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村花船

侯村花船

侯村花船是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金井鄉侯村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侯村是一個不大的村莊,在原解縣境內,無論其地理位置,還是村裡的人口數量(約1000人),都被歸併在中小村型之列。但自晚清以來,在黃河金三角這一廣袤地帶,該村的知名度卻一直很高。這除去光緒年間村里出了兩名舉人曲乃釗、曲乃銳教過皇學,一名武進士曲春泰為國戍邊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該村的民間社火“花船”表演得相當出色。寄託著當地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歷史沿革

當地傳統民謠曰:“西王高台侯村船,想蓋點子比登天難。 ”這一來自民眾口中很質樸的民謠,豈止在金三角地帶廣為流傳,就連河南省的靈寶、陝州,陝西省的潼關、渭南、西安等許多鄰省城市和農村裡的民眾,對這一民謠都耳熟能詳。

然而,儘管民謠把侯村花船排在西王高台之後,但如若把這兩種社火認真作一比較,無論其造型的華麗,還是表演的精彩程度,侯村花船都要在西王高台之上。西王高台是以驚險的造型來吸引人的眼球,呈靜止狀供人欣賞,而侯村花船 除華麗造型外,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場優美的舞蹈,是一場很真實的河流划船,實在讓人讚不絕口,百看不厭。

侯村花船 究竟始於何年,現已無從考證,不過據村里一些高齡老人所知,在清代康乾盛世時,花船表演就很盛行。每年春節,花船都要向民眾表演,經過一代一代傳人的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傳至晚清,無論是船的造型還是划船人和掌船人(又稱跑船人)的默契配合,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光緒三年,花船也曾一度停演,災年過後又再度興起,雖經歷多年戰亂,花船一直盛演不衰,直至新中國成立。

既是花船表演,少不了要有一艘很華麗的船體。而這艘船體又絕非人們想像中一般船隻構造那么簡單,它既要有一般船隻的外形,而且還必須設計一個很雄偉的船艙供掌船人藏身。看起來似船又似花轎,這樣就能突出花船這一主題。而侯村村裡的能人,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首先用葵花稈和木棍,綁一個長約兩米、寬約一米的船型骨架,再把船艙牢固地固定在船體正中。整個骨架綁制完畢之後,外面用各種顏色的彩布把它全部包裝起來,再繫上多條彩綢,鑲嵌上各色花朵及各種形狀的鏡子,一艘奇特華麗的彩船即呈現在人們眼前。

花船技巧分析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花船表演最難處理的事情,就是對掌船和划船兩個人的動作要求。難就難在明明是人掌著船在地上跑動,但必須讓觀眾感受到船是在水中漂游,因而這就要求表演時掌船人的步子要小。就像小腳女人那樣,腳跟腳向前挪動或後退,但其速度一定要快,一秒鐘少說也得邁動三步。這一難度確實很大,沒有三五年的功夫,絕難達到讓觀眾滿意的效果。當年村里最知名的幾個高腳高手像王世新、曲起茂、曲志貴、李克讓、雷電元等人,他們為了跑好和劃好船,一年四季得空就在自己家裡苦練,他們還跑到戲班子裡,跟上扮演胡鳳蓮的小旦去學步功,並多次跑到風陵渡觀看艄公渡船。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練出了一雙過硬的高腳和熟練的划船技巧。跑起船來既平穩又輕快,和船在水中漂流的樣子一模一樣,不留任何破綻,真是精彩絕倫,人人叫絕。尤其是掌船人王世新和划船人雷電元的搭配,那更是無懈可擊,好上加好。每年春節他們在為村民表演時,無論是行進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固定場地的表演,花船時而快速向前漂移(風平浪靜),時而左右搖擺(躲避淺灘)。就在觀眾還沉浸在花船精彩的表演中,一瞬間,只見划船人雷電元突然把劃板往起一揚,花船的船頭立刻就高高翹起,但很快船頭又朝下俯衝。其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簡直就如同雷鳴電閃。這是花船在和風浪進行抗爭,實在有點讓人目不暇接。最讓人叫絕的就是花船的啟動和停靠岸邊,由於慣性的作用,坐在艙內掌船人的身體前俯後仰的細微動作,也表演得十分到位,惟妙惟肖。

新中國成立後,花船表演一直盛演不衰,1958年原解虞縣縣委書記陸達就曾多次親臨侯村,對花船表演進行指導。“文革”期間,花船也不曾停歇。慶“九大”、“十大”時,侯村村民還把花船表演作為一份禮物,去運城進行表演。

“文革”後,花船物件已丟失殆盡,花船難以再演。花船再次出現是在1995年的元宵節。記得那年侯村黨支部書記李志中,在公社書記張來寶和文化站同志的支持與指導下,充分發動民眾重整花船的威風,使之在1995年全區元宵節社火活動中獲得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