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解說
全樓分前後兩座,前樓一座七間一字排開,中間三個拱門,後樓一座七間三層,兩樓之間兩頭各有一橫廊將前後樓相連在一起,圍成一個小院。紀念樓的落成,得到了國民黨黨、政、軍等要人的題字。在樓的正中,是孫中山之子、時任行政院長孫科題寫的樓名“紀念樓”三個大字,樓名左邊直書“謝氏抗戰紀念樓落
謝氏抗戰紀念樓落成之日,正是舉國歡慶抗戰勝利之時。有國民中央軍政要員、知名人士共十八人特為該樓落成題詞紀念,刻上木匾,懸掛於后座樓上大廳。這些題贈有題了牌匾的民國中央政要、知名人士還有蔣介石、李宗仁、李濟深、宋子文、白崇禧等十八名高級官員。蔣介石題贈"文武兼資"、李宗仁題贈"忠義傳家"、孫科題贈"民族英雄"、于右任題贈"謝氏抗戰紀念樓"、李濟深題贈"浩氣長存"、宋子文題贈"義烈可風"、張群題贈"夜寐夙興"、程潛題贈"民族英雄"、陳立夫題贈"保家衛國"、張發奎題贈"尚武精神"、薛岳題贈"邦家之光"、陳沛題贈"謝傅遺風"、吳鐵成題贈"還我河山"、彭學沛題贈"民族精神"、羅卓英題"謝傅名墩,抗戰之跡,謝家寶樹,建國之楨。斯樓之建,勝利之徵,謝氏榮創,樂觀厥成。"所有題匾,均在右邊豎書"謝氏抗戰紀念樓落成紀念"、左下角豎書題詞姓名。這些題匾,現大部分已散失,保存完好的僅有:白崇禧題贈"義烈可風"、陳誠題贈"扞國庇宗"原匾,孫科題書的"紀念樓"及署名;保存部分的有:李宗仁題贈的"忠義傳家"、張群題贈的"夜寐夙興"等。
理解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陝西省三原縣人,祖籍陝西涇陽斗口村(“斗口於家”),政治家,活動家,“當代草聖”[1],傑出中國流藝術家,教育家,詩人,也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原名伯循,字右任,曾用名劉學裕(意為留學於)、原春雨,誘人典出《四書》“夫子循循善誘人”。後取諧音因而自稱“右衽”,“衽”即衣襟,“任”由“衽”的諧音而來,中原地區的人往往以“左衽”為受異族統治的代詞,而于右任為自己起的字“右衽”就是和“左衽”反其道而行之。筆名“神州舊主”、別署“騷心”,號“髯翁”,晚號“太平老人”。于右任三十多歲時就黑髯飄胸,其後文化界同仁多有“髯翁”、“右老”之稱,民間亦稱曰“於鬍子”。慈禧逃到西安後,于右任冒著違抗清廷留長髮辮的危險,請夥伴給自己照一幅散發照,于右任即興吟出一副對聯寫出貼在身後做背景:“換太平以頸血;愛自由如髮妻。”[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先生出生於陝西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以後“又在三原讀書應試,因此就著籍為三原人了。”延伸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期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他是國民黨的元老,又是書法家、著名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與好友劉覺民等人先後創辦復旦公學和中國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他的侄外孫劉遵義教授乃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擔任史丹福大學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于右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後出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以反對袁世凱。1922年,于右任創辦上海大學。1926年,他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陝總司令。後擔任國民政府審計院長、監察院長。前後共任監察院院長34年,晚年在台灣仍渴望祖國統一。抗日戰爭中,謝日暘屢立戰功,國民黨軍委會給他頒發了雲摩、勝利勳章和其他各種勳章十餘枚,並準許他在故鄉信宜興建謝氏抗戰紀念樓。
謝氏抗戰紀念樓的興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愛國主義的象徵,必將啟迪後人永遠不要忘記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永遠不要忘記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前赴後繼、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它必將激勵我們要繼承愛國傳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奮勇拼搏,振興中華,使祖國永遠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謝日暘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謝日暘始終站在反侵略戰爭第一線。他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流洞橋金雞嶺戰役,江西麒麟峰戰役,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寧守城戰役,贛南追敵戰役,遂川保衛飛機場戰役等,尤其是第二、三次長沙會戰,運用了“天爐戰法”,即把入侵之敵誘至決戰地區,從四面八方構成一個天然熔爐,予以圍殲。成功地擊退了日軍對長沙的大規模進攻,勝利地保衛了長沙,取得預期的戰果,不但大大地鼓舞了全國廣大軍民的士氣,而且聞名世界。謝日暘作出了大貢獻,立下了大功勞。為表彰其功績,國民黨軍委會給他頒發了雲摩、勝利勳章和其他各種勳章十餘枚,並準許他在故鄉信宜合水鎮排東村興建謝氏抗戰紀念樓,作為永久紀念。
1949年他赴台灣,先後在育達商業職業學校、馬祖高級中學、東引中學任教多年。1993年5月4日逝世,終年85歲。
抗日立下大功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八年中,謝日暘始終站在抗日戰場第一線。他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蘇皖間流洞橋金雞嶺擊潰日軍戰役,江西修水河以北克復麒麟峰戰役,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常寧守城戰役,贛南追敵戰役,遂川保衛飛機場戰役等,戰果輝煌。嘉獎建紀念樓
在抗日戰爭中,謝日暘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此獲得國民黨軍委會授予的雲麾、勝利勳章和十多枚其他獎章,並被民國中央特別嘉許在家鄉修建紀念樓。謝氏抗戰紀念樓始建於1941年,1945年落成。謝氏抗戰紀念樓氣勢非凡,共占地1300平方米,雕樑畫棟,古式洋

按照謝將軍的意願,紀念樓建成後一樓不久便化身作國小校舍,成了教書育人的地方。國民黨軍政要員的題字牌匾在文革時受到破壞,不少牌匾不知所終,其中有一匾被一村民不知是寶,鋸成了兩個米缸蓋。1995年,信宜市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修護,募制了名人題字,基本恢復了原來的面貌。2000年6月,信宜市人民政府將其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