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修學院離宮(SHUGAKUIN RIKYU)
修學院離宮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比睿山麓,是日本三大皇家園林之一。 是1656年—1659年期間後水尾上天皇建於比睿山山下的大型山莊,修學院的建造由後水尾上皇所設計與指導,連模型都是他親力親為。園林始建於1655年,竣工於1699年。占地約54萬5000平方公尺,由上、中、下三個茶屋(庭園)構成。茶屋立於幽雅的小池之畔,建築和大自然渾然天成,巧妙絕倫。以修學院山為借景、寬闊的庭園以及優美的氛圍,堪稱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景觀。
因園建於比睿山麓,山坡上全為農田。為了不破壞農田景觀,整個離宮分成三個小園,稱下御茶屋、中御茶屋和上御茶屋,形成園中園的結構。三園間用松道相接,道邊就是農田。
景點
下御茶屋面積4390平方米,面積最小。以壽月觀為主景,前鋪白砂飛石,從上御茶屋引下的水做成曲水,經兩道瀑布,匯於觀前水池,其中有一瀑布稱白絲瀑,水池中有小島。此外,此區還有螢泉、神形燈籠、箭樓形燈籠、彎曲閣(毀)。下御茶屋為山莊的基地,上皇曾在此舉行歌會和宴會。
中御茶屋面積6900平方米。後水尾上皇的第八皇女朱宮光子把上皇及其母東福門院的客殿和自建的樂只軒合併成林丘寺,削髮為尼,在寺中修煉,1885年歸於修學院離宮。現由外門、中門、樂只軒、客殿及前庭組成。此區建築緊密,高低錯落,不甚得宜,但是前庭空間和曲水瀑布皆妙。樂只軒前出寬檐廣緣,遊人可以坐此欣賞前庭的曲水、水池、石樑、瀑布等。
上御茶屋位於三園最高處,面積也最大,45900平方米,是整個離宮的精華處。上皇從音羽川引水而來,經兩個瀑布雄瀑和雌瀑瀉入大池,雄瀑高而雌瀑低。水池稱浴龍池,池中用土堆成三個小島:中島、三保島、萬松塢,形成一池三山格局。中島上建窮邃亭,中島與山體間建楓橋,中島與萬松塢間建千歲橋。水池西面築土堤,稱西浜,為掩蓋土堤大坡而在坡外植三層生長的植籬,從山下根本看不出是土堤,而是一道道綠化景觀。植籬用常綠樹、落葉樹混植,四季變幻著色彩。西浜全長兩百多米,浜下為層層植籬,浜上為堤路,站在堤上,可內觀池景,上觀山景,下觀田景。上御茶屋是舟游與回遊結合的園林,園中除了有回遊道路外,還有碼頭、舟屋和小船。
在山坡最高處建有鄰雲亭,亭為茶室,西南側用鴨川石鋪地,稱為一二三石,亭內北面稱為洗詩台,洗詩台東立有利休式石燈籠。鄰雲亭是專為觀景而設,臨池部分有寬大的檐廊和廣緣,遊人可坐可站,能盡情欣賞山下的大型植籬和水池景觀。更可貴的是妙在借景,近借山端、松崎、定池、深泥池、北山,遠借京都市區街巷、愛宕山、西山等。山坡上的大型植籬被修剪成曲線形,層層而上,層與層之間為上山蹬道,遠觀則見綠不見路,十分巧妙。
萬松塢實為小島,遍植松樹,上面與中島相連的千歲橋是最值得稱道的景觀。本來這裡沒有橋,1824年大將軍德川家齊為光格上皇修建此橋。橋墩用條石砌成,橋面為石條,橋上建雙亭一廊,成為廊橋,遠看兩個橋亭一樣,其實不同,東亭的屋頂為鳳輦寶形,西亭為寄棟式,橋頭植松,稱千貫松。園中另還有兩座橋,一是楓橋,跨于山澗,為木構造;一座是土橋,立於水上,木構架土鋪面,木圍欄。中島的正中建有窮邃亭,平面四方,屋頂為瓦頂,四面開窗,可以收取框景。扁額上的窮邃二字是後水尾上皇所題寫。在土橋附近的舟屋也頗有意趣,兩坡竹木頂,三柱兩間,立於岸邊水上,一葉扁舟泊於屋內。在舟屋附近曾建有止止齋,不過在寶永年間移到仙洞御所,毀於天明年間的大火,現只存遺址。
綜觀修學院離宮,遠離市塵卻可遙望街市,離而不隔,若即若離。本為山地,曲水瀑布最宜,卻強為廣大水池,堆土島構橋樑,工程浩大。但堤下以植籬掩蓋,堤上寬堤如浜,顯得親切自然。最妙處為借景,在鄰雲亭、千歲橋、西浜各處都可借到山下、市區和遠山的景觀。另外,全園的祈壽主題非常明顯,有壽月觀、神仙島(一池三島)、千歲橋等主要景點,透過這些景名,那位當年已63歲還在造園的後水尾上皇的晚年心情也可略見一斑。在這裡,他一邊凝望著月亮,一邊作詩,就這樣度過著他的歲月。從這個有著水流和叮咚作響的瀑布的下庭園中,你可以沿著一條兩邊樹木林立的小徑來到中間的一個庭園。這兒的小亭中有一幅著名的魚畫,那魚逼真得就像有一張畫出的網在罩住它們,不讓它們遊走一樣。最後你到達雲亭,在此能觀賞到令人心顫的美麗全景:上庭園散落著湖、橋、瀑布、小島和精巧的亭子,這些形成了前園;後面是京都城,背靠重重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