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作 者:范恆山 編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4461
出版時間:2011-12-01
版 次:1
頁 數:28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內容簡介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大思路與政策研究》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組織編寫的對我國中部發展環境、戰略思路、任務要求、措施保障的整體構想。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繼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標誌著我國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基本形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是貫徹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構想,實現區域發展由沿海向內地梯次推進的重要體現,有利於提高我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有利於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培育形成全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有利於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東中西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新格局,對於加速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環境篇
第一章 “十一五”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工作進展
一、初步建立以“兩個比照”政策為主要內容的支持政策體系
二、基本形成以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為核心的規劃體系
三、積極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與體制機制創新
四、大力推進“三基地、一樞紐”建設
五、建立健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機制
第二章 “十一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取得顯著成效
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
二、糧食生產基地地位鞏固,現代農業不斷發展
三、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初見成效
四、交通基礎設施全面加強,內通外聯局面基本形成
五、城市群輻射能力持續增強,特殊困難地區發展加快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七、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
八、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內區域合作日益深化
第三章 “十二五”中部地區發展環境分析
一、“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一、十二五”時期中部地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篇 思路篇
第四章 新時期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總體要求
一、正確把握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位置
二、充分認識新時期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意義
三、全面理解中部崛起的時代特徵與主要內容
四、明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目標
第五章 “十二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基本思路
一、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始終堅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三化”協調發展
三、始終堅持“三基地、一樞紐”的戰略定位,鞏固提升在全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始終堅持以加快重點地區開發開放為突破口,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五、始終堅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走具有中部特色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
第三篇 任務篇
第四篇 保障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二是著力破解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難題,在融資、人才、技術、管理、市場、信息等方面加大服務和支持。融資難是困擾中部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主要表現為融資渠道少、貸款成本高、期限短、效率低。特別是今年國家貨幣政策從寬鬆轉為穩健,央行多次上跳存款準備金率,回收市場的流動性。中部地區2011年一季度貸款增速位居全國末位,新增貸款只占全國的16.7%,甚至不及西部地區22.2%的水平。信貸額度減少,銀行為保利潤、降風險,只能保大項目,減少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為此,要加強和改善金融服務,拓寬融資渠道,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切實緩解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發起和參與設立金融機構,實現“草根金融由草根經濟興辦,草根金融服務於草根經濟”。要進一步深化現行信貸體制和商業銀行體系改革,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貫徹落實《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並在加強有效監管、促進規範經營、防範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進一步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銀行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允許民間全額出資,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
大力推進專利權、股權、應收賬款質押;組建針對中部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擔保再擔保基金,完善擔保體系;擴大直接融資,大力發展私募基金,爭取更多企業上市,並發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不僅減少對銀行的依賴,而且降低融資成本。要搭建輻射中部地區的中小企業產權、債權、股權交易平台,構建中小企業便利、快捷的直接融資通道,儘快實現與國內外資本市場的對接,為健全中部地區中小企業投融資體系作出積極貢獻。同時,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保護非公有制企業權益,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新良好的市場環境。支持非公有制企業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努力改進政府服務,支持企業開拓市場,大力開展對企業各類人員的培訓,引導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扶持行業協會(商會)組織發展,鼓勵企業公平競爭、自願聯合,規模集聚、攜手發展,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