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榮[:俞春榮]

俞春榮[:俞春榮]
俞春榮[:俞春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嘉高速公路是指國道312線甘肅省河西走廊張掖市清水至嘉峪關市之間的公路。高速公路設計路線處在國道312線與嘉峪關西長城明牆段第二墩之間,南距第二墩約100米,在設計方案中高速公路必須從長城牆體下面穿過。高速公路總寬度達52米,如此大跨度的施工無疑將會對該段長城的文物安全造成較大影響。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俞春榮 - 俞春榮 相關資料

【07我型我SHOW】【上海報名區】報名人:榮榮
姓名:俞春榮
年齡:21
身高:178
體重:64Kg
特長:表演,音樂,睡覺...
自我介紹:年華盡耗!繁花滿地!

略談土質長城的科技保護

該段長城是明代長城——嘉峪關西長城的南段部分,牆體為南北走向,東西兩側均被常年堆積的淤沙掩埋,由於嘉峪關地區常年西北風較多,所以牆體兩側的淤沙呈現西側略高於東側的現象,露出地表的長城牆體高度在1米~2米之間。嘉峪關長城保護研究所曾經對長城本體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在堆積物清理前,牆體最高點距浮沙堆積地表1.9米到3.6米不等,最低點距浮沙堆積地表0.8米到2.3米不等;城牆平均頂寬1.4米,最窄處0.3米。在堆積浮沙清理後,牆頂最高點距地面(牆基原始土層)4.1米,牆頂最低點距地面(牆基原始土層)3.09米;城牆平均頂寬1.4米,牆基寬2.3米,夯築層每層高約15厘米~20 厘米。長城牆體保存基本完好,沙土掩埋部分的牆體猶如新築,結構嚴實,版築層層次分明,輪廓走向清晰。

清嘉高速公路 K283 + 139 框架頂進橋設計為下穿該段長城,框架頂進橋的箱體預製完畢放在長城西側,框架頂進橋穿該段長城需分兩次加固,每幅26 米,總寬52米。兩個箱體在完成長城本體保護後要推進牆體之下,成為長城的承重體。

長城保護方案及其施工
為了配合完成清嘉高速公路工程,甘肅省文物局委託敦煌研究院負責編制《連霍國道主幹線清嘉高速公路穿越長城文物保護方案》。即對公路穿越段長城進行清理加固,依據版築縫進行分段切割,再對切割體包裝加固後,在長城根部穿入鋼板,然後將該段長城整體吊至預先平整的場地上。在每段切割體吊離後,再對公路穿越段開挖,將預製框架整體推移至預定位置,再將長城切割體吊至預製框架上,並與未移動的長城進行拼接、修整、加固。該方案於2006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
嘉峪關長城保護研究所在完成考古調查工作後,認為“切割平移”的方案在具體的施工中難度很大,由於長城牆體的重心較高,切割與平移存在很大風險,如果技術力量不足或施工工程中發生意外情況,將會出現牆體倒塌等嚴重問題。由於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時間緊、任務重,沒有再次修改、上報、審批新的長城保護方案的時間。鑒於此種情況,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所、嘉峪關長城保護研究所、施工單位中鐵四局清嘉高速公路QJ9 項目部的技術人員在現場經過反覆勘查和共同論證,認為應該根據該段長城目前保存的實際現狀,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原有的內容,重新擬定一個科學有效、便於操作、符合實際的長城保護具體的施工方案。
採用28米桁架軍備梁在長城兩側安裝,中間採用4米長32a型槽鋼橫擔,將長城固定。下部採用挖掘機全斷面開挖,挖通後將箱體頂進到位。然後拆除桁架梁,將長城下部修復,然後恢復原樣的施工方案。
1. 依據預製箱體的位置,在左幅箱體(箱體斜長15.82米)左右各6米處架設軍備梁支座,在長城兩側對稱布置,與長城平行。軍備梁採用2米桁架拼裝,共分 14節,高2.2米,寬2.23米。上下部採用32a型槽鋼兩層並排布置,槽鋼寬30厘米,高12厘米,鋼板厚1厘米。
2. 在箱體上部50厘米處先分段將長城底部掏穿,採用人工鑿穿,孔寬65厘米,高15厘米~20厘米,中心間距1.15米~1.2米,預留長城土50厘米 ~60厘米,在桁架節點處預留土到70厘米。然後將4米長32a槽鋼並排穿孔,鋼板加厚到4厘米。計算撓度不大於1厘米。總共左幅安放14個孔,28根槽鋼放置在長城下面,橫擔在軍備樑上。起升軍備梁,將槽鋼與長城土面緊貼,採用木楔加固,用槽鋼托起整段長城。使之成為整體,用來固定該段長城。
3. 將預製框架推至距長城最近的位置,預先測定好長城在框架上的位置。按箱體的高度開挖長城牆體以下部分的土方,開挖過程中安排專人看護長城,以防施工中出現不可預見的情況。在無異常情況下預製框架頂進就位。
4. 拆除橫擔槽鋼及桁架梁,進行長城下部基礎填充。先把橫擔間長城基礎60厘米寬的空隙用戈壁礫石漿砌塞緊。然後拆除橫擔槽鋼,將中間空隙採用M7.5漿砌卵石或戈壁礫石填充,並進行恢復原貌。
5. 根據該方案施工,施工時間也較原方案短,全部施工歷時26天。通過一年時間的後期觀察,該段長城保護工程的結果還是很好的,證明經過補充完善後的施工方案是科學的、成功的,其成功之處是施工過程中沒有對長城本體造成任何的破壞,既沒有對長城牆體進行橫向的切割、斷裂,也沒有使長城出現下陷或變形走位,長城本體及其周邊環境在表面看來是沒有經過施工作業的。

