉劃歸鹽亭縣;   12月,區公所改以治地命名,第四區復稱元山區。

元山鎮城鎮風光 元山鎮城鎮風光

1958年9月,劍閣縣推行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改鄉為人民公社,元山鄉改為元山人民公社。

1961年5月,新建公店人民公社和時古人民公社,屬元山區。

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改制)、綿陽專區專員公署(地級綿陽市人民政府的前身)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人民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元山稱躍進、王河稱曙光、演聖稱光明、時古稱愛國、柘壩稱黎明。1967年,區、公社恢復原來名稱。

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屬中國人民解放軍建制,實際取代了劍閣縣人民委員會的職權)成立後,區、公社、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部分重名的生產大隊改稱新名。

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實行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生產大隊、生產隊分別改為村、組。元山人民公社恢復為元山鄉,元山區所轄各人民公社亦均改為鄉建制。

1985年1月,元山鄉改建為元山鎮。  

1989年,元山區總面積275.0平方公里,轄元山鎮和王河鄉、公店鄉、時古鄉、演聖鄉、柘壩鄉1鎮5鄉,共85村,355組。  

1992年,劍閣縣撤區並鄉建鎮,撤銷元山區,公店鄉、王河鄉合併改建王河鎮;時古鄉、演聖鄉合併改建演聖鎮。

1995年,恢復設定元山片區工委,演聖鎮原時古鄉行政區域劃歸元山鎮,復置公店鄉,元山鎮屬元山片區領導。

2006年6月,劍閣縣撤銷11個“縣轄區”縣級派出機構督導室,元山督導室撤銷,元山鎮及原元山區所轄的王河鎮、演聖鎮和柘壩鄉均直屬劍閣縣管轄,元山鎮不再作為區級治所,但仍保留了如公安、交警、教育、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稅務等部分原元山區對應區域的縣級管轄職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元山鎮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劍閣縣西南部,地處梓潼縣、鹽亭縣、南部縣、劍閣縣四縣交匯處,東連演聖鎮,南鄰南部縣店埡鄉、鹽亭縣,西靠梓潼縣文興鄉,北鄰王河鎮,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元山鎮屬丘陵地帶,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稍低,海拔600—700米。多雞爪狀低梁,山間坡面平緩,且有平壩分布。屬夾沙土壤,土質肥沃。西南邊沿最高處海拔786米,東南部邊沿最低處433米,場鎮海拔490米。      

水文

元山鎮屬嘉陵江流域,主要河流党家河、姚家溝由南向北或東流淌出境。    

氣候

元山鎮城區全景(2013年) 元山鎮城區全景(2013年)

元山鎮年平均氣溫16.3度,一月平均氣溫5.3度,七月平均氣溫26.2度,無霜期280天,年降水量900毫米,夏秋多降水,水熱資源豐富,日照充足。  

行政區劃

元山鎮行政區域圖(1995年時古鄉併入以前) 元山鎮行政區域圖(1995年時古鄉併入以前)

截至2015年,元山鎮轄1個社區,21個行政村,共144個村民小組,5個居民小組。  

• 社區:元山社區;

• 行政村:福泉村、寶田村、白壩村、七一村、普同村、平橋村、盤石村、糧豐村、松嶺村、二教村、金竹村、石樓村、鐵爐村、石板村、廣化村、愛國村、魚嶺村、幸福村、紅旗村、柳河村、雙獅村。

人口民族

人口

元山縮影 元山縮影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元山鎮總人口29782人, 其中男性15553人,女性14229人;總家庭戶戶數8491戶,家庭戶總人口29685人,其中男性15498人,女性14187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共29111人。  

2013年末,元山鎮總戶數11615戶,其中農業戶數7778戶,總人口30412人,男性15668人,女性1474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51人。  

民族

元山鎮屬漢族聚居區,人口以漢族為主。

經濟

綜述

元山新城區一角 元山新城區一角

2012年,元山鎮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億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00元。  

第一產業

元山鎮農業主產烤菸、水稻、小麥、玉米、紅苕、花生、油菜、中藥材等。2004年糧食總產達到15700噸,人均占有糧食562公斤,人均純收入達到1650元,油料總產1000噸,生豬存欄(出肥)27930頭。黃姜是元山鎮自然生長,暢銷、常用的中藥材。元山鎮是劍閣縣“萬畝花生生產基地鎮”,全鎮21個村播種花生在500畝以上的村達10個,播種3—5畝以上的大戶超過400戶,花生畝產達到350—400公斤,總產實現350萬公斤,播種花生促進農戶人均增收400元。稅改前人均負擔129元,稅改後人均負擔79元,人平減負50元,減幅38%。  

