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花杜鵑

側花杜鵑常綠灌木,高5米。幼枝灰褐色,密被小而不透明的鱗片,老枝灰色,鱗片漸脫 落。葉革質,狹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5—8厘米,寬0.9—1.9厘米,頂端銳尖,明顯 具短尖頭,基部楔形,上面密被小鱗片,產於雲南西北部。

基本信息

概述

種中文名:側花杜鵑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lateriflorum R. C. Fang et A. L. Chang
海 拔:2700-3400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志)【Not. Bot . Gard .Edinb . 41: 160. 1983】
中國植物志:57(1):139
亞組中文名:硃砂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Cinnabarina(Hutch.)Sleumer
組中文名:杜樽?br>組拉丁名:Sect.Rhododendron
亞屬中文名: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Rhododendron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5米。幼枝灰褐色,密被小而不透明的鱗片,老枝灰色,鱗片漸脫 落。葉革質,狹長圓形至披針形,長4,5—8厘米,寬0.9—1.9厘米,頂端銳尖,明顯 具短尖頭,基部楔形,上面密被小鱗片,幼葉中脈上有微柔毛,下面灰白色,密被鱗片 和短柔毛,中脈上毛更明顯,鱗片小,等大,透明或不透明,相距為其直徑的1—2倍, 中脈在上面凹陷,在下面凸起,側脈約13對,在上面極不明顯,在下面微凸起;葉柄 長O.8--1.4厘米,密被小鱗片。花未見。果序腋生,有2—3個果,著生成短總狀,果 梗彎弓狀,長2--3厘米,密被小鱗片;蒴果柱狀,長1—1.5厘米,直徑4—5毫米, 密被小鱗片,5裂,宿存花柱細長,基部密生開展的短柔毛;宿萼短小,萼片三角狀, 長約1毫米,外面被鱗片。 果期10—11月。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生於山坡闊葉林或灌叢中,海拔2700—3400米。模式標本采自貢山。
本種提示:因未見花標本,葉下面鱗片等大,其分類位置尚不能完全肯定。

參考文獻

Rhododendron lateriflorum R.C.Fang et A.L.Chang in Not.Bot,Gard.Edinb. 41:160.Fig.5.1983;雲南植物志4:483.圖版131,1.1986;橫斷山區維管植物下 冊1424.1994.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