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陽鎮

儀陽鎮地處泰山西麓,肥城城區東部,區域面積97.4平方公里,轄49個行政村,4.6萬人。2012年10月,新興產業園區與儀陽鎮實行“區鎮合一”,標誌著在肥城已全面構建起了“一體兩翼”的產業發展格局。新興產業園區東至潮汶路、西至濟兗路、南至青蘭高速、北至泰臨路,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東接泰安高鐵新區,距京滬高鐵泰安站、京滬、京福高速路口20公里,距濟南70公里,是濟南都市經濟圈重要輻射區、泰肥經濟一體化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肥城城區向東、向南擴展的重要支撐點。 2016年1月15日,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肥城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肥城市儀陽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儀陽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儀陽鎮政府駐地。

地理環境

儀陽鎮地處泰山西麓,肥城城區東部,區域面積97.4平方公里,轄49個行政村,4.6萬人

行政區劃

2012年10月,新興產業園區與儀陽鎮實行“區鎮合一”,標誌著在肥城已全面構建起了“一體兩翼”的產業發展格局。新興產業園區東至潮汶路、西至濟兗路、南至青蘭高速、北至泰臨路,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東接泰安高鐵新區,距京滬高鐵泰安站、京滬、京福高速路口20公里,距濟南70公里,是濟南都市經濟圈重要輻射區、泰肥經濟一體化發展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肥城城區向東、向南擴展的重要支撐點。

2016年1月15日,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肥城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肥城市儀陽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儀陽街道,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儀陽鎮政府駐地。

經濟

近年來,在肥城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儀陽鎮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圍繞“魅力新區,幸福儀陽”的發展目標,攻堅克難,拼搏實幹,開拓創新,勇奪先進,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6368萬元,工商稅收387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1%、24.69%,工商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達60.91%。招商引資到位資金8.38億元,同比增長180.3%;對上爭取到位資金8839萬元,同比增長68.66%,完成全年計畫任務的159.9%。在全市科學發展考核中位列第三名,連續兩年奪得考核一等獎,榮獲“全國農村基層團建示範鄉鎮”、“山東省理論大眾化示範點”、“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團隊”、“山東省消防安全基層基礎活動年先進鎮街”、山東省“中國體育彩票”健身活動先進站點、“山東省縣級糧食產量抽樣調查工作基層先進單位”、“泰山先鋒先進基層黨組織”、“泰安市廉政文化進機關示範點”、“泰安市治安保險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經濟文化政策

一、區鎮合一創新局面,項目建設突出發展。 1 、新區發展定位。新興產業園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城市新興產業集成基地”為戰略定位,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新器械和醫藥及高端裝備製造等“四新一高”為產業定位,突出“產城融合”理念,圍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三大重點,堅持高效投入、創新驅動、高端引領、結構最佳化,致力於打造新興產業聚集高地,最具活力經濟成長極,轉型升級主戰場,產城一體樣板區,全省一流、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業園區;集商貿物流、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集成商務、消費終端於一體的新經濟區域;宜商、宜工、宜科、宜居的城市東部新城區。 2 、新區發展目標。力爭經過3—5年努力,使新興產業園區跨入全省先進開發區行列。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項目承載能力和城區發展能力。2013年,初步搭建起“三縱六橫”的路網框架,核心區10平方公里內以道路、自來水、排水、電力、電信、廣電和燃氣等為主的“七通一平”任務基本完成;到2014年,完善區內24平方公里的路網建設,“七通一平”任務基本完成;到2015年,金融、信息、科技等創新服務平台更加完善,項目吸納、人才聚集能力明顯提高。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區內人口達到10萬人。迅速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企業培植,圍繞“四新一高”產業,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群體。從今年開始,每年引進過億元的項目10個以上,其中過5億元以上的大項目2個以上。到2015年,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0家,其中過5億元的企業5家。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財政收入年均增長50%以上;到201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實現區鎮財政收入過3億元。 3 、新區發展規劃。新興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由上海城市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發展“六大組團”,即產業孵化服務組團、現代農業組團、商貿物流組團、產業延伸組團、北部樓宇工業基地和南部工業製造基地。培植“六大產業”,即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新器械和醫藥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商貿物流業。打造“四大中心”,即總部經濟中心、公共服務中心、產業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 總部經濟區占地423畝,重點吸引企業總部集群布局,規劃以高級商務辦公為主,配套建設銀行、會議、餐飲、康體、展覽、商業等功能。 高創中心項目一期占地120畝,總建築面積15萬㎡,重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 城市綜合體重點建設集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間的為組合,多功能、高效率的綜合體。 新能源產業區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能量型動力電池組、電池正極材料、電池隔膜、電池管理系統;電機管理系統,電動汽車電控集成;電動汽車驅動電機、車用DC/DC、插電式混合動力機電耦合驅動系統。 新材料產業區重點發展特種功能和高性能複合材料。 新器械和醫藥產業區重點發展我國嚴重依賴進口的中高端醫療器械設備、新藥研發及中藥現代化。 新光源產業區重點發展半導體照明晶片外延設備、晶片研究,封裝、模組、照明燈具、照明工程等。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區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智慧型設備、輕紡機械重點裝備自主化等。 4 、區內企業項目。新興產業園區內現有企業189家,其中規模企業48家。憑藉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和優良的投資環境,世上桃源旅遊度假區、現代農業示範區、魯西·義烏國際商貿城、德方納米汽車動力電池、豐泉生態大酒店、泰山溫泉度假村、泰山植物園等一大批過10億元項目齊聚新區。初步形成了以納米材料生產實驗區為核心的納米動力電池產業聚集區;以華潤雙鶴生物製劑、康健醫療器械為核心的新醫藥產業聚集區;以新大地新型建材、鼎鑫高分子礦用管材為核心的新材料產業聚集區;以義烏商貿城、現代服裝城、鼎力有機農產品交易中心為核心的現代商貿物流產業聚集區。

