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安全的內容
債務安全有內債安全和外債安全之分,主要是外債安全。外債是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力對一國經濟的干預程度,該國能否抵禦和消除來自外部的威脅。失去了自主性,在外力逼迫下所進行的緊急經濟調整,必然會破壞一國內部的經濟穩定系統。外力對一國經濟進行干預的最大理由是外債償還出現問題,而政府是否具有足夠的外匯儲備是對付外力干預的關鍵所在,否則,外債的拖欠就成為外力干預的正當理由,由此引發債務危機。從中國外債安全的狀況來分析,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隨著外債利率與境內外匯貸款利率的逐步趨於一致,外債的價格優勢將逐步消除,境內借款人向誰借款的意向將發生改變,這對於外債規模、結構和成本將產生一定影響。
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可能通過向其境外母公司或關聯企業借人低利外債的方式,將境外資金轉化為境內外幣存款,進行大規模的套利活動,導致外幣存款的不穩定。
三是境內外匯貸款利率與國際金融市場利率趨於一致以後,企業債務重組將由以節約利息成本為目的轉變為以增強流動性為需要。
四是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推動外國資本輸出入的自由化,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短期資本輸出入給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帶來的衝擊,防範和化解外債風險。
從中國內債安全的狀況來分析,需要關注以下四個方面的影響:
(1)國債發行規模較大,政策性金融債和企業債的發行規模在逐漸萎縮。
(2)社會保障資金需求增大,且存在著地區之間、險種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和入不敷出現象。
(3)國債依存度偏高。國債依存度是指國債發行額與財政總支出的比率,表明財政支出對國家債務收人的依賴程度,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為20%。
(4)國有銀行持有國債較多。國有銀行持有過多的國債會形成中央銀行貨幣供給的倒逼機制,擠占信貸資金。
國際債務安全的指標衡量
由於國際債務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許多開發中國家奉行債務經濟政策,走上了借用外債發展本國經濟的道路。但債務終歸是債務,到期必須還本付息。如果一國外債規模過分膨脹,超出了實際經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則可能會導致債務危機,甚至更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而影響經濟的正常增長。因此,加強外債管理,合理界定外債的適度規模和風險邊界,確保其安全性,意義十分重大。近年來,理論界根據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多次債務金融危機,提出了許多關於債務國的信用評價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來確定一國的最優外債水平,預測債務國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以為各方防範危機的爆發作好準備。目前,反映外債安全狀況的主要指標有:
一、經常項目逆差與GDP之比
國際債務與國際收支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國的外債是否出了問題,多多少少可以從國際收支中看出來。經常項目差額是反映一個國家國際收支狀況的主要指標。如果經常項目長期處於逆差狀態,說明該國出口不暢,而進口則增長過速,從而容易導致收支狀況惡化。一國經濟長期保持經常項目赤字運行,容易導致貨幣危機或債務危機的發生。經常項目赤字占GDP比重的警戒線為5%。
二、負債率
即外債總額占GDP之比。該指標反映一國經濟發展對外債的依賴程度,是反映外債風險的長期、總體指標。因為從長期來看,一國的償債能力取決於該國經濟實力的大小,GDP則是一國經濟實力的綜合體現。如果該指標數值過大,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債過分依賴,容易受到外部衝擊,進而發生償債困難;如果該指標良好,處於警戒線以內,則金融運行相對安全,即使在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情況下,由於外部因素觸發金融危機,那么危機過後,其經濟復甦會相對較快,因為該國經濟發展對外債的依賴性較小,外債的本息支付不會對國內積累和消費產生太大影響。國際上公認的該指標的警戒線為40%。
有的人認為將外債總額比國際儲備也是一個衡量潛在債務風險的有效指標,其警戒線為100%。
三、償債率
是一國當年外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商品和勞務出口創匯的比重。由於出口創匯是外債還本付息最可靠的來源,因此,償債率被看作是衡量外債風險最重要的指標,其警戒線為15%一20%。
但是,償債率的分母不僅未考慮進口因素的影響,也未考慮資本項目和官方儲備狀況。由於出口收入本身受到多種經濟參數的影響,各國的進口剛性和償債期限結構也各不相同,那么在同一償債率下,有的國家可能已處於風險邊界,而另一些國家的經濟卻可以正常運行,由此可見,用單一數值的警戒線來判斷不同國家的外債安全狀況難以對複雜多變的客觀實踐做出合理解釋。1997年發生金融危機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其前期償債率都低於30%的警戒線,墨西哥未發生金融危機,1996年償債率卻高達35.4%。因此,有人認為將指標的分母以外匯儲備額替換出口創匯額更為合理(記為償債率Ⅱ)。由於外匯儲備來源於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在短期內可以提供償債保證,用它作分母能夠反映一國國際收支狀況對還本付息的承受能力,其考察範圍比單獨考察出口一項更為全面。一般認為,償債率Ⅱ不超過30%一50%是安全的,在這一警戒線區間以內,即使發生危機,也可以動用儲備還本付息,避免國內經濟的大幅度調整。
四、對外債務率
即外債餘額與商品與勞務出口收入的比率,該比率一般應小於100%的警戒值。
五、短期外債指標
分析20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引人注目的共同原因,即危機爆發前都存在著短期債務管理的失控。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短期外債規模過大,二是短期外債的使用不當。因此,衡量一個國家在短期外債情況尤為重要。衡量短期外債的主要指標有:
1.短期外債與外匯儲備的比率
該指標是衡量一國快速償債能力的指標,反映承擔短期債務的能力。雖然用外匯儲備與外債餘額之比衡量外債風險存在缺陷,但外匯儲備的應急支付作用不可忽視。該指標的國際警戒線區間70%一100%,一旦超過100%,表明該國存在極大償債風險,例如:1993年、1994年墨西哥的該指標分別為143.37%、610.50%;1996年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分別達到165.67%、97.41%、68.01%。預示了短期內這些國家外債處於風險邊界,而事實也證明了這種預測。
2.短期外債與全部外債的比率
該指標用於衡量一國資本流入結構是否合理,反映了外債的期限結構。其數值越大,表明目前面臨的還債壓力越大。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作後盾,極易引起債務危機。由於它對某一年的外債的還本付息額影響極大,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區間為20%一25%。超過這一區間,表明當前還債壓力大。該指標的迅速上升,往往被認為是債務危機的先兆。例如,在拉美債務危機中,1982年墨西哥的這一比率為30%,委內瑞拉48%,哥倫比亞32%,而發生亞洲金融危機的各國,在1996年該指標也都接近或超過警戒線;印度尼西亞25.0%、馬來西亞27.8%、菲律賓19.3%、泰國41.4%。
各個指標都是從不同的方面來考查一國的償債能力。從短期來看,一國償債的保證依賴於該國出口收入、經常項目順差和外匯儲備,必須考察償債率工Ⅰ、Ⅱ;從長期來看,一國經濟總體實力決定一國的償債能力,有必要分析負債率;歷次債務危機的教訓,提醒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短期債務指標和使用效益指標。一國的償債能力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每一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存在差異,國情各有特色,在分析外債風險時不可一概而論,所以在此提供的外債風險指標只是參考性的。如果具體評估一國的外債風險,須綜合考察各項指標,一般來說,達到警戒值的指標越多,說明該國外債風險越大,發生危機的機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