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徑歷
1985.9-1989.7 山東大學生物系, 獲理學學士學位(植物學)
1989.8-1992.7 山東大學生物系, 獲理學碩士學位(生態學)
1992.8-1995.7 華東師範大學環境科學系, 獲理學博士學位(生態學)
工作經歷 Senior Scientist: 2003年2月 -現在, 德國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geochemistry, Jena, Germany);
訪問學者/博士後: 2000年2月-2003年1月, 德國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iogeochemistry, Jena, Germany);
研究組組長(PI): 2001.3-現在,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環境演變與生態模擬" 創新研究組;
研究員: 2000.12-現在,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副研究員: 1997.7-2000.1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訪問學者: 1997.8-1998.5, 瑞典隆德大學植物生態學系(Department of Plant Ecology, Lund University, Lund, Sweden);
博士後: 1995.7-1997.6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
學術任職
1992年-現在, 國際植被科學學會(IAVS)會員
1995年-現在, 中國生態學學會(ESC)會員
1998年-現在, 中國植物學會(BSC)會員
1998-2002年, 中國植物學會青年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2000年-2004年, 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中國全國委員會(CNC-IGBP)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GCTE)工作組成員
2003年-現在, 歐洲地球科學學會(EGU)會員
2003年-現在, 北京生態學會(BES)會員
2003-2008年, 中國植物學會植物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2004年-現在, 德國、奧地利、瑞士生態學會(GfÖ)會員
2006年-現在,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IBS)會員
雜誌編委 2002年-現在,《植物生態學報》(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6年-現在,《乾旱區研究》(Arid Land Research)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6年-現在,《乾旱區地理》(Arid Land Geography)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7年-現在,《植物生態學報》英文版Journal of Plant Ecology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7年9月-現在, Global Change Biology Editorial Advisory Board
2007年10月-現在, The Open Geography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Member
主要科研專長
全球變化生態學:從物種到生物群區尺度的氣候植被關係,中國植被和植物種對氣候變化與CO2濃度升高的回響,中國東北樣帶
(NECT)的全球變化研究,生物量、淨第一性生產力和碳儲量綜合、模擬與預測研究,氣候變化和全球背景下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
碳循環模擬,氣候變異性對植被的影響及其反饋,植物功能性狀、植物功能型、生物群區與氣候變化。
古生態學:孢粉數據的生物群區化與古植被、古氣候定量重建,中國西北乾旱區古植被演變,植物性狀與古植被、古氣候重建。
植被生態學:植物群落分類與描述,植被空間格局與時間動態,物種多樣性與生產力關係,大尺度植物種多樣性模擬,生態地理區劃,
生態土地分類與區劃,植物性狀與大氣候的關係。
榮譽與獎勵
2003年,中國植物學會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2年,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CAS-MPG)合作協定獎學金(德國留學一年);
2001年,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CAS-MPG)合作協定獎學金(德國留學一年);
2000年,德國克虜伯基金會(Krupp-Stiftung)青年學者獎學金(赴德國留學一年);
1997年,瑞典研究院(Swedish Institute,SI)客座學者獎學金(赴瑞典留學一學年);
1995年,華東師範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1994年,華東師範大學祥傑獎學金一等獎;
1994年,論文“山東省台上金礦區赤松林葉綠素含量的季節動態”獲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論文三等獎 (作者排序為第一位);
1994年,課題“森林病蟲害、林下金屬礦藏對樹木光譜的影響及其遙感信息提取研究”獲山東省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山東大學科技成果
一等獎(作者排序為第二位);
1993年,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獎學金;
1993年,同濟大學吳新九環境工程基金會獎學金三等獎;
1993年,同濟大學吳新九環境工程基金會獎學金三等獎;