二、農林生產穩中增長,生態旅遊亮點紛呈。春季植樹20.08萬株,雨季造林2400畝,肥桃、核桃和櫻桃等經濟林3015畝、15.08萬株。新發展肥桃培優示範園400畝,有機菜3210畝,桑蠶430畝。完成1.65萬畝的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工程,其中高效節水灌溉6500畝。劉台桃花源景區順利通過國家“AAA”級景區複合驗收,圓滿完成11屆桃花旅遊節和金秋品桃節,接待省內外遊客60餘萬人次、綜合收入達2000萬元。世上桃源旅遊度假區拆遷清障穩妥推進,為全面升級為國家“5A”級景區、在全國範圍打響桃花旅遊品牌奠定了基礎。泰山植物園6個種質基因庫初具雛形,其中核桃生態園已發展2000畝、收集品種128個,整合全市旅遊資源建設“大泰山植物園”的思路趨於成熟。

三、鎮村建設紮實推進,民生事業幸福提升。大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及社區建設項目,不斷改善民眾生產生活環境,其中農用地整理工程已完成95%,整治面積3.07萬畝,省、市、縣三級土地整理現場會均在儀陽召開。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全鎮已建成居民樓75棟,2625戶民眾住上寬敞樓房。中心社區建設開工居民樓21棟、9.72萬平米,安置民眾138戶,與之配套的中心幼稚園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石塢社區建成居民樓25棟、10.8萬平米,安置民眾850戶。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先,著力提升民眾幸福指數。建成鎮級便民服務大廳,繼續實施儀陽籍子女升學獎勵制度,發放各類慈善救助金24.5萬元;6715名60歲以上老人享受政府基礎養老金,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80%以上;開工建設泰安市唯一一處精神殘疾人托養(康復)服務中心;連續舉辦多場“百姓大舞台”每月主題文藝演出,極大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創新實施人民調解“以案定補”制度並在全省推廣,已發放獎金5萬餘元、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餘起。計生、宣傳、武裝、工青婦等各項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績。信訪穩定、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社會治安等工作保持先進,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四、大力實施強村固基,集體增收實現突破。依託“強村固基,一增雙促”工程,村級增收實現多樣化。創新打造林下經濟,培植大栲村林下木耳、馬郎村地洞蘑菇等增收典型。藉助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了石西利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石坊“石磨坊”開心農場等典型村。通過“三資”清理、整合閒散勞力、開發集體資源,培育出王晉桑蠶、大柱子製衣、劉台桃木加工、榮華石磨麵粉等增收項目。其中劉台村憑藉桃花、桃果、桃木“三桃”增收突破60萬元,並作為強村固基現場迎接了全省現場會和40餘批、3000多人次的參觀學習。大力開展“雙百工程”,鎮財政實施百萬元村級發展專項扶持基金和百萬元村支部書記小額貸款貼息項目,共發放扶持資金65萬元,辦理貼息貸款50萬元。全鎮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190萬元,同比增長63.7%,完全消除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

五、基層組織創新發展,隊伍建設再上水平。創新實施黨委工作規範化建設,特別是對鎮黨委權力運行的關鍵環節,“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安排,實施了對黨委書記“限權”的做法,包括權力公開運行、黨委會逆序發言、重大支出公開招投標機制等,在山東公共頻道、大眾日報、新華網山東頻道頭版均予以報導,在全國尚屬首例。創新實行多項制度激發團隊活力、動力和潛力,全面提升隊伍建設水平,為服務發展夯實隊伍基礎。開展以“聽新聞、讀報紙、學經典”為主要內容的“聽、讀、學”活動,開通“幸福儀陽”QQ群,為發展搭建暢所欲言、建言獻策的互動平台。繼續紮實開展了“六個一”、鎮村幹部莊式論壇、青年讀書會、“四必訪”服務等系列特色活動,營造了健康向上、充滿活力的人文氛圍。繼續實行村幹部到鎮掛職鍛鍊制度,建立了科學規範的幹部選拔、培養和管理體制。創新實施“一報四點四評”領導幹部考核管理機制,將工作進展即時在電子屏公開,“工作幹得好不好,電子屏上瞧一瞧”,以制度倒逼工作落實,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事前諸葛會,事後反芻會”工作機制,計畫與總結充分融合,不斷提升服務效果。繼續實行倒排序包保薄弱村、重點項目每周調度、“雙服務”工作法、“企業”工作法和“早七晚六”工作法,整個團隊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確保了黨委政府重大決策和各項工作部署的有效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