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人尤其是君王須對此積極回應,董子所說之“知”就是通過災異識別天意之知。由此,天成為人間之日常監察者、判斷者。天、人建立起日常性互動關係,治理活動也就處於“天人之際”。治理者之第一任務乃是識別天意,並依據經驗所形成的確定模式作出正確回應,也即制定對應的法律與政策。下面將會揭示,正是這一點令儒生從體制外力量一躍而成治理主體。董子之天亦具有明確價值:仁愛。《尚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唯人,萬物之靈”,即已表明這一價值傾向。對此下面有更多論述。董子此處指出一點:天出災異是一種提醒、勸誡、警告,實乃天愛人、愛君之表現。面對災異,君王當內省己過,強勉以行道: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習,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有效者也。《詩》日“夙夜匪解”,《書》雲“茂哉茂哉”,皆強勉之謂也。
天降災異,旨在提醒君王改過而變法。面對災異,君王當強勉學習、行道。此道就是武帝之冊開首所云“五帝三王之道”。然則,此道之具體內涵為何?董子解釋說:
道者,所由適於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寧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
道就是五帝三王之道,此道自有其體,然幽渺不可言;行此道之具則顯而易見,即仁義、禮樂,其治理之術則為禮樂之教化。這一段雖短,實道出董子對策之基本思想架構。
接下來,董子解答武帝疑惑:何以聖王已沒,而樂頌遺風猶存:
王者未作樂之時,乃用先王之樂宜於世者,而以深入教化於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
董子在此簡單討論了儒家之樂論。《春秋繁露·楚莊王》篇云:
制為應天改之,樂為應人作之。彼之所受命者,必民之所同樂也。是故大改制於初,所以明天命也。更作樂於終,所以見天功也。緣天下之所新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向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於內而動發於外者也。
作者介紹
姚中秋,儒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院院長,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近年為學,接續經史傳統,推明治道,著《華夏治理秩序史》、《重新發現儒家》、《治理秩序論:經義今詁》、《國史綱目》等。作品目錄
總序第一篇 “儒家事業”初論:基於分期的視角
第二篇天人之際的治道:廣川董子“天人三策”義疏
第三篇 “大一統”理念辨析
第四篇試論儒林傳統與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內在聯繫——書徐復觀先生《中國知識分子精神之回向——壽張君勱先生》文後
第五篇論現代中國的保守一憲政主義思想與政治傳統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