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家宴

倉頡家宴

倉頡家宴又稱“三轉席”,是流傳於陝西白水縣民間宴席,這個宴席遵守這個“轉”著吃的規矩。

名稱由來

倉頡家宴以中華漢字之祖倉頡冠名,是因倉頡生葬於白水,後世鄉里為緬懷聖賢功德而取名。它是白水人家招待貴客的傳統經典宴席,擷取千古流傳的數十種宴席精華,按照“食禮”的主題思想進行最佳化組合,形成了以迎賓茶點4道,冷盤8道、熱菜8道、麵點6道,湯2道,共有菜品28道的倉頡家宴。通常還有備用之菜,隨季節變更。在營養搭配方面,注意將穀類與薯類、動物性食物、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水果類,還有動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類等能量食材,按照人體所需,以一定比例搭配其中。充分體現白水人的傳統烹調技藝、當地人利用本地食材千變萬化的創新精神、注重營養搭配的健康理念。

宴席特色

倉頡家宴 倉頡家宴

倉頡家宴的最大特色是遵守這個“轉”著吃的規矩,而“轉”著吃更是白水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食禮”的體現。“轉”著吃是怎么個“轉”法呢?要“三轉”,所以白水當地的宴席也被稱為“三轉席”。所謂“三轉席”,是指茶席、酒席、飯席三位一體的總稱。轉席最大的特點就是禮節多,很有儀式感。仁愛孝悌,謙和好禮,篤實寬厚等傳統美德,在這個“三轉席”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三轉席開席前一項莊嚴重要的環節,稱為“看客”,很有儀式感。一班子吹手、本家家長、相奉頭、家族兄弟們瞬間組建成一隻長長的隊伍。伴著吹吹打打的樂鼓聲,繞巷串道向安頓客人的歇家奔去。樂鼓聲停止,相奉說上幾句客氣話,報出應去的人數。一切妥當,樂鼓聲再度響起。客人被簇擁著有說有笑地請到棚底(吃飯的地方)。

倉頡家宴菜品 倉頡家宴菜品

“食禮”反映在倉頡家宴上,體現的是“莊重、敬重”。白水人對親朋賓客大駕光臨非常重視,竭盡全力營造莊重、敬重氛圍,特別是招待宴席上,禮儀周到,菜品講究,迎來送往不厭其煩。 整個宴席以菜品的數量、菜品的豐盛、刀工的精細、菜品造型的藝術性等方面來衡量是否敬重賓客。主人送客的時候,不管宴席有多好都會對客人說:“菜甜,饃黑,沒吃好!”或者說:“桌子不穩地不平,今個這飯沒吃成。”

轉席講究很多,男的外家、女的娘家、有威望年長的人不但坐頭批席,而且要安排在上位。轉席的坐位和現代官場上領導的座次一樣,絲毫不能馬虎。誰是那個板凳的客,大家心裡都有數,所以從來不會亂坐。

八仙桌分上席、下席。上位以桌子的紋路來確定,同時規定左邊為上,這個位子叫“上槓子”。相當於“首席”。上槓子動了哪道菜,大家的筷子才伸向那道菜,不可隨意。如果上位坐的是個動作年高體弱的老人,會先用乾淨的筷子,象徵性地把桌子上的菜全部動一遍。其他人便可自由吃菜。

倉頡家宴菜品 倉頡家宴菜品

三轉席的精妙之處就在一個“轉”字,茶席轉酒席,酒席轉飯席,飯席轉離席,給簡單的吃飯過程賦予情趣和靈動。始終給人以眼前一亮的驚喜。

茶席也叫茶安席,主要是喝茶、吃點心,過去一般都是請人炸果子。油、麵粉、柿子、白糖、鹼面巧妙融合,在油鍋炸熟。果子油香軟酥,香甜可口。中間八個大果子,每人一個,四周是小果子。

酒席,便是喝酒、吃菜,涼盤子、熱菜。這裡的人把熱菜稱換菜,什麼生炒、魚、雞等。紅事菜數成雙,十道菜、十二樓。白事則單數,十三花、十五觀燈、十七旗,二十四孝由於含“孝”,所以例外。客人吃席,樂隊便開始唱坐席戲,相奉和主家會一一上前敬酒,酒過三巡五巡,上完幾道熱菜,才吃得差不多了,酒喝得差不多了,又要轉入飯席,相奉又客氣地說:“沒——喝——成!” 客人異口同聲地回應:“好了,好了。”相奉趕緊接話:“喝好了,咱就慢慢往過轉” 。

飯席的主角是蒸碗(扣肉),肉片子的薄厚反映事的大小。過白事,光景好,或逝者有一定的名望、兒女有頭有臉,席面就會“開寶”。肉不再是片,而是塊。大塊的豬肉在廚師的刀俎下,經過煮、煎、炸、蒸、多道工序,軟糯滋潤,肥而不膩,香氣濃郁。坐席中,即便吃飽了,也不能提前離席,提前離席是沒修養的體現。為了照顧重飯量,相奉還得反覆叮嚀:飯量不一,大家緩緩吃。等其他桌子的人基本就放下筷子,該離席的時候,相奉照例很客氣:“今天這飯沒吃好...” 當然,能說會道的相奉就不一樣了:“桌子不穩地不平,今個這飯沒吃成…”

飲食文化

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最能體現出來,也最有能力承載的主要是宴席。宴席是一個地區飲食技藝和文化的綜合反映,每個地方的宴席都不同,這就是與當地的食材,習俗不同對應的,這才是豐富多彩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