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鳳凰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9月1日)
平裝: 333頁
開本: 32開
ISBN: 7807290013
條形碼: 9787807290018
商品尺寸: 20.4 x 14.2 x 1.3 cm
商品重量: 340 g
內容簡介
傳統文論,是指“五四”以前的兩千餘年的文論,相對現代文論與當代文論來說,它已是歷史。那么,在我們的閱讀與理解時,它是否與我們構成對話關係?如果構成對話關係,那么,在對話中其意義是否有所延續並增殖?它只是讓我們在閱讀時品味其歷史意味呢?還是經我們的解讀與分析、闡釋後對當代文論仍有某些作用?……讓我們從本書中尋找答案!
傳統文論體現性的特點,其表現有二:一是傳統文論的構成是理論、評論、創作三位一體的。文論本分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二種:一是對具體文學對象的分析、研究、評價,稱文學評論;一是對理論問題的探討與論證,稱文學理論。
目錄
前言:傳統文論研究與弘揚民族創新精神--傳統文論的特質與"當代化"(1)
一、傳統文論的發展動力(2)
二、傳統文論的整體性特點(4)
三、傳統文論的開放性與實踐理路(7)
四、傳統文論的隔斷與延續(10)
五、繼承與對話(13)
六、迎接挑戰(16)
上編 傳統文論的魅力與熱點問題
第一章:傳統文論的魅力(21)
第一節:理論探索的致極化(21)
第二節:評價判斷的印象化(24)
第三節:概念重提的創新化(27)
第四節:批評運行的生命化(29)
第五節:文本設立的適志化(32)
第二章:傳統文論的八大問題(36)
第一節:文學與非文學之辨(37)
第二節:語言表達與文學(40)
第三節:文學與政治(43)
第四節:文與質(52)
第五節:錘鍊與天成(55)
第六節:古與今(59)
第七節:雅與俗(62)
第八節:情性與創作(68)
第三章:傳統文論論文士的地位--張揚個性與為社會、為時代而吶喊(72)
第一節:"德"與"言"、"辭"(72)
第二節:傳統文論指出文士疵瑕(73)
第三節:傳統文論慨嘆文士沒有獨立地位(75)
第四節:唐以前選拔人才未給文士留出空間(76)
第五節:所謂疵瑕是文士張揚個性所致(78)
第六節:所謂疵瑕亦是文士與社會對抗所致(80)
第七節:文士的地位在唐代有所提高(82)
第八節:"哀怨起騷人"與為社會、為時代張揚個性(85)
第九節:傳統文論論作家的思想修養(87)
第四章:傳統文論批評家論(90)
第一節:擺脫作家身份而進人批評家身份(91)
第二節:批評家自詡的是理論水平(92)
第三節:批評家對批評特性的認識(97)
第四節:批評家建立批評框架的熱情(99)
第五節:對批評家職業責任的認識(101)
第六節:對批評家職業道德的思考(105)
第七節:對批評事業的反思(108)
中編 傳統文論的批評模式
第五章:以批評模式行進的古代文論史(115)
第一節:從中西文論的差異看傳統文論(115)
第二節:從流行的文論史看批評模式(120)
第三節:批評模式的提出是對前輩文論史的繼承與完善(123)
第四節:批評模式讓人們看到更多的東西(123)
第六章:先秦時期的內容批評模式(126)
第一節:內容批評的理論萌芽(127)
第二節:作詩者渴望表達目的(128)
第三節:賦詩者藉以述說旨意(129)
第四節:觀詩者力圖掌握內容(131)
第五節:百家爭鳴中對內容批評的共同關注(132)
第六節:內容批評的方法之創立(136)
第七節:兩漢文學批評模式的先聲(139)
第七章:兩漢時期的主題批評模式(141)
第一節:主題批評占據主流地位(141)
第二節:主題批評的文本形式(145)
第三節:主題批評的方法論(147)
第四節:運用主題批評的心理依據(152)
第五節:主題批評的兩大特徵(153)
第六節:與漢代學術風氣的關係(155)
第七節:兩漢時期的其他批評模式(157)
第八節:批評模式是文學批評成熟的標誌(161)
第八章:魏晉時期的文體批評模式(163)
第一節:主題批評模式的衰落(163)
第二節:新批評模式的探索(165)
第三節:文體批評的興起(167)
第四節:文體批評的文本形式及其理論與實踐(169)
第五節:文學批評模式所提供的新東西(173)
第六節:後代的繼承與佼佼者(176)
第九章:南朝前期的風格批評模式(178)
第一節:風格批評的實踐(178)
第二節:風格批評的理論(183)
第三節:風格批評的語言表述(187)
第四節:探尋風格形成的原因(192)
第五節:風格批評與人物品藻(194)
第六節:風格批評的形成途徑(196)
第十章:南朝後期的唯美批評模式(198)
第一節:追求"篇什之美"成為時尚與共識(198)
第二節:"篇什之美"的表現特徵(202)
第三節:唯美批評的形成(205)
第四節:以文學論爭面目展開的唯美批評理論(207)
第五節:唯美批評的批評方法(210)
下編 傳統文論的智慧與革新
第十一章:傳統文論以語言批評為發軔(215)
第一節:諸子百家對語言運用的重視(215)
第二節:諸子百家對加強語言表達的討論(218)
第三節:莊子語言表達的特殊化手段與對文學的呼喚(220)
第四節:諸子百家論語言風格(224)
第五節:諸子百家的語言批評實踐(225)
第十二章:傳統文論以鑑賞式批評為基礎(228)
第一節:何謂鑑賞式批評(228)
第二節:鑑賞式批評的形成及最初文本形式(229)
第三節:文學選本對鑑賞式批評的意義(233)
第四節:探尋鑑賞式批評的理論問題(235)
第五節:劉勰的鑑賞式批評(237)
第十三章:《詩品》成為鑑賞式批評的一個樣板(242)
第一節:《詩品》鑑賞式批評的三種形式(242)
第二節:"滋味說"的提出(246)
第三節:從鑑賞出發的抨擊不良詩風(251)
第四節:鍾嶸對前輩詩論家的不滿意(253)
第十四章:唐代鑑賞式批評形式的多樣化(256)
第一節:唐人對鑑賞的重視(256)
第二節:摘句批評(258)
第三節:選本批評(261)
第四節:以形象化的比喻為批評(264)
第五節:論詩詩(267)
第六節:鑑賞式批評的著作文本(268)
第七節:鑑賞式批評下的題材內容批評(271)
第八節:鑑賞式批評用以辨偽、考證(273)
第十五章:傳統文論徜徉於兩端之間的思辨風度(275)
第一節:傳統文論思辨徜徉於兩端之間舉隅(276)
第二節:徜徉於兩端之間成為傳統文論提倡的創作規範(279)
第三節:以徜徉於兩端之間評價優秀作品(283)
第四節:徜徉於兩端之間的理論基礎(286)
第十六章:傳統文論"比類推演"的論證方法(289)
第一節:"比類推演"舉隅之一 --排比連綴不同類的事物、現象以論證(289)
第二節:"比類推演"舉隅之二--排比連綴文學事物、文學現象的不同側面以論證(297)
第三節:何謂"比類推演"(304)
第四節:"比類推演"與重綜合研究(308)
第五節:"比類推演"論證方法的缺陷(313)
第十七章:傳統文論以重新解讀經典實現自我革新--以回歸文本為例的論述(315)
第一節:重新解讀經典與回歸文本(315)
第二節:對《楚辭》的重新解讀(317)
第三節:對《詩經》的重新解讀(320)
第四節:重新解讀經典與回歸文本對我們的啟示(325)
後記(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