第二產業

劍閣縣元山中學 劍閣縣元山中學

2004年元山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508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實現13963萬元。   截至2004年元山鎮擁有花生加工生產線2條。除劍南花生廠正常運轉外,後起之秀興城食品廠占地3500平方米,有精米加工設備,植物油榨油設備各1套,年用工350—600人左右,注入企業資金79萬元,年生產能力1500噸,加工植物油100噸,精米300噸,工業產值300萬元,創利稅20萬元。該廠生產的商品花生暢銷川中羅江、樂山、宜賓及沿海一帶市場。有識之士將天府產品加工成138克裝的“蜀仙”牌蒜泥花生小袋精品,其銷售價格從4000元/噸一舉升值為9000—1萬元/噸。  

第三產業

元山鎮第三產業是以餐飲服務、商貿物流等產業為主,多格局並存的體系。2003年初,元山鎮招商引資350萬元,啟動油房河邊貿綜合市場開發,將建成6500平方米多功能綜合集貿市場1處,新拓展店面100間。   截至2004年個私經濟617戶,每年遞增60戶以上。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元山鎮城鎮是一座工貿型邊陲區域中心城鎮,是劍閣縣“一城八鎮”之一,城鎮規劃面積6.5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底,城區面積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萬人。

• 元山鎮街道一覽

涼泉路、涼泉路二段、元文街、新學街、千米大街、金門大道、濱河大道、瑞福街、福音街、南華街、上北街、下北街、陝西街、中街、南街、柏林街、柏林二街。

教育

元山中學(原劍閣四中) 元山中學(原劍閣四中)

截至2015年,元山鎮有4所中國小校,其中初級中學1所,國小3所,即元山中學、元山國小、時古國小、新苗國小,共有學生2700餘人,教師200餘人。   集鎮教育機構用地為4.03公頃,占4.84%,人均4.03m2,村小生源已全部向集鎮歸併,中小學生源逾5000人。

學校類型駐所
劍閣縣元山初級中學校
公辦初級中學元山社區南華路 
劍閣縣元山國小校公辦國小元山社區柏林路 
劍閣縣時古國小校公辦國小幸福村時古場
新苗國小

醫療衛生

劍閣縣元山國小 劍閣縣元山國小

截至2015年, 元山鎮有1所公立醫院、1所私立醫院和村級衛生站以及各類診所。     有元山鎮中心衛生院及光明醫院,醫院內設婦產科、綜合內外科、化驗室、X光、B超、心電圖等科室。  

其中元山鎮中心衛生院又名劍閣縣中西醫結合醫院,是廣元、綿陽、南充三市,劍閣、梓潼、南部、鹽亭四縣交界的醫療中心。該院始建於1965年10月,由綿陽地區醫院(現綿陽市中心醫院)派出“種子”醫療隊組建元山區醫院,1993年3月與原元山鎮衛生院合併,更名為現名,是一所集醫療、急救、科研、預防保健、醫技培訓、中醫特色、中西並重的國家一級甲等醫院。  

元山鎮醫療單位情況
醫療單位 類別性質級別駐所
劍閣縣元山鎮中心衛生院公立醫院國家一級甲等醫院  元山社區福音街
劍閣縣光明醫院民營醫院 
元山社區小涼泉街 

交通

高速公路

• 綿萬高速公路(綿陽至蒼溪高速公路)

綿萬高速公路綿陽至蒼溪示意圖 綿萬高速公路綿陽至蒼溪示意圖

根據《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08—2030年)》(2011年修改)、《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4—2030年)》新增的1條省級高速公路。該高速公路按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80km/h,路基寬度24.5m,在元山鎮以北國光鄉AK24+000處跨越縣道劍鹽公路並設出入口,高速出口僅距元山鎮13千米,計畫於2014年底開工建設,2017年底竣工通車。  

國道

• 347國道(國道G347線,南京至德令哈公路)

347國道(原302省道) 347國道(原302省道)

根據《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於2013年新增的1條普通國道,四川省境內路段由原四川省道S302線升級而來,橫貫元山鎮全境。    

省道

• 省道208線(青川至鄰水九龍公路)

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的《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14—2030年)》於2014年新增的1條省道,元山鎮境內路線由原縣道劍鹽公路元山鎮至鹽亭縣富驛鎮段升級而來,元山鎮至馬家倫段與347國道共線。    

縣道

• 劍鹽公路(劍閣縣開封鎮至鹽亭縣富驛鎮公路)

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 元山川劇

元山川劇文化 元山川劇文化

元山鎮孕育了厚重的民間民俗文化和地方戲劇文化。 劍閣縣元山鎮川劇團成立於1940年初,是廣元市唯一的民營集體劇團。1997年,元山鎮被中共劍閣縣委、劍閣縣人民政府授予“戲劇之鄉”的美稱。20世紀50年代初,名噪方圓數百里的元山騾馬大會、商品交易會,每年雲集各界客商、遊人上萬,除趕會外,更多的是來看戲。改革開放至2014年,元山川劇演出從未間斷,多次被省、市、縣表彰。元山川劇已被列為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名勝古蹟

