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蜀南竹海東大門下,村內整齊、規範的公路、石板路阡陌縱橫,漂亮的小洋樓鱗次櫛比。可誰知道,在三年前,保家村還是一個農業基礎薄弱、交通條件落後,出行靠雙腳、物資交流靠肩挑背扛的落後村。曾經,閉塞的交通環境,就像瓶頸一樣制約著該村經濟的發展,外面的物資和信息難以交流進來,村裡的竹木、生豬、糧食等農林牧副產品運不出去,人民民眾致富增收難,再加上民眾思想混亂,是出了名的上訪村。
全村共籌集公路建設資金80餘萬元,其中,民眾集資76萬餘元(註:包括投工投勞1.4萬個工日,折資20萬元),民眾出資占總投資的90%以上,社會知名人士捐資1.4萬元,上級補助2.6萬元。本著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民眾出資的多少,按公路的長短來決定,多的村民人均超過800元,少的也是400元以上,像杉木林組的肖雲華一家出資就是1.4萬元,把公路修到了家門口。
保家村在規劃選定了以蠶桑、苦竹、雜竹為主品種後,迅速在全村分片實施,一年不到的時間,便建成蠶桑面積200餘畝,經濟竹面積1700餘畝。該村還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大力發展黑山羊養殖,現黑山羊存欄300餘只。2005年,保家村實現人均純收入3012元,人均增收189元,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建設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