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倆:咱倆,你倆,你們倆(一說“兩人”的 合音);2.數量不多,幾個。
【詞目用法】用於“我”、“我們”、“咱”、“咱們"、“你”、“你們”、"他”、“他們”之後作代詞,用作主語;或用於動詞後作賓語,“倆”後不接“個”或其他量詞;
【同類詞語】仨三個人;
【反類詞語】單個人、一個人。
詞目釋源
古文字形
倆:“倆”的簡化字。
古文字源
1. 兩:《說文》:“兩,二十四銖為一兩。從一;口 ,平分,亦聲。”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兩,即一口之合文,結構與一白為百相同。《廣雅 · 釋詁》:‘兩,二也。’此本義也。”
2.. 口,同兩。《說文 · 口部》:“口,再也。《易》曰:‘參天口地。’”段玉裁註:“今字兩行而口廢矣。”《玉篇 · 口部》:“口“,今作兩。”(註:上兩段文字中,“口”因無法錄出該字,以“口代替”。“口”均為右圖所示文字。)
3. 倆
古文釋義
1. liǎng,《廣韻》良獎切,上養來。陽部;
① 偶,並。《字彙 ·入部》:“兩,耦也。”《周禮 · 天宮 · 大宰》:“以九兩撃邦國之民。”鄭玄註:“兩,猶耦也。所以拹耦萬民。”《左傳 · 宣公十二年》:“御下兩馬掉鞅而還。”俞樾平議:“兩馬者。使服與服耦,驂與驂耦也。”。
2. 數詞,二。今天國語中一般是與量詞連用的。如兩天;兩兄弟。《廣韻 · 釋詁四》:“兩,二也。”《詩 · 齊風 · 還》:“並驅従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鄭玄箋:“倂驅而逐二獸。”唐李白《長干行》:“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 ”
詞目釋義
會意釋義
1. liǎ “ 倆”是左右結構,分開了就是“亻”和“兩”,意譯過來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所以就有“兩個”的意思。
2. liǎng
伎倆,伎有“技巧,才能”的意思,而“倆(liang)”還是有“不多”的意思,合二為一就是“不多的技巧”,引申意就是“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
3,lia,也是方言中的一種,是女孩子的俗稱,在鄂,渝,陝,豫的交界地方對女孩子就叫做:倆子。
舉例釋義
1. 【liǎ 】 ①兩個:咱~/你們~/一共五個,我吃了~,他吃了仨。
②不多;幾個:就是有~錢兒,也不能亂花呀、一共就這么~人,恐怕還不夠啊。
註:“倆”後面不再接“個”字或其他的量詞。
2. 【liǎ ng】
伎倆:一些見不得人的卑鄙手段:
①(形聲。從人,兩聲。本義:兩個);
② 同本義 [two]。如:咱倆;這種扣子一毛倆;
③ 幾個(泛指少數) [several;a few;some]。如:給他倆錢兒;
④ 另見 liǎng 注意:“倆”後面不再接“個”字或其他量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里養切,音兩。伎倆,巧也。
相關資料
以下為“漢典”資料
倆 繁體字:倆 拼音:liǎng / liǎ。 注音:ㄌㄧㄤˇ ㄌㄧㄚˇ 簡體部首:亻;部外筆畫:7;總筆畫:9。 繁體部首:人。 |
五筆86&98:WGMW 倉頡:OMOB 鄭碼:NAOO
筆順編號:321253434 四角號碼:212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E9
基本字義
● 倆
(倆)
liǎng ㄌㄧㄤˇ
◎ 〔伎~〕見“伎”。
其它字義
● 倆
(倆)
liǎ ㄌㄧㄚˇ
◎ 兩個,不多幾個(後面不能再用“個”字或其他量詞):咱~。夫婦~。有~錢兒。
方言集匯
◎ 粵語:loeng5
English:two, pair
字源演變











1. 鑿皇父簋;2. 齊矦壺;3. 詛楚文;4. 說文;5. 睡虎地簡二三·三;6. 老子甲九四;7. 居延簡甲二七四;8. 滿城漢墓童壺;9. 武威醫簡八七甲;10. 郙閣頌; 11. 西狹頌.
字形對比
滿城漢墓銅鐙;2.小篆;3. 楷體;4. 大陸宋體; 5. 台灣細明體; 6. 韓國明朝體;7. 繁體字:
1.滿城漢墓銅鐙;2.小篆;3. 楷體;4. 大陸宋體; 5. 台灣細明體; 6. 韓國明朝體;7. 繁體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