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心山簡介
牛心山,亦稱文印山,俗稱南台山。是八百里伏牛山的心臟,在偃師市西南50里地方的群山環抱之中。明弘治《偃師縣誌》載:“牛心山因形色俱似而得名。”說它形似牛心,倒也勉強。但色呢?它是一座純青色大理石頭構成的山峰,不過,在峰巔之處,倒是有赭色石頭,光澤明亮,宛如珠寶,從青石中擠出,真正的“形色俱似”牛心。以此而解,就順理成章了。
牛心山突兀聳立,孤傲峻拔,氣勢磅礴,視群峰如俯拜,看諸巒似垂首,頗含莊嚴之尊。乾隆《偃師縣誌》上說:“牛心山,其山巋然,高插雲霄,盤乎平塘之中,出乎眾山之表。”牛心山頂的寺叫洪江寺,原有天門、鐘鼓梯、觀音殿等建築,可惜如今多已塌毀,餘一石牌坊,雕刻精美,有吻獸石獅、浮雕圖案等,楹聯為“竹徑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蓮台清淨祥雲覆四大部洲。”
歷史傳說
牛心山,關於它的來歷,還有一個奇妙的傳說。鑒於這個傳說早已融入牛心山的文化血脈,兩者不可分割,將其記錄如下——
話說當年,這裡有座形似牛背的山。祖師與觀音菩薩都看上了這座風景秀美的人間仙山,想把它變成自己的地盤。他們在去的路上相遇,商定誰到得早,山就歸誰。祖師走得快,先到了,他把自己的神鞭插在山頂,又去別處察看。觀音趕到後,看到祖師的神鞭很泄氣,正要離開,忽然想到一個主意,便把繡鞋脫下一隻埋在神鞭下,然後到山溪邊,一邊梳洗一邊等祖師。
祖師回來後,笑著對觀音說:“瞧,我早到了,鞭子在山頂插著呢!”觀音裝出吃驚的樣子瞧了瞧,笑了:“喲!你來晚了,你的鞭子剛好插到我的鞋上了!”兩個人來到山頂,祖師看到神鞭下果然有隻繡鞋,便知觀音耍了滑頭。他很氣憤,但有理說不清,便借拔出神鞭之機順勢將繡鞋挑飛,然後離開了。
就在觀音得意時,忽見自己的繡鞋落到了北邊的黃河中,變成了泥巴鞋,她再也笑不出來了。那隻繡鞋,就是如今孟津縣會盟鎮東良村北邊黃河裡的那塊河灘。觀音呢?從此只好光著一隻腳。再說祖師憤憤離開後,跟隨祖師的護法神王靈官卻不願吃這個啞巴虧。他在離開時腳下暗暗使勁,咚咚幾步,把山上原來高高的“牛背”跺低了,“牛心”也被震了出來。如今山頂還有一塊突起的石頭,像牛心似的,人們便把這山稱為牛心山。
後來,人們雖然在牛心山上為觀音建了殿堂,但在南邊更高的萬安山主峰上給祖師建了祖師廟,以讚揚他胸襟開闊,“男不跟女斗”。
這個傳說儘管離奇,但牛心山上的觀音殿,倒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在如今的牛心山上,保留著一座建於清乾隆年間的石牌坊,是十分珍貴的文物:雕刻精美,古色古香。它為三間四柱五樓華表式造型,全以青石鐫刻扣合而成,上面所飾的吻獸石獅、梅鹿獻藝、臥牛待耕、龍鳳呈祥等圖案,無不巧奪天工,堪稱清代石刻藝術中的佳作。除了裝飾圖案,石牌坊正面還有坊額“廣濟無疆”,側聯“竹徑幽深慧日照三千世界,蓮台清淨祥雲履四大部州”;背面有坊額“南海慈航”,側聯“蓮台座上龍璣舞,寶劍池欄海渡音”。而那塊神奇的牛心石,則受到眾多香客的膜拜,被賦予了更多的意味。 牛心山自古為佛教名山,真是名不虛傳。
一塊神奇的牛心石
在石牌坊的後面,就是重修的觀音殿,這裡除了供奉觀音菩薩,還安放著傳說中的牛心石。
牛心山雖因神奇的牛心石而得名,它盛產的另一種石頭——青色大理石也不容忽視。在牛心山下東北2公里處,就有一個古代的重要採石場,這裡的青色大理石紋理清晰,質地精美,久負盛名。洛陽市著名學者徐金星先生說,在宋代,朝廷曾大規模派人到牛心山附近採石,最多時候有數萬人。鞏義宋陵很多的石人、石獸、石柱、石碑等,所用石料均取自這裡。
在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大門前,有一對神情端莊、雕琢細緻的石馬,相傳所用石料也采自牛心山。徐金星先生肯定了這種說法,他說:“那對石馬是從魏鹹信墓前移來的。魏鹹信是北宋駙馬都尉,墓前石馬等所用的石料,大都來自牛心山附近的採石場。”
