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被胡適譽為“偉大的失敗的英雄”的張謇,曾是新科狀元,但他卻背判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道路,轉而走上“實業救國”的艱辛里程,開了中國從小農經濟向近代大機器生產發展的先河。他是一位卓越者,但卻是一位悲劇中的英雄主角。回首張謇和他的南通事業,不能不令人讚嘆:大哉斯人!大哉斯事!但是,人們也無法不為他的事業的最終結局而扼腕。其間滋味,當由後來的現代化追求者們品解。
本文以張謇的現代化思想與南通區域早期現代化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這一分析,探索張謇何以在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成為“偉大的失敗的英雄”的原因。本文借鑑了現代發展理論三代理論家的方法論經驗,在“傳統--現代”的框架中觀察張謇和他的事業,發現了他的傳統名教根基的深厚和對現代合理性精神理解的缺失。他力追“西用”,而又駐足“中體”。他以歐美的器用形制與“唐虞三代”的倫理社會相嫁接,構思在南通推行現代化的理想模式;他按聖賢式的倫理原則創新;他以聖賢式精英加官場和鄉紳為現代化力量組合,茫然不知有“解放了的個人”及其生成機制,終至讓追求傳統利益的力量掏空他的事業;他的南通事業的倫理方式,使他產生急進務廣的激進主義,悖論中展開的戰略最後陷於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