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族

偷聽族

網路上年輕人風行“偷聽族”,他們熱衷於將生活中“偷聽”來的內容貼在“偷聽論壇”或者“偷聽網站”上。

存在

回到銳詞報回到銳詞報

如果你與朋友走在路上的隨意閒聊或者在公車上的貧嘴逗趣突然出現在了網上,千萬不要吃驚。你只是遭遇了“偷聽”一族,他們熱衷於將生活中“偷聽”來的內容貼在網站上。這種“偷聽”在很多年輕人中間風行。

商店、公交站台、醫院、人行道、公車……“偷聽”無處不在。

起源

偷聽族將無意間聽到的內容記錄下來,並選擇有意思的公布在網上。網友“樹寶寶”介紹:我們是受“偷聽紐約”的創意啟發而有此想法的,現在在國內很多城市都有類似的網站,如“偷聽北京”、“偷聽上海”、“偷聽西安”。
這些“偷聽族”解釋:其實,偷聽並非單純字面上的偷聽,只是日常生活里將隨時隨地隨意聽到的一些交談或閒言碎語真實地記錄下來。這種偷聽記錄,不用渲染,不用修飾,保持原滋原味,別有一番風味。

網路文化

現代生活節奏太快,生活壓力太大,喧鬧而污濁的城市,使我們遠離了自然,失去了感動,迷茫了方向,孤獨的走著,寂寞的陪著,無奈的活著。因此,這種偷聽充滿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不光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種輕鬆的娛樂,還能從一種程度上體現出一些熱門話題,是一種有價值的大眾文化。
“偷聽北京”受到網友追捧。網路上一時“偷聽”成風:“偷聽西安”、“偷聽長沙”、“偷聽上海”、“偷聽大學”……甚至還出現了專門“偷聽”的網站。他們幾乎都延續了“偷聽北京”的模式和風格,記錄著自己所在城市的“風言風語”。
大多數網友認為,“有價值的偷聽是一種文化”,“這種觀察體會生活的形式很好”……他們對“偷聽”並記錄城市人生活的方式頗為推崇,認為這“體現了底層大眾最精髓的文化”。

觀點

“這裡的‘偷聽’顯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打聽他人隱私或竊聽式的行為。”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潘天舒認為,讓網友推崇的這些“偷聽”,更像是有心人在無意中捕捉瞬間即逝的片語碎言。他指出,閒言碎語未必一定能“體現大眾底層最精髓的文化”,但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充滿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的人際對話,或許比所謂“精英話語”更有學術價值。但他同時提醒網友,要正確認識這種形式,不要真的去偷聽,否則會有侵犯別人隱私之嫌。

代表語錄

“整來整去,發現還是東北這嘎好,東北人咋看咋順眼,不像南方人。”(在去太平機場大巴上,一位30歲在南方做服裝生意的東北女子和朋友聊天)
“這勺子怎么拿不出來了?”(一對夫妻在中山路肯德基店吃新地,老公在吃新地的時候,由於冰糕比較粘而且密度比較大,致使勺子拔不出來)
“去年這個時候我每天都能出四五百,現在出一百塊錢算過年。”(南崗地下一賣服裝的感嘆)
“我就想吃點乾豆腐卷大蔥。”(中午,道里一高檔飯店內,一位穿著入時的女士點菜時這樣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