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鎮建制於1634年(明崇禎七年),向為州治、縣治所在地。首任知州牟應受,字子鹹,又名元善。他任職期 間“清文巢田,興學設兵,測壤定賦,百務畢興,嚴明慈惠,循良著績”,深得百姓愛戴,後卒於任上。為紀念其功績,特於城北建一“牟爺祠”,並將州治所在地改稱“元善鎮”。1966年5月改稱紅陽鎮,1982年6月復名元善鎮。
行政區劃
轄15個村,分別是醒獅、前鋒、警雄、東河、石龍、鄧村、大埠、江面、留潭、新龍、東聯、鶴湖、密溪、增壩、河壩。5個城鎮社區,分別是城東、城南、城西、城北、南湖。
地理環境
元善鎮隸屬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位於連平縣境中部,是連平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鄰忠信鎮,南依溪山鎮,西靠陂頭鎮,北接上坪鎮,面積約320平方公,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森林、礦藏、水力資源豐富。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份,連平縣元善鎮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總人口 | 64049 |
男 | 35240 |
女 | 28809 |
家庭戶戶數 | 1527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8366 |
家庭戶男 | 29687 |
家庭戶女 | 28679 |
0-14歲(總) | 15540 |
0-14歲男 | 8257 |
0-14歲女 | 7283 |
15-64歲(總) | 44602 |
15-64歲男 | 25406 |
15-64歲女 | 19196 |
65歲及以上(總) | 3907 |
65歲及以上男 | 1577 |
65歲及以上女 | 2330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4431 |
經濟
該鎮經濟以農業為主,199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1.6億元,鎮屬企業有30多家,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電力、食品、製衣、紡織、製藥、飼料加工、木材加工等。種植業又以種植水稻為主,2010年糧食播種面積4.18萬畝,糧食產量12578噸,其它農作物播種面積9034畝,主要生產蔬菜、水果、花生、大豆、荷蘭豆等農作物,還有茶葉、香菇、三鳥、畜物、水產等生產基地。目前,柑桔、沙田柚、竹筍、青梅、板栗已開發形成基地。鎮商貿活躍,茶葉、香菇、木耳、竹木製品、蜂蜜、三華李等土特產品聞名省內外。其中坳肚茶葉製作精湛,味香醇厚,是九連山名茶之一;香菇肥厚,清香爽口,每年出口量大,遠銷東南亞;警雄村內莞徑“三華李”果肉肥厚清甜爽口,更為李之極品。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截至2011年底,該鎮境內路網,電網.通訊等設施比較完善、圩鎮內寬暢的水泥路道相通:實現村鎮通公路,村村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交通便利,國道105線和省道官汕線(官渡到汕頭)在此交匯穿境而過。村道已實現村村機車通。電訊發達,已達到村村電話通。
教育事業
文化教育衛生方面,建國前,連平縣城(州城)享有“科甲蟬聯仕宦赫”之譽,顏氏家族以“一門三代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而聞名,建國後,文教衛事業發展迅速,截至2011年底,有縣委黨校1所,廣播電視大學1所,普通中學4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圖書館1間,博物館1間。
精神文明
該鎮委政府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並將抓好三個文明建設列入黨委政府工作議事日程。一是認真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和“八榮八恥”的教育活動。二是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全面提高黨員素質。三是堅持以“黨委領導,依靠民眾,預防為主,管理從嚴,及時嚴打,保障安全”的治安管理方針為指導,實行鎮、村治安聯防、群防群策,防治結合。通過紀律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積極引導民眾移風易俗,告別愚昧,崇尚科學,告別陋習,走向文明,提高了鎮的整體文明程度。2005年元善鎮被評為“廣東省文明鎮” 。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有黃潭寺遺址和東山塔,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時“連平八景”有五景(西山瀑布、丹灶虬松、梧峰樵唱、仙塔遺蹤、南樓野眺)位於附近。
該鎮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都有舞香火龍活動,香火龍由木架做成龍形,然後在木架上纏繞上稻草,再將香火插在稻草上,顧名思義叫做“香火龍”。據《連平縣誌》記載,1634年(明崇禎七年),連平建州以來,連平縣元善鎮就已經有舞香火龍的傳統藝術,300多年來,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因此,香火龍成為連平縣元善鎮數百年來長盛不衰的民間娛樂活動。
舞香火龍可分為“拜四門”、“游龍”、“翻架”、“搶球”、“團龍”等5個情節,表演技藝難度較大。舞香火龍除伴以鑼鼓、音樂外,還有人領唱 “龍歌”。“龍歌”是一些新年的祝福語。舞香火龍時,民眾會往舞動的香火龍里扔鞭炮,“龍”低下頭,用香火去點燃鞭炮,氣氛十分熱烈。
香火龍突出特點,是在“火”中始終包含著精緻和細膩,貫穿著靈動與輕捷,活動靈巧,變化有致,賴舉光把香火龍概括為一種把優美舞姿與技藝融為一體的獨特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