石不能言最可人。而古代描繪牛心山美景的詩文,最有名的當數《牛心山莊隱士藏修處》,作者為明代工部侍郎杜謙。他在詩中寫道:鳥道猿聲第幾重,半天藜杖夕陽峰。清時難起煙霞癖,長日空遺石壑蹤。碧水一溪秋泛月,綠蘿千尺曉凌松。蓴鱸不待秋風起,洗耳懸瓢尚可從。
牛心山現有風景點三十六處,融山上、山下、歷史、自然、傳說、實物為一體,如金龜盼水、則天聖碑、石佛聚會、桃花神動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今的牛心山,山川如畫,風光秀麗。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以後會使它更加絢麗多采。
牛心山之行
已沿著不知通往何處的山路,走了幾個小時。入眼的除了枯黃的秋草,便是雜亂的青石。偶有遠處的幾株老樹露出重霧,待到近前時才看清,野火已至,老樹甚至連枯枝敗葉都沒有留下,唯有孤單的黑色身影,站在瑟瑟冷霧裡。不免讓人有點意興闌珊。
山路逐漸難行,繞過一個山頭,走完最後一步,眼前的景致卻令我驚異,恍然間如如夢中。轉過身看,依舊是枯黃的秋草,雜亂的青石,陰霾的霧氣。再正身看時才相信,那千樹梅花映重霧,原是真的。原本荒蕪的山谷,也因那數不清的白色枝條,而變得如此溫暖,舒適。仿佛那白色不止是開在山間,谷中,而是入於眼中,留在心中。 可本是四季輪迴,蕭瑟冬時,那谷中為何能獨開天地,春意盎然? 待到樹下,才看清。那只是一片枯林,枝條上沾了一層茸茸的白色冰碴而已。只是,雖然沒有梅花的晶瑩剔透,但墨樹瓊枝,渾然天成,也頗為難得了。恰值一陣輕風,朦朦霧氣四散開來,枝上的冰碴本不牢固,此時更是像雪片一樣簌簌落下。一時間林中更是如夢似幻了。 立看許久,雖有不捨,可路依舊要走。只是此刻,已是心曠神怡了。我俯下身去看仍然荒蕪的路,卻不知,在跨出哪一步之後,這老木,雜石,枯草,又會給我怎樣的驚異?
牛心山有東西二道。東道綿緩,西道險峻。
山頂有廟。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曾於乾隆五年重修。廟門自古大多朝南,牛心山之廟卻是個例外,廟門朝北。沿陡峭石梯拾級而上,可見第一道山門有橫石匾,大書:頭天門。第一道穿廊內供奉著四大金剛。一個個面目猙獰。再沿石級而上,可達第二道穿廊,內供奉四大天王,一個個腳踏小鬼、形象威嚴。
穿廊而過上三級陡梯,至山最高處,觀音大殿就位於此。內供奉有坐蓮台之觀音菩薩,足有五米多高,神態安詳,和藹可親。居中之觀音菩薩比兩側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略高半頭。相傳能祛百病健心智助財運的牛心就位於菩薩座前的香爐之下。因為摸的人太多,早已滑不溜手。觀音大殿前有建於乾隆五年的石牌樓一座。兩側有石刻對聯一副:
蓮花座上龍[]舞
寶劍池[]海渡音
中書:南海慈航。(其中[]之字一模糊難辨)誰人所題已無輯可考。
大殿左側為財神殿,內供奉著武財神關公。右側為六祖殿,內供奉禪宗六祖。
觀音大殿後為變化閣內供奉著掌天地生靈之變化的變化老母。變化閣後為安陽宮供奉無生老母。左手一小偏殿為供奉白衣老母的白衣殿。殿側有一池無名。然池水終年不凍,且冬暖如泉夏涼徹骨。
山後有一小徑通三百米外的觀景亭。立觀景亭上可盡覽群山之綿延,亦可回望牛心之威嚴。山後有雙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群山之巍峨盡掩於鬱郁之間。
山下有村名山張,每年農曆2月14日為牛心山廟會。當地人俗稱山張會。盡一天時間上山禮佛摸牛心者可達十萬餘眾。可謂萬人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