1991年,論文“赤松林受赤松毛蟲危害後生物學及光譜學特徵的變化”獲第二屆全國生態學青年研討會優秀論文獎(作者排序為第一位);
1990年,山東大學獎學金(光華部分);
1988年,山東大學專業獎學金一等獎二次;
1987年,山東大學專業獎學金二等獎二次;
1986年,山東大學專業獎學金三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
主要科研課題
1.區域氣候變異性對新疆植被的影響模擬和評估(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2006年度中國沙漠氣象科學研究基金,
主持, 2006.11-2008.10)
2.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與適應性生態系統調控: 第7課題-喀斯特生態系統生產力維持機制和適應性修復(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項
目, 2006CB403207, 課題主持, 2006.09-2011.08)
3.我國植被回響氣候變化的脆弱性閾值評估(中國氣象局2006年度氣候變化專項經費支持項目, CCSF2006-33, 主持, 2006.3-2007.2)
4.中國陸地樣帶生態系統/植被分布格局變化的環境驅動機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我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與適
應性樣帶研究" 第三課題, 30590383, 參加, 2006.01-2010.12)
5.新疆天山中段植被演變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西部環境和生態科學重大研究計畫, 90102009, 主持, 2002.01-2005.12)
6.西部生態環境演變規律與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 課題5-西部乾旱區生物多樣性變化模式研究: 專題1-2000年來新疆中部歷史時期
植物種類與植被動態的古生物學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西部行動重大項目, KZCX1-10-05, 專題主持, 2001.09-2004.12)
7.中國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與調控研究: 課題7-西部乾旱區生態環境演變趨勢預測研究: 專題2-西部乾旱區生態區劃(國家重點基礎
研究發展規劃項目, G1999043507, 專題主持, 1999.10-2004.10)
8.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淨第一性生產力和碳儲量: 綜合與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39970154, 主持, 2000.01-2002.12)
9.中國自然地理區域系統及其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套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49731020, 專題主持, 1998.01-2000.12)
10.利用古生態數據恢復重建陸地生物群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39700018, 主持, 1998.01-1999.12)
11.中國的陸地生物群區: 植物功能型分類及其環境分析和預測(中國科學院植物所植被數量生態學開放研究實驗室開放項目, LP9705, 主持
1997.07-1998.12)
12.全球變化的中國東北樣帶植被-氣候關係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 中博基[1996], 主持, 1996.07-1997.06)
個人出版物
在國核心心期刊和國際SCI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87篇。其中SCI論文33篇(第一作者SCI核心期刊17篇,SCI外圍期刊4篇,合作者SCI 核心期刊11篇,SCI外圍期刊1篇);國核心心期刊論文54篇(第一作者31篇,合作者23篇)。發表著作章節和文集論文(含待發表)11篇。國際會議論文摘要16篇,國內會議論文摘要15篇。出版譯著一部,副主編專著一部,參加編寫專著一部。發表科普與文學作品34篇。
索取:國內外同行索取論文抽印本158篇次。
學術論文 (同行審稿, SCI雜誌標註近5年最高影響因子IF)
01. 倪健. 1991. 濟南市臥虎山水庫富營養化問題的初步研究. 海洋湖沼通報 4: 57-63.
02. 倪健, 吳繼友, 蔣本和, 馮素萍, 張永賢. 1992. 某些環境脅迫因素對植物光譜學和解剖學特徵的影響. 生物學通報 4: 23-24.
03. 倪健, 吳繼友, 蔣本和. 1993. 山東省台上金礦區赤松林葉綠素含量的季節動態. 植物資源與環境 2(4): 54-59.
04. 倪健, 吳繼友. 1994. 山東省招遠金礦區春季赤松林光譜反射率的變化及其與某些因子的相關性. 植物學報 36(6): 466-473.
05. 倪健. 1994. 山東省的灌叢資源及其保護利用. 資源開發與市場 10(3): 109-114.
06. 倪健, 吳繼友, 蔣本和. 1994. 赤松林受蟲害後生物學及光譜學特徵的變化. 植物生態學報 18(4): 322-327.
07. 倪健. 1994.赤松稀疏幼林下灌木和草本地上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 105-108.
08. 吳繼友, 倪健, 馮素萍, 蔣本和, 張永賢, 葉正豐. 1994. 山東省招遠金礦區春季赤松林的植物地球化學和反射光譜特徵. 環境遙感 9(2): 113-121.
09. 倪健, 吳繼友. 1995. 山東省台上金礦區荊條反射光譜的“紅移”和“藍移”現象. 植物資源與環境 4(4): 17-21.
10. 倪健. 1995. 浙江泰順烏岩嶺常綠闊葉林的數量分類和排序.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4: 74-80.
11. 吳繼友, 倪健. 1995. 松毛蟲危害的光譜特徵與蟲害早期探測模式. 環境遙感 10(4): 250-258.