西部土質長城的科技保護

我國西部地區的長城主要以黃土夯築或黃土夾沙而成,在常年風雨的侵蝕下,這些長城都會出現程度不等、形式各異的牆體脫落、塌陷現象。尤其是在嘉峪關等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有些地段的長城在地表上只是留存不到30厘米高的殘牆,有些地段的長城在地表上是斷斷續續,根本就不是想像中的長城所特有的雄偉風姿,僅僅只是可憐的一點土壟而已。
西部長城目前的保存環境主要來自於自然作用,常年的風力侵蝕,地表部分保存狀況較差,淤沙掩埋部分的長城本體保存狀況很好,常年的淤沙就成為長城牆體的自然保護屏障。在國家西氣東輸管道工程、中石油成品油管道工程和清嘉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中,這種現象得到了充分印證。
西部土質長城所受的破壞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雨水侵蝕。乾燥的泥土一旦遇水就會溶解變成泥漿,含有一定量沙土的牆體就更為嚴重,每次雨雪天氣過後都會發現長城牆體被水沖刷的痕跡。二是風力侵蝕。常年的風沙天氣,對長城牆體造成一定的侵蝕和剝落。第三是風化侵蝕。因為黃土往往含有一定量可溶性鹽鹼,這些可溶性鹽鹼,隨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當環境濕度增大時,這些可溶性鹽鹼溶解在水裡。當濕度下降時,這些鹽就結晶出來。我們發現冬季時牆基處像雪花一樣的結晶體,到夏秋季這些結晶體又會溶解在水裡,滲入到牆體中。有時因為濕度變化很小,溶解、結晶也跟著變化,這樣反覆溶解——結晶——溶解循環下去,對土質長城造成鹽鹼侵蝕作用,致使牆體出現循環脫落和剝蝕之中。
針對上述情況,對於西部土質長城的保護除繼續加強人為保護和管理工作以外,重點還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保護的手段。首先,在做好日常監測的基礎上,做好長城及其周邊環境的生態保護工作,包括自然環境的原始狀況、植被、地形地貌、排洪泄洪疏浚工程等方面。其次,在做好長城資源檔案建設、長城歷史文化研究等工作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科技進一步完善和補充長城資源信息。包括長城本體的保存現狀、GPS 數據記錄、信息化數據建設和錄入、遙感技術測量與定位等等。因為大多數地方的長城資源及其歷史文化信息保存情況並不理想,而想了解這些長城的歷史沿革和演變情況,可查的信息資料是少之又少,所以利用科技手段保存和建設有關長城的信息資源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對於重要地段的長城牆體、城址、關隘等,除嚴防自然破壞因素外,應加大現代科技手段的利用程度,使牆體具有抗雨水、風沙和鹽鹼侵蝕的能力。比如,以二氧化矽為主的高模數矽酸鉀加固材料加入適當固化劑和擴散劑,滲透到沙土中後,能大大提高沙土耐水性和強度,對土遺址的保護有十分明顯的防鹽鹼侵蝕效果。該技術敦煌研究院在寧夏西夏王陵、新疆交河故城等土遺址保護工程中已經得到廣泛套用,實踐證明是很成熟的和可行的。今後,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加大科技保護的投入力度,在模擬實驗、工作實踐、科技交流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積極的開展工作,積累長城等土遺址的文物保護經驗,在廣泛套用和推廣的情況下更好地做好我國長城等土遺址的保護工作。

感謝讀者推薦! 作者:俞春榮 歡迎您推薦、自薦考古與文物學文章和入口網站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