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萊文森出版有科幻作品20餘種,其中有《絲綢密碼》、《意識災難》等長篇5部。他的理論著作有7部: 《真實空間:飛天夢解析》、《學習賽博空間》、《數字麥克盧漢》、《思想無羈》、《軟性的刀刃》、《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以及《新新媒介》。
萊文森的理論主要有: 一、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趨勢”(Anthropotropic)理論:人類技術開發的歷史說明,技術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人性化,技術在模仿甚至是複製人體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複製人的感知模式和認知模式。
二、“補償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論:人在媒介演化過程中進行著理性選擇:任何一種後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換言之,人類的技術越來越完美。
三、“後麥克盧漢”主義(Post-Mcluhanism):萊文森的技術樂觀主義揚棄了麥克盧漢的“技術決定論”,認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人對技術具有控制的能力。
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主要內容:
手機概念(cellphone):
1. 細胞:生成新的社會、可能、關係;
2. 牢房:使我們身處無處藏身、隨時待命的囚籠;
手機將媒介這把雙刃劍帶入我們的生活:
1. 手機斬斷了把人束縛在室內的繩索——移動性;同時,移動性又是手機責任的源泉;
2. 手機本身是對網際網路無意間釀成的後果的一種補償;
3. 手機的人性化趨勢——達爾文式的民主媒介。
手機VS家庭生活
1. 手機VS父母與兒童的關係
(1) 手機對兒童的不利影響
Ⅰ 手機使孩子對父母承擔了太多的責任
Ⅱ 手機延伸並強化了家庭的紐帶
(2) 手機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角色
Ⅰ兒童期及成年後:好助手
Ⅱ 兒童—成年的成長期:負面效果
2. 手機VS夫妻關係
手機微妙而根本的改變了夫妻期待的神秘機制:過去:隨意調節;如今:享有無所不能獲取的信息。
Ⅰ 手機使夫妻間保持隨時的聯繫,利弊參半;
Ⅱ 手機有助於磨平夫妻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
3. 手機VS家庭的發源地——戀愛關係
Ⅰ 在愛情服務的功能上,手機隨時待命,勇於奉獻:“羅曼蒂克”烙印;隨時隨地
Ⅱ 雙方始終存在一種雙向關係:浪漫而感性;忠實與不忠
Ⅲ 預示著情書的終結:緩慢、持久vs快速、生動、短暫 “獨立於手機的網際網路,開發了海量多樣的信息。加上手機之後,我們不但能夠獲得這些信息,而且能夠在陽光下、大海邊、山頂上或城市中心的繁華街道上與任何人交談,想和誰交談都行。有了手機之後,我們就不必二者必選其一:信息或現實,交談或自然。那真是兩者都可以得到。倘若不像魚和熊掌兩者兼得,我們隨時都可以選擇關機。我們不會因為手機而處境惡化,不會因此而比開天闢地以來的任何人處境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