12. 倪健. 1996. 中國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與氣候的關係. 植物資源與環境 5(3): 28-34.
13. 倪健. 1996.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淨第一性生產力的估算. 生態學雜誌 15(6): 1-8.
14. 倪健, 吳繼友. 1997. 利用植物葉面反射光譜探測隱伏地下礦產. 植物學通報 14(1): 36-40.
15. 倪健, 宋永昌. 1997.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分布與氣候的相關分析. 植物生態學報 21(2): 115-129.
16. 倪健, 宋永昌. 1997.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的水熱分布類群. 植物生態學報 21(4): 349-359.
17. 倪健, 宋永昌. 1997. CO2倍增條件下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分布區的可能變遷. 植物生態學報 21(5): 455-467.
18. 倪健. 1997.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分布與Thornthwaite指標的關係. 武漢植物學研究 15(2): 143-153.
19. 倪健, 宋永昌. 1997. 中國青岡的地理分布與氣候的關係. 植物學報 39(5): 451-460.
20. 倪健. 1997. Kira指標的拓展及其在中國植被與氣候關係研究中的套用. 套用生態學報 8(2): 161-170.
倪健, 張新時. 1997. 水熱積指數的估算及其在中國植被與氣候關係研究中的套用. 植物學報 39(12): 1147-1159.
倪健, 任久長, 鞏玉華. 1997. 自然保護區的作用、建設與管理. 大自然探索 16(2): 122-125.
倪健, 宋永昌. 1997.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殼斗科主要種的分布與氣候.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 100-107.
張新時, 周廣勝, 高瓊, 倪健, 唐海萍. 1997. 中國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關係研究. 地學前緣 4(2): 137-144.
張新時, 周廣勝, 高瓊, 倪健, 王權, 唐海萍. 1997. 全球變化的中國東北森林-草原陸地樣帶(NECT). 地學前緣 4(2): 145-151.
張新時, 高瓊, 楊奠安, 周廣勝, 倪健, 王權. 1997. 中國東北樣帶的梯度分析及其預測. 植物學報 39(9): 785-799+圖版I.II.
張新時, 高瓊, 楊奠安, 周廣勝, 倪健, 王權, 唐海萍. 1997. 全球變化研究的中國東北樣帶(NECT)分析及模擬. 中國科學院院刊 12(3): 195-199.
吳繼友, 楊旭東, 張福軍, 倪健, 田文新, 解立業. 1997. 山東招遠金礦區赤松針葉反射光譜紅邊的季節特徵. 遙感學報 1(2): 124-127.
倪健, 張新時. 1998. CO2增濃和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大自然探索 17(1): 1-6.
倪健, 陳仲新, 董鳴, 陳旭東, 張新時. 1998. 中國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地理區劃. 植物學報 40(4): 370-382. (SCIe, IF=0.434)
倪健, 宋永昌. 1998.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若干樹種分布與Penman指標關係的探討. 植物學報 40(7): 647-656. (SCIe, IF=0.434)
倪健, 宋永昌. 1998.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的分布與Kira指標的關係. 生態學報 18(3): 248-262.
倪健. 1998. 植被—氣候分類指標及其套用. 生態學雜誌 17(2): 33-44.
倪健, 李宜垠, 張新時. 1999. 從生態地理特徵論中國東北樣帶(NECT)在全球變化研究中的科學意義. 生態學報 19(5): 622-629.
岳天祥, 周成虎, 李鎮清, 倪健. 1999. 生物多樣性模型的理論分析. 地球信息科學 1: 19-25.
倪健. 2002. BIOME系列模型: 主要原理與套用. 植物生態學報 26(4): 481-488.
閻順, 李樹峰, 孔昭宸, 楊振京, 倪健. 2004. 烏魯木齊東道海子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反映的環境變化. 第四紀研究 24(4): 463-468.
閻順, 孔昭宸, 楊振京, 張芸, 倪健. 2004. 新疆表土中雲杉花粉與植被的關係. 生態學報 24(9): 2017-2023.
閻順, 穆桂金, 孔昭宸, 倪健, 楊振京. 2004. 天山北麓晚全新世環境演變及其人類活動的影響. 冰川凍土 26(4): 403-410.
孟猛, 倪健, 張治國. 2004. 地理生態學的乾燥度指數及其套用評述. 植物生態學報 28(6): 853-861.
