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儒藏》精華編第33-34冊已於2009年6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冊隸屬經部詩類,收錄清代乾嘉學者陳奐的《詩經》學專著《詩毛氏傳疏》。陳奐(1786-1863),字碩甫,號師竹,晚年自號南園老人,江蘇長洲人。鹹豐初年舉孝廉方正。《清史稿》有傳。陳奐初從江沅治古學,又從段玉裁學習《毛詩》、《說文》,後又曾問學於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與當時學術名家交遊,得聞經學家法。他畢生治學,於《詩經》用力最勤,其學尊崇詩序,專攻毛《傳》,以其“文簡而義贍,語正而道精,洵乎為國小之津梁,群書之鈐鍵”。(《詩毛氏傳疏?敘》)然自鄭玄為毛《傳》作《箋》,間雜三家《詩》說,淆亂毛《傳》,導致其一切名物禮數自漢以來無人稱引,名存而實亡。因此,陳奐殫精竭慮,以十八載之功,撰成《詩毛氏傳疏》一書,廢去鄭《箋》,專疏毛《傳》,旨在恢復發揚毛《傳》之精要,並輔以《釋毛詩音》、《毛詩說》、《毛詩傳義類》、《鄭氏箋考徵》四種。又有《毛詩九穀考》、《公羊逸禮考徵》、《師友淵源記》、《三百堂文集》等傳世。
《詩毛氏傳疏》三十卷,又名《毛詩傳疏》,對詩序、毛《傳》一一疏釋,廣徵古書,發明經義,多采東漢以前舊說,以毛氏之學源出荀子,而善承毛氏之學者為鄭眾、許慎,故書中多引二家之言。同時,又大量吸收清代考據學成果,融會貫通,考訂精詳,於文字、聲韻、訓詁、名物諸方面闡發《毛詩》本義,對毛《傳》訓詁體例和名物制度頗多發明,雖難免曲護墨守,卻不失為清代《毛詩》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訓詁準諸《爾雅》,通釋證之《說文》,引據賅博,疏證詳明,毛義彬彬,於斯為最。潛研考索之深,駕先儒而上之,洵毛氏之功臣也”。(朱記榮《<詩毛氏傳疏>後序》)故是書得以與胡承珙《毛詩後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並稱,為清代漢學家研治《詩經》的典範之作。此外,陳奐重視因音以求義,又撰《釋毛詩音》,依《詩經》“四始”分為四卷,用其師段玉裁之學說,於古今音變音轉、詁訓中的雙聲疊韻等,皆詳為注,準以古音,發明通假;又以疏中稱引博廣難明,更舉條例,立表示圖,總結毛《傳》訓詁體例,為《毛詩說》一卷;仿《爾雅》體例,將毛《傳》詁訓按義類分為十九篇,逐詞注釋,為《毛詩傳義類》一卷;以鄭《箋》多用今文《詩》說改易或申述《毛詩》,考列其用三家《詩》說之例,為《鄭氏箋考徵》一卷。讀《詩毛氏傳疏》而參以《釋毛詩音》等四種,可謂經緯互見,條貫分明。
《詩毛氏傳疏》一書最早的版本,是清道光鹹豐間陳氏五種本。所謂五種本,包括道光二十七年(1847)武林愛日軒刻《詩毛氏傳疏》、鹹豐元年(1851)蘇州漱芳齋刻《釋毛詩音》、道光二十七年武林愛日軒刻《毛詩說》、鹹豐九年王載雲刻《毛詩傳義類》、鹹豐八年許文一刻《鄭氏箋考徵》,是陳奐《詩經》學著作的彙刊本,雖各有題簽木記,而版式統一。此本刊於陳奐生前,年代早而錯誤少,為後世所重,曾多次影印出版。其中山東友誼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叢書影印海寧楊芸士藏本系此書最早刻本,很好地保留了原刻本面貌,故選作此次整理的底本。而北京中國書店、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及學苑出版社《詩經要籍集成》影印自同一底本,此本曾對原版片進行過校勘剜改,此次整理對其成果也多有吸收。陳氏五種本在光緒十年由徐子靜覆刻,而《清經解續編》亦收錄此書,二者皆曾做過一定的校勘,因此取為校本。此外,民國年間鴻章書局有石印本,民國二十三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曾以徐子靜本為底本,出版過排印本,但句讀錯誤頗多,故不與取用。鑒於陳奐泥於古說,好作古文,校點者在整理時採取的原則是:儘量保留其行文特色,只對部分不影響文意的異體字進行統一。
本書校點者為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陳錦春二位先生,審稿人為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先生。《毛詩後箋》和《毛詩傳箋通釋》此前都曾整理出版,而《詩毛氏傳疏》則是首次推出標點整理本,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廣大《詩經》學研究者提供紮實可靠的文本資料,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