• 洞天文化公園

洞天文化公園(佛家寺)位於元山集鎮西北近郊,

洞天公園 洞天公園

是經中共劍閣縣委統戰部、劍閣縣文化局批准創建的融民族宗教文化、現代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系列遊樂觀光景點。  

• 五大會館

相傳清雍正初年,江西、陝西、福建、廣西等省客商選中元山場“十里沿河水倒流,五馬奔槽帶纏腰”這塊風水寶地,投資興建會館,開場立市,並將元山場遷址現地。隨後,民間流傳元山場“四山不到頭,水往倒處流,人無三輩富,清官不長久”的傳說,為點其風水、補就風脈、營造市場繁榮、人傑地靈的環境,便有一批來自江西、陝西、福建、廣西等地的客商和移民及四川本地人民,薈萃民間人財資源和能工巧匠,巨額投資興建了元山五大會館(宮、祠)。

• 

• 

• 文昌宮

文昌宮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 ),四合院布局,占地1200㎡,座西向東,位於原元山鄉公所舊址,由趙姓籌建。建築物背靠文廟嘴上樑,前低後高,山門前四根大柱上滾龍抱柱。堂內塑有文昌帝君及大小佛像200餘尊。寺內四周牆上繪有人物、山水及田園風景。文昌宮山門居高臨下鋪有青石石梯24級。正門外隔街遙相呼應建有廟宇式古戲樓一座,房蓋用青筒瓦覆蓋,屋脊頂端飛禽走獸中,豎有一篆書“壽”字巨型鐵塔,四根鋼繩從鐵塔與房蓋四角居高臨下緊緊相連,四個翹角上各吊一隻銅製風鈴。

• 武聖宮

陝西會館前門 陝西會館前門

武聖宮又名陝西會館,位於元山區公所舊址。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座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占地約千平方米。正殿為單檐歇山式屋頂,台梁式梁架,正殿長5間,203平方米,進深15.2米,通高7米。素麵台基高2.7米,階梯式踏道14級。左右廂房各4間,每間開間12.8米,入深7.2米。此殿由陝西省崔、黃、沈等人所建。殿中供奉有蜀中大將關羽神像。建築物緊靠元山場鎮僅有的一處約500㎡的天然林林地,林地北面與元山文化館相連。1990年,劍閣縣人民政府將陝西會館列入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定位二級。於1991年刻制豎立了60-C35號文物保護碑及四至界限。

• 南華宮

南華宮建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位於元山中學現址。四合院布局,座西向東,由湖南人所建。占地1300多㎡。正殿塑有莊子像及數十尊佛像,與對面一古戲樓相對應,大院內部雕樑畫棟,白灰抹牆,還在每根柱子上刻有浮雕戲劇主要人物彩像。大院內有兩株四人合抱參天古柏。1991年4月,被劍閣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立碑劃界予以保護。

• 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位於元山區衛生院現址。相傳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江西陳、黃、張、伍、孫、楊、李七大姓氏所建。山門面壁由清石塊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200㎡。正殿塑有肖公、鎮江王爺等佛像,雕樑畫棟。山門建造為一樓一底立木結構,樓頂呈八卦形,每格畫有山水、戲劇人物,鮮艷奪目。山門外50米處的河道上建有一座前後各29級、高約10米、寬5米,跨度為50米的石拱橋,雄偉壯觀,與南北兩座橋遙相呼應,橫跨於玉帶纏腰的逆水河上,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福建會館

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年),位於元山鎮中街。占地800餘㎡,呈四合院布局,由福建客商賴姓人所建。正大殿塑有武則天的塑像和家世等塑像,與文昌宮及古戲樓相距百米。此館而今面目全非,僅存寬1米,高1.5米,厚0.20米的一座石碑。

• 大水井

福建會館位於元山鎮南街口,淵源100餘年。此井直徑5米,深10米。井口突出地面,封閉嚴密,排水良好。井內一年四季泉水淙淙,冷氣襲人,百年來歷經無數次毀滅性旱災歲月,一直未曾枯乾斷水,惠及場鎮2000多居民和以老南街為主體的大小商家。1991年4月,大水井被劍閣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立碑劃界予以保護。

• 烈士墓

元山烈士陵園 元山烈士陵園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某部在劍南邊區一帶徵糧剿匪,遭遇國民黨反動派地方武裝蓋天黨,紅軍戰士李春柱(18歲)、楊滿山(24歲)與敵周旋、搏鬥,因寡不敵眾,英勇就義。二烈士遇難後,被當地民眾土葬於元山醫院現址。元山鎮黨委政府責成元山鎮關工委舉民眾之力,於2006年將烈士墓遷址洞山烈士陵園現址,重修紀念碑,新建牌坊門樓,完成綠化並引資拓展了烈士陵園規模。1991年4月,烈士墓被劍閣縣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立碑劃界予以保護。

地方榮譽

四川省試點小城鎮
劍閣縣“戲劇之鄉”劍閣縣“十佳文化先進鎮”
四川省文化先進鎮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