楊振京, 孔昭宸, 閻順, 倪健, 馬克平, 許清海. 2004. 天山烏魯木齊河源區大西溝表土花粉散布特徵. 乾旱區地理 27(4): 543-547.
蔣霞, 倪健. 2005. 西北乾旱區10種荒漠植物地理分布與大氣候的關係及其可能潛在分布區的估測. 植物生態學報 29(1): 98-107.
李樹峰, 閻順, 孔昭宸, 倪健. 2005. 烏魯木齊東道海子剖面的硅藻記錄與環境演變. 乾旱區地理 28(1): 81-87.
倪健, 郭柯, 劉海江, 張新時. 2005. 中國西北乾旱區生態區劃. 植物生態學報 29(2): 175-184.
張芸, 孔昭宸, 閻順, 楊振京, 倪健. 2005. 新疆天山北坡地區中晚全新世生物多樣性特徵. 植物生態學報 29(5): 836-844.
馮曉華, 閻順, 倪健, 孔昭宸, 楊振京. 2006. 新疆北部平原湖泊記錄的晚全新世湖面波動及環境變化. 科學通報 51(增刊I): 49-55.
張芸, 孔昭宸, 閻順, 楊振京, 倪健. 2006. 天山北麓晚全新世雲杉林線變化和古環境特徵. 科學通報 51(12): 1450-1458.
王娟, 倪健. 2006. 植物種分布的模擬研究進展. 植物生態學報 30(6): 1040-1053.
孟婷婷, 倪健, 王國宏. 2007. 植物功能性狀與環境和生態系統功能. 植物生態學報 30(1): 150-165.
袁婧薇, 倪健. 2007. 中國氣候變化的植物信號和生態證據. 乾旱區地理 30(4): 465-473.
張芸, 孔昭宸, 倪健, 閻順, 楊振京. 2008. 新疆草灘湖村濕地4550年以來的孢粉記錄和環境演變. 科學通報 53(3): 306-316.
陳瑜, 倪健. 2008. 利用孢粉記錄定量重建大尺度古植被格局. 植物生態學報 32(5): 1201-1212.
王娟, 倪健. 2009. 中國北方溫帶地區5種錦雞兒的分布模擬. 植物生態學報 33(1): 12-24.
著作章節
(同行審稿)
倪健, 吳繼友. 1993. 植物傷害的光譜學研究. 見: 環境與生態論叢(李振基主編).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pp 46-51.
馮素萍, 吳繼友, 倪健, 蔣本和. 1995. 金礦區植物葉中金、銀、銅元素的富集及與土壤的關係. 見: 微量元素與食物鏈(中國農學會微元素與食物鏈研究會編著), 首屆國際微量元素與食物鏈研討會論文集(精選). 北京: 中國商業出版社, pp 488-493.
倪健. 1997. 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及常見種的生態氣候分類. 收錄於: 信息生態學研究論文集第一集(張新時, 高瓊主編, 周廣勝, 倪健副主編). 北京: 科學出版社, pp 92-101.
倪健, 張新時. 1998. 全球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中國陸地生物群區分類. 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人類未來, 第二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持續利用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pp 323-338.
倪健, 方精雲, 張新時. 2000. 植被氣候分類系統(第7章). 見: 全球生態學:氣候變化與生態回響 (方精雲主編, 唐艷鴻, 林俊達, 蔣高明副主編),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pp 158-176.
倪健. 2007. 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的模型研究(10.2), 全球變化與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影響和反饋(10.3), 見: 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鄭度, 楊勤業等著).
倪健. 2008. 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套用(第十章)-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的模型研究(10.2), 全球變化與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和預測(10.3). 見: 中國生態地理區域系統研究(鄭度 等著), 北京: 商務印書館, pp. 327-339.
著 作
01. 倪健 譯, 張新時 校. 1996. IGBP陸地樣帶: 科學計畫. IGBP第36號報告(中文版). 斯德哥爾摩: IGBP. 共59頁. (ISSN 0284-8015)
02. 張新時、高瓊 主編, 周廣勝、倪健 副主編. 1997. 信息生態學研究(第一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 共229頁. (ISBN 7-03-005574-8)
03. 王仁卿、周光裕 主編, 倪健(編委之一). 2000. 山東植被.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共372頁. (ISBN 7-5331-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