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形成過程

價值形成過程

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形成價值的過程。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作為勞動過程,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作為價值形成過程,抽象勞動則形成商品的價值。

價值形成過程

正文

每個商品的價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價值中的勞動量決定的,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因此,要把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價值形成過程來考察,就必須計算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
以棉紗為例:生產棉紗,首先要有原料。假定資本家在市場上按照價值用10元購買10斤棉花。其次,還要有勞動資料,用以對棉花進行加工。假定加工棉花所消耗的紗錠量代表紡紗用掉的一切其他勞動資料,價值為2元。如果12元的金額是24個勞動小時或2個工作日的產物,那末首先可以得出,2個工作日物化在棉紗中。
在考察棉紗的價值,即生產棉紗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的時候,可以把在時間和空間上分開的各種不同的特殊生產過程,即生產棉花和生產所消耗的紗錠量所必須完成的生產過程,以及最後用棉花和紗錠生產棉紗所必須完成的生產過程,看成是同一個生產過程前後相繼的不同階段。生產棉花和紗錠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是在同一生產過程的前一階段完成的,而在紡紗過程中直接耗費的勞動是在後一階段完成的。紡紗工人在後一階段直接消耗的勞動,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一方面,紡紗工人的勞動有特殊的目的,特殊的操作方式,他的生產資料有特殊的性質,他的產品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從紡紗工人的勞動是人類無差別的抽象勞動來看,它是形成價值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它同植棉者和紗錠製造者體現在棉花和紗錠中的勞動,毫無區別。只是由於這種同一性,植棉、制錠和紡紗的勞動,才能成為同一個總價值即棉紗價值的各個部分。
在棉紗的生產過程中,勞動不斷由運動形式轉為物質形式。1小時終了時,紡紗運動就表現為一定量的棉紗,於是 1小時抽象人類勞動就物化在棉花中。棉花在這裡只是作為一定量勞動的吸收器,棉紗只是作為棉花所吸收的勞動的測量器。如果1小時紡1價值形成過程斤棉紗,那末10斤棉紗就表示它吸收了6個勞動小時。現在,一定量的產品,只是代表了一定量的物化勞動時間。
假定紡紗工人的勞動力的日價值等於3元,在3元中體現了 6個勞動小時。這是生產工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資料量所必需的勞動量。假定紡紗工人在 1個勞動小時內把1價值形成過程斤棉花紡成1價值形成過程斤棉紗,他在6小時內就會把10斤棉花紡成10斤棉紗。因此,在紡紗過程中,棉花吸收了6個勞動小時。這6個物化勞動小時,以金額來表示,是3元。這樣,由於紡紗本身,就在棉花上加進了3元的價值。這是棉紗價值的另一個組成部分。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計算出10斤棉紗的總價值。在10斤棉紗中物化的勞動小時是:包含在棉花和紗錠量中的24個勞動小時,加上在紡紗過程中吸收的6個勞動小時,總計30個勞動小時,表現為15元金額。而資本家在商品市場上購買棉紗的各種形成要素所花費的也是15元:10元購買棉花,2元購買所消耗的紗錠,3元購買勞動力。棉紗的價值,只是以前分配在棉花、紗錠和勞動力上的價值的總和。可見,這些價值的單純相加,是永遠也不能產生剩餘價值的。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過程,當然不會到此為止。K.馬克思指出:“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21頁)。資本家絕不會以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為滿足,他們必然要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前面所說的6個勞動小時以上,以實現榨取剩餘價值的目的。因此,資本主義商品生產過程的價值形成過程,必然同時就是價值增殖過程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