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貝格推動了重組DNA(recombinant DNA)技術的發展,這種技術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從不同的有機體上剪接DNA,然後將它們重組。這一發現不僅對科學研究很有價值,在包括醫學、工業以及農業等許多領域也有不少商業套用。1980年,貝爾憑藉重組DNA的研究和美國的沃爾特·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以及英國的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貝格是哈里·貝格(Harry Berg)和沙拉 (布羅茨基) 貝格(Sarah (Brodsky) Berg)三個兒子中的一個。他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長大,在那上了公立學校。他是個聰明的學生,參加了一個用一年時間讀完國中兩年學業的項目。貝格認為辛克萊·路易斯(Sinclair Lewis )的《阿羅史密斯》(Arrowsmith)和保羅·德·克魯伊夫(Paul de Kruif )的《微生物獵人》(Microbe Hunters)激發了他對科學的興趣。還有一位女性對貝格也有很大的影響,她就是中學示範實驗室的監管人和科學俱樂部的顧問蘇菲·伍爾芙(Sophie Wolfe)。
工作經歷
1943年,從亞伯拉罕·林肯中學畢業後,貝格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錄取。1943年至1946年間,貝格暫時擱置學業進入美國海軍服役。隨後他又回到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繼續學業,並於1948年取得生物化學學位。貝格以國立衛生研究所研究員的身份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西儲大學(現在的凱西西儲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研究生,並於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然後他又在丹麥的哥本哈根的細胞生理學學院用了一整年的時間做博士後培訓。此後,他就讀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華盛頓大學,跟隨生物化學家亞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學習。1955年,他被任命為微生物學助理教授。1959年,貝格離開聖路易斯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帕洛阿爾托的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任教,擔任生物化學教授。1970年,貝格獲得威爾森生物化學教授頭銜,並在1969年至1974年間擔任生物化學系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