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8/988/nBnauM3XzcDNzcDNxMzN1AjNxMTMzQTOyMDMwADMwAjM2EzLzc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方便交通,信江流經的上饒和鷹潭兩市紛紛在信江上饒架設橋樑。
信江流經的上饒曾經有二座鐵橋:信江橋和前進橋,還有二座浮橋:上浮橋和下浮橋。相對於浮橋而言,上饒人習慣把鐵橋稱為“洋橋”。
解放前,信江河上原來沒有鐵橋,連線兩岸的交通是浮橋:上浮橋坐落在南門口,下浮橋坐落在下河街。而那時汪家園人進城是擺渡的,故此地稱為“渡口”。
![](/img/4/2c2/nBnauM3XwMTN2cDNxMzN1AjNxMTMzQTOyMDMwADMwAjM2EzLzc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49年5月3日上饒解放,但台灣尚未解放。這年冬天,上饒專員公署接到華東軍區轉來的中共中央電令:為了暢通浙贛閩三省交通運輸,支援解放台灣,限期建造自上饒到閩北邊境的信江橋和前進橋。上饒與福建僅武夷山一山之隔,上饒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素有“前線的後方,後方的前線”之稱,因而上饒洋橋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大橋從1949年12月開始施工,以解放軍工兵營為主,上饒、廣豐等縣民工配合。不到一年,這二座信江河和豐溪河上的鐵橋建成。鐵橋的欄桿是鋼鐵結構,橋面是厚實的枕木。橋寬約4米,分為行車道和人行道,行車道是單行的,起初也沒有紅綠燈裝置,兩頭派人發通行信號,北岸的車過完了,再讓南岸的車上路。橋的兩側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來城區,不得逆行。感嘆的是,向左走向右走,那時秩序井然。
1978年10月1日,與鐵橋平行的信江大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風風雨雨地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信江鐵橋也退役了,1982年10月命名為步行橋。大修後的鐵橋兩側的人行道因鏽蝕嚴重而拆除,橋面由木板換成鋼筋混凝土板。步行橋規定僅供行人步行,禁止一切車輛通行,腳踏車推行,但一些市民偏偏不信這個邪,機車、腳踏車時有開上橋面。
![](/img/c/fcb/nBnauM3X3MzM0gDNxMzN1AjNxMTMzQTOyMDMwADMwAjM2EzLzc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08年6月,使用了30年的信江橋不再年輕,每天有萬人千車輾過,大橋要大修加寬到近20米,二車道變四車道,將於2009年春節前完工。
2006年1月1日,步行橋再次改造通行,橋面採用防滑花鋼岩,護攔採用波浪式欄桿,橋兩端改為台階,機車是望而卻步了,但腳踏車還是可以輕車上橋的。
而那座位於湖潭頭的前進鐵橋,與信江鐵橋結構類似,年代同齡,所不同的是橋下流淌的是豐溪河。1984年5月,與鐵橋平行的前進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鐵橋也廢棄了,僅留下10個光禿禿的橋墩。
鷹潭市目前正在夏埠新區修建跨越信江的信江大橋,工程於2